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茶香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ac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鳆、茶臼、执壶、茶入、茶匙、茶筹……这些词儿是不是听着很陌生?不过,望文生义,猜猜也能知道肯定是跟茶有关——没错,这些都是茶具。而这些今天让我们听着陌生而新奇的茶具,却是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它们默默地承载着千年文化的信息,等着有心的后人读懂它们,从中了解悠久的中国茶文化。
  7月18日,“荼香千年一陈钢收藏唐宋茶器展”在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开幕,并延续展出一个月。本次展览共展出164件(套)茶器,以唐宋时期为主。珍贵的唐宋茶鳆、茶臼,首次亮相的茶筹等展品,得到众多文物和茶博专家的高度评价。
  本次展览文物均来自宁波收藏家陈钢先生,品种丰富的器具,加上陈钢先生专业而详实的解读,让兴于唐盛于宋的古老茶文化在我们面前鲜活生动起来,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画卷也在此徐徐展现。
  陈钢先生好收藏10多年,由瓷器开始,后专注于茶具,渐成痴迷,并逐渐以搜罗完整系列的唐宋茶器为目标。其茶具材质多样,除各个窑口的陶瓷茶具外,金银、铜铁、石质、漆器,凡在历史上曾经充当过茶具的,他均悉心收集,并对之认真研究及解读,还在《收藏家》等专业杂志发表了研究茶具的论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唐宋两代风格各异
  
  此次展出,浓缩了陈钢先生多年收藏和研究的精华。走进展厅,成套系的唐宋茶器让观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习俗和当时的时代气息。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向,表现在茶器上,则是色调热烈、大气雍容;宋文化相对封闭、内敛、表现在茶器上,则是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
  有观者议论说:“宋代的茶具跟日本茶道用的茶具差不多,难道是从日本学的?”对此,陈钢先生解释:“的确很相似,不过相反,是日本传承了很多我们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习俗。”从16~17世纪的日式直碗和陈钢先生收集的13~14世纪宋元直碗身上,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血脉关系了。
  
  古时茶馆代币券初亮相
  
  除了展出,此次陈钢先生还特别向茶博物馆无偿捐赠其中的39件(套)唐宋茶器精品。器型丰富,涵盖了唐宋煮茶、点茶时所用的典型茶具,如茶鍑、茶臼、执壶、茶盏、茶匙等,特别是茶鍑、茶臼等文物填补了茶博馆藏缺项与空白。专家对其中的103枚茶筹评价很高,茶筹是茶馆或茶庄用来计算薪资的凭证,留存至今不多,显得特别珍贵。
  有些专家认为,这曾是茶馆向客人收取茶钱的凭证,上面写有茶馆商号和茶名,作用相当于现在的代币券,或一些会所的储值会员卡,中国茶筹的历史也由此向前推至清代至民国初年。
  “筹,本是算具。古代没有计算器,一般用竹木削制成筹来进行运算。有了茶筹,茶馆的掌柜不用算盘就可以结算出茶钱了。”陈钢介绍说,每枚茶筹长约十厘米,成圆柱形。根据茶价的不同,茶筹被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以区分。“这些茶筹,从数量上看,有可能是成套的。”茶筹存世稀少,以成套出现的更是十分难得。
  “茶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我们会组织专家对它的年代、作用等展开研究,希望借此还原出清、民国时代的茶楼风貌,再现市井文化。”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朱珠珍表示。
  
