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开展有效探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dey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陶行知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探究的内驱力,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要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就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在这种热情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知识的欲望。如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孙悟空这个儿童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吸引学生,提出问题。又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利用现场的学生人数导入教学:“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个人?按3人一组,能正好分完吗?”这样,无论是语言描绘,还是联系实际,都使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
  二、积极引导,体验探究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探究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必须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探究环节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要力求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作为发展的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及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从而真正实现探究性学习所提倡的“人人参与”“自主探究”。我认为,探究活动的开展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鼓励猜测,激发探究
  在学生探究问题之前,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猜想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一旦学生表示出某些猜想,就会把自己与该问题连在一起,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会主动地关心这个问题,主动地深入探究的过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师提问:“2、5的倍数有明显的特征,3的倍数有没有特征呢?”这样可引发学生的猜测,使学生产生认知的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并带着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究。
  2.选择方法,有效验证
  有了对问题的猜想,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方向,接下来就是组织验证活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验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验证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完善学生的认知。当然,学生的验证活动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领,既使学生明确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也大大提高了探究活动的实效。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应考虑选择什么样的三角形去研究才具有代表性、应该怎样研究等问题。又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应考虑3的倍数有多少个、能不能都找来研究、只研究一个行不行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有效引领和指导。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才深入、高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明理内化,实践运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画龙点睛地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探究结果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如“为什么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呢”“为什么三角形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而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等等。通过这种刨根问底的引领,既使学生明白了道理,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好品质。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终身受益。
  另外,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有效评价,激励探究
  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式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以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需求、能力、思维品质与策略、态度和行为的反思能力,以及根据反思的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研究感性的数学,一种情境、一个问题、一项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一个脚手架,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喜欢学。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一、引言  有人说,数学史是数学教育的一只眼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果能带领学生探寻数学发展的轨迹,重温数学的历史故事,必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史内涵界定  数学史分为“内史”和“外史”两个方面。“内史”研究以考查数学理论成果的历史形态为主,包括数学成果产生的年代、最初的形态、后来的演变、创立者的贡献、数学成果的传播等。“外史”研究以考查数学发展与社会生
班主任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游弋于朗朗的校园,有形而又无限。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唯有爱,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爱,才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    一、师爱,指引学生的人生    “无论我身在哪里,我都会牢牢记着每位家长沉甸甸的托付,丝毫不懈怠。”这是我自第一天当老师起发自心底的宣言。爱永远是教育的真正内涵,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在非外语的环境中学习外语,说的时间少,实践机会有限,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为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英语的开口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外语这个交际工具,教师应做到将语言内容和生活中的情境紧密结合,努力让语言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于表达  创设一个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口语训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改的今天,情境数学越来越受欢迎,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本文以“认识圆周长”教学片段,谈谈在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认识圆周长”片段回放:  学生四人合作,桌上摆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  师:为了保护花草,公园管理员准备沿圆形花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或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也普遍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但同时也普遍出现了合作学习的泛滥化、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要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以
教育学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意义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培养知识更为重要。美术创造的先导是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美术创造的灵魂是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情感,美术创造的核心是学生对事物丰富的想象。在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和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充分想象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与想象一起成长。  一、让兴趣成为学生充分想象的动力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学生主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情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案例:  本次我有幸接受了我校组织的“三组一体”的语文课题研究课《爱如茉莉》的教学任
剪纸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剪纸技法,更需要文化上的传播。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一不是“情”与“景”(意象)的完美统一,意与境总是相融无间,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物我同一。作者的情感意蕴融入作品的意象是一个具体的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与情感起了内引的作用。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使艺术情感之花得到升华?  一、激情引起兴趣  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
《面包发霉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为了迎接一次赛课,我信心十足地做了准备。  第一次试上,我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方式,提前一周让学生回家做实验。一周后试上时,实验结果大多数所见到的却不是“面包发霉”的现象,面包有发硬的,有不变的,极少数的发霉现象也不太明显。而我同时做的几组实验,也有与学生实验类似的结果。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实验的那几天气温偏低;二是四个袋子比较大,我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