美国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及启示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2011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化中的自然:奇色米河一瞥”是美国9~12年级地理“环境与社会”一章中的一节,依据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4“人类活动怎样改变自然环境”而编写。明尼苏达州罗契斯特城的亚伦多林·世纪高中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从多个方面表达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其中蕴含的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资源的选择、组织与课程的实施等对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变化中的自然:奇色米河一瞥”教学设计
  
  概述:人类活动在不同程度上改造着自然环境。通过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在美国导致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重大事件。
  
  学科间关联:地理、社会学科、语言艺术、科学。
  国家地理标准的相关要求:标准第14条“人类活动怎样改变自然环境”。
  课时:2~3个小时。
  材料准备:互联网电脑、关于奇色米河的文章、国家地理杂志(1990.7)、佛罗里达州空白轮廓图、佛罗里达州地图册(1960年以前出版)。
  学习目标:了解并概括人类对佛罗里达州奇色米河的改造所带来的后果;运用这些结论对其它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环境后果进行分析。
  地理技能:提出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分析地理信息。
  预设过程:
  【导入】
  
  要求学生列举人类运用技术手段改变地表面貌的一些重要方式,如建造护墙降低对海滩侵蚀等;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人类如何有意无意地对自然施加影响。
  【深化拓展】
  (1)让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奇色米河保护工程、奇色米河的故事等),或从网页上浏览人类活动给奇色米河沿岸带来的具体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2)让学生在佛罗里达州轮廓图中找出奇色米河的位置;对照1960年以前出版的地图,找出奇色米河流经线路的变化;也可以通过照片对这些变化进行观察。
  (3)要求学生对奇色米河改道所带来的预期结果和意外后果进行归纳。
  【结尾】
  要求学生扮演与奇色米河有一定联系的角色,包括房地产开发商、河岸附近的农场主、渔夫、工程人员等,鼓励学生就如何才能更好开发奇色米河及类似河流进行辩论。
  【学生评价建议】
  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就“人类应该对自然界加以改造”这一观点,写一篇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课堂扩展】
  (1)让学生去走访当地城市规划人员,或邀请他们来到课堂中间,并提出如下问题:①城市规划人员和企业主为获取建设许可要采取哪些步骤和措施?②这些步骤和措施的实施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需要进行分析评估吗?
  (2)让学生对当地的企业或土地开发工程进行调查。①对当地工程建设实施前后的自然环境进行调查并绘制地图;②工程建设实施前是否考虑过对环境的重大影响,实施后有没有意外事件发生?③如果这个工程在批准之前就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学生应如何看待?④建议学生写一篇文章或进行班级发言详细说明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二、“奇色米河一瞥”教学设计中地理课程资源的选择与组织
  
  地理课程资源是形成地理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地理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为了便于发现和解决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本文采用两种分类标准:一是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二是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据此,可以对“奇色米河一瞥”教学设计中所涉及到的课程资源进行大致归类(见表1)。
  如果再按照教学过程各环节之间的逻辑意义,又可以对上述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如下分析(见图1)。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美国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开发重点:素材性课程资源。如“设计”中有关奇色米河的文章、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件等,因与本节教学目标有直接的联系,从而纳入了课程的范畴,成为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必须指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设计中花费笔墨最多,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看、写、演、思、辨等活动方式多样,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高。如果再加上校外的城市规划人员,“人力资源”的优势会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却表现出数量上的失衡,置于美国经济基础雄厚、办学条件优越的大背景下,确实耐人寻味。
  (2)内容取向:“學习活动”和“学习经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侧重于通过学生活动所获得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思维训练的材料多于记忆材料。如在“设计”中,观察、比较、辩论、写作等思维训练的材料居于绝对多数。表现出美国地理教育注重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二是从课程资源的直接来源看,来自书本或电子书籍的少,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多。从呈现方式看,文字信息只有关于奇色米河的文章和国家地理杂志两种。因此,相比知识的形式,“设计”更看重知识的实践价值。
  (3)资源应用:强调心理顺序。“设计”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注重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充分表达了“围绕教学目标、符合认知规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具体表现为:“辨别”——从人类活动中找出改变地表面貌的一些方式;“案例学习”——人类对奇色米河的改造及其影响;“原理深化”——通过角色的扮演与辩论,对类似河流进行更好的开发;“问题解决”——对当地企业和工程项目进行评估;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加涅“学习层次”理论的指导和影响。通过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逐步深化。
  