  再现宋代最流行的点茶
  
  在开幕式上,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茶艺师还通过茶艺表演,再现了宋代最流行的沏茶法——“点茶”。有了详尽的“点茶法”的展示,理解这些名目繁多的茶器的用途就更直观了。
  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宋代蔡襄《茶录》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曰“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的时尚是点茶。
  在宋代,流行团饼茶,就是把茶制成圆圆的团饼。用时,从茶盒中取出,先在火上稍加炙烤,去除水分,也让茶香在屋中四溢。在茶臼中将茶饼捣碎,再放入茶碾,推动碾轮轻拉重推。碾碎的茶叶还要经过茶罗的筛选,做成绿如碧、细如粉的茶末,放在茶入(即茶叶罐)等器皿中待用。此时,烧水温盏,当“水声阵阵如松涛”,便是最佳的点茶时机。待用的茶末拨入茶盏,兑水调成膏状。再用执壶往茶盏中注沸水。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宋人还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注水的同时茶筅搅动,碧绿的茶汤上便浮起啤酒花般的白色泡沫。据说,宋代人还以此斗茶,谁的茶汤泡沫更丰富、持久,谁便是赢家,真可谓情趣盎然。
其他文献
西塔寺,原名龙盖寺。作为《茶经》作者陆羽的故居,已被世人所熟知。从唐末著名诗僧齐已的《过陆鸿旧居》,到明清时对“难能可桑苎楼”和“陆公祠”的多次维修即可证明,但它在《茶经》传播史的重要历史地位,却没引起今人应有的关注。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西塔禅寺,素为传播茶经的殿堂    1、龙盖寺“真清稿本”是我国《茶经》单行本的祖本。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农历九月九日,鲁彭《茶经序》
期刊
作为中国的产茶大省,茶叶是福建的特色产品,茶产业是福建的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近些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经多方的共同努力,福建正逐步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有利于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也为福建茶业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福建茶产业在中国茶产业份额都是独占鳌头,有多项指标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当“先锋者”的角色。    品牌带动茶业
期刊
“这里,是我们茶城的中庭,有1500平方米。”秦建华指着金牛山茶城的平面图,用手比划着,“这么大的空间,绝对能包容下我们天马行空的构思,摆个舞台、设个看台,搭条回廊,再添置些花草、流水……”  “秦总,这么大的中庭可是卖茶的黄金区域啊,不拿来卖茶太浪费了。”我忍不住打断他的话,我觉得挺惋惜的。在寸金寸土的城市里,开发商们都想尽办法挖掘每块地的最大利益。“不,我倒觉得这块地拿来卖茶才是浪费。环绕在四
期刊
2009年8月1日,以“香伴十五年,茶缘共分享”为主题的“华祥苑厦门鉴赏之旅;暨十五周年庆典启动仪式在厦门磐基酒店隆重举行。此次鉴赏之旅,不仅拉开了华祥苑十五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的序幕,其新品发布、订货会也引起了业界普遍关注    举拓创新首开茶行业订货会先河    作为业界知名茶企,多年来,华祥苑一直着掌握茶行业的风向标,成为众多竞争品牌及后进品牌争相效仿的对象。此次华祥苑品鉴订货会的举办也自然引起
期刊
自古以来,品茶环境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的观念。所谓物我两忘、栖神物外、心心相印,都是在说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因此,品茶对环境的选择、对人品的挑剔,都是圆满完成品茶艺术的必要手段。  茶艺是一门艺术,而茶艺环境是品茶艺术的重要环节,也是茶艺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环境讲究的是以主客体的相合统一作为最高境界。  茶席设计是茶艺环境中的一项展示设计,也是
期刊
悠久的产茶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山海资源,造就了闽东独特的传统支柱产业——茶业的迅速崛起 勤劳善良的闽东人按照“一个统领(科学发展观)、两个带动(项目和品牌)、三步跃升(临海、跨海、环海)、凹位一体(城市、产业、港口、生态)、五大功能(海西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区域、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新兴的临港工业基地、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枢纽和绿色宜居的海湾新城)”的总体构想。用自己的聪明
期刊
千百年来,福建茶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乌龙茶、红茶、绿茶、白茶和花茶5种茶类争奇斗艳的局面。其间虽历经战乱,但是自新中国成立的8年中。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福建茶产业正一步步地朝前发展,经历了恢复生产、迅猛增长和跃步腾飞3个阶段。    逐渐恢复(1949~1978)    新中国之初,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在全国。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社会政治的稳定为福建茶业的恢复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福建省
期刊
缘起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文化。禅文化和茶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缔造了灿烂的禅茶文化。因此禅茶文化是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和谐融合的结果。弘扬禅茶文化就是以茶为载体,通过茶为国饮的普及性、禅的融合性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渠活水,也是中国茶俗、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以及汉文化圈茶文
期刊
在经历了普洱茶的疯狂和北京奥运的激情之后,2009年的中国茶市似乎有些平静,然而,让很多人意外的是,一直以“墙内开花墙外香”著称的红茶,却在这看似波澜不惊的国内市场背后,刮起了一股红色旋风。  特别是在它的诞生地福建,“红”潮带动了整个福建红茶产业的异军突起,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乌龙茶的市场,这其中,作为闽红三大工夫之一的坦洋工夫功不可没。而以传播福安茶文化、振兴坦洋工夫品牌为己任的福安茶企自然成为领
期刊
夏日喝茶,很多人选择清爽的花茶绿茶,而岩茶和红茶则被认为放在冬季来喝可以暖胃、是啊,特别是中高火亦或是急火烘焙的岩茶让人在夏日热上加“热”。贪茶的人也只能浅尝辄止,或者干脆饱尝一顿再猛灌凉茶,其实,夏日喝茶也可以两全其美。这日,在朋友处喝到三款岩茶香气清幽,口感却不失岩骨霸道之气,止渴生津,两腋生风,亦可清凉一夏。  朋友告诉我,三款岩茶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关键在于烘焙环节均为文火慢炖。把茶叶放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