  三、美国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
  
  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校内资源”为主,但决不能低估甚至排斥“校外资源”的重要作用;要重视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但决不能忽视学生课外的“体验”;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校外或课堂之外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对课堂知识的最好检验是付诸实践,而非书本中现成、不变知识的机械记忆。这也是我国地理教学需要改革的着力点。基于这种认识,增加校外课程资源的比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去寻求“现实”中的“书本知识”,从缤纷的世界中寻找书本问题的答案。▲
其他文献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中山中学熊国权教师回答:  1.运用目标激励激发地理学习动机  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地理教学实践也表明,当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而学的时候,学生会降低学习动机。目标本身的属
山东省诸城繁华中学赵瑞明教师回答: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  学生的地理情感是在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交流中产生的。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究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在“情境活动”中感知方法,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发现地理之美,产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地理原理与规律的内在需求,引起思想共鸣。如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分析山区在开发利用上有什么优势和不足时,若照本宣科、书云亦云,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在实际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上天再给你一个选择出生地的机会,你愿意选择在山区还是平原?为什么?  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精神劲就上来了,“我愿意选择山区”,“我选平原”,“老师,我说”,课堂上马上分成两派:山区派和平原派,经过学生的陈述,理
地理一直是高中文科生的一块心病,很多同学确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却收效甚微,试卷上的分数仍然没有起色。高中三年来笔者的地理一直不错,常常有人讨教学习地理的秘诀,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地理的方法。  首先,培养地理学习兴趣。俗话说,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笔者从小就对地理感兴趣,两岁时就嚷嚷着让母亲买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然后将买来的地图放在地上,趴在上面,如数家珍般地向母亲介绍一个个国家、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优势区位条件入手,说明我国对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三项措施,并指出能源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入能源的综合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最后,教材探讨了在能源开发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中的限制性区位因素与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知识经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包括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等。推进创新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造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为交流地理教育教学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激发广大地理
2010年民生话题(地理篇)  西南大旱的拷问  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长江等流域水患……我们在慨叹天灾无情的同时,也备感救灾中的人性温暖。而自去年秋季持续至今年春季的西南地区特大干旱,造成5000多万人受灾、近500万公顷农作物受损,暴露出我国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抗灾减灾意识薄弱、旱情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等问题。  多地农民“被上楼”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运
连接中国与中亚中东  “丝绸铁路”呼之欲出  伊朗外长穆塔基2010年11月15日高调宣布,将修建一条连接中国与中亚、中东地区的铁路,目前伊朗、阿富汗和土耳其等过境国已经达成协议。这条横穿亚洲的铁路大动脉,连接欧亚经济中心,然后再依托这条钢轨上的“丝绸之路”,通过源源不断的货物过境运输来繁荣中亚各国经济。  据悉,这条铁路过境的国家包括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最
题记:1851年首届世博会伦敦万国博览会上,上海商人徐荣村以“荣记湖丝”参展并一举获得金奖;清末维新派先驱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首次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    那时一缕缕飘逸的精灵——  从遥远的东方飘啊飘,  飘过了辽阔的欧亚大陆,  飘过了长长的英吉利海峡,  飘到了伦敦街边。  “丝来咯,丝来咯”,  一句句九个声调的叫卖声,  那样的高亢,  那樣的动听。  从此,  英格兰
1.各阶段教学重点与时间安排  “问题研究”的教学结构应为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如在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时,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前活动准备:请每位同学收集各自所在市、镇的若干个楼盘的房价房源信息并进行整理,以便分析。(1~2周的课外活动时间)  课中教学重点在于探究方法的引导,如资料的分析方法、形成问题探究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