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读文本;背景材料;恰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52-01
大多数师生是十分重视课文的背景材料的。师生手中的参考资料五花八门,正式学习新课文之前,老师多提倡学生预习,预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为何如此?答曰: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大有裨益。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倒是不必急于先查找背景材料。理由是:
一、预知背景材料会错导学习语文的着眼点
文章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有两个要素:一是信息的内容是什么。二是表达的方式和效果怎样。应该说,优秀的作品都采用了恰当的表达方式,达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学生时代学习语文读文章和步入社会后读文章的目的不尽相同,不仅是为了获取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更应着眼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能力。如果先熟知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再读课文,这样背景材料会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容易淡化学生第一次面对文章中的文字符号感受的思维过程,从而降低学习文章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比如《荷塘月色》一文的第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如果我们知道了这篇散文是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7月,当时作者正面临艰难的选择:去当一名职业革命者投入革命的洪流,还是走一条“逃避”之路,一边搞国学,一边搞文学,那么,对于这些背景情况的了解很容易使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上来。反之,如果我们不了解背景材料,就可能会思考:作者不宁静的原因何在?表现有哪些?又是怎么表达的去全面思考。
二、预知背景材料,会限制读者的创造性理解
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由作者完成的,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体会用特定形式表达出来,即形成文本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由读者完成的。读者读作品时,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体会和认识,即解读文本过程。优秀作品往往是跨时代的,其主题具有多义性。抹去文章中带有的或后人又给其加上去的那些时代痕迹,使其成为不受时代局限的有着永恒魅力的作品。比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不看写作背景,一般都把海燕理解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生活强者的形象,难道这样又有什么不可吗?学习茅盾的《风景谈》,不看写作背景,就把文章主题理解为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关系又有什么不可呢?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不看背景材料,不照样可以认清那些变色龙们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吗?
三、解读文本感受作者特定背景下的心境
离开背景材料就读不懂文章,这是语文学习的“悲哀”。这就好比经常拄着拐棍走路,一旦拐棍没有了,才发现自己离开拐棍不会走路。平时我们读的报刊、书籍,又有多少篇是附着写作背景的?如果不看写作背景就读不懂文章,能说我们的语文学习是成功的吗?应该锻炼脱离背景材料理解文章的能力。
当然,背景材料并非一无用处。直接读原文,在理解、认识上有时会失之浅、失之偏、失之错。甚至碰到难点、疑点解决不了。经过对原文的初步理解、解释文本信息后,再结合背景材料理解,就可以浅则深之,偏则补之,错则改之。至于那些卡住你的地方,有了“悱、愤”的情感基础,再看背景材料,你便可能茅塞顿开,融会贯通。待对原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分析后再反过来参照背景材料,为我所用,这才是语文学习更为有效的程序。恰当运用背景材料,符合认知规律,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
【责任编辑:薛春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52-01
大多数师生是十分重视课文的背景材料的。师生手中的参考资料五花八门,正式学习新课文之前,老师多提倡学生预习,预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为何如此?答曰: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大有裨益。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倒是不必急于先查找背景材料。理由是:
一、预知背景材料会错导学习语文的着眼点
文章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有两个要素:一是信息的内容是什么。二是表达的方式和效果怎样。应该说,优秀的作品都采用了恰当的表达方式,达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学生时代学习语文读文章和步入社会后读文章的目的不尽相同,不仅是为了获取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更应着眼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能力。如果先熟知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再读课文,这样背景材料会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容易淡化学生第一次面对文章中的文字符号感受的思维过程,从而降低学习文章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比如《荷塘月色》一文的第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如果我们知道了这篇散文是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7月,当时作者正面临艰难的选择:去当一名职业革命者投入革命的洪流,还是走一条“逃避”之路,一边搞国学,一边搞文学,那么,对于这些背景情况的了解很容易使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上来。反之,如果我们不了解背景材料,就可能会思考:作者不宁静的原因何在?表现有哪些?又是怎么表达的去全面思考。
二、预知背景材料,会限制读者的创造性理解
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由作者完成的,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体会用特定形式表达出来,即形成文本的过程;第二个过程是由读者完成的。读者读作品时,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体会和认识,即解读文本过程。优秀作品往往是跨时代的,其主题具有多义性。抹去文章中带有的或后人又给其加上去的那些时代痕迹,使其成为不受时代局限的有着永恒魅力的作品。比如,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不看写作背景,一般都把海燕理解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生活强者的形象,难道这样又有什么不可吗?学习茅盾的《风景谈》,不看写作背景,就把文章主题理解为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关系又有什么不可呢?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不看背景材料,不照样可以认清那些变色龙们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吗?
三、解读文本感受作者特定背景下的心境
离开背景材料就读不懂文章,这是语文学习的“悲哀”。这就好比经常拄着拐棍走路,一旦拐棍没有了,才发现自己离开拐棍不会走路。平时我们读的报刊、书籍,又有多少篇是附着写作背景的?如果不看写作背景就读不懂文章,能说我们的语文学习是成功的吗?应该锻炼脱离背景材料理解文章的能力。
当然,背景材料并非一无用处。直接读原文,在理解、认识上有时会失之浅、失之偏、失之错。甚至碰到难点、疑点解决不了。经过对原文的初步理解、解释文本信息后,再结合背景材料理解,就可以浅则深之,偏则补之,错则改之。至于那些卡住你的地方,有了“悱、愤”的情感基础,再看背景材料,你便可能茅塞顿开,融会贯通。待对原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分析后再反过来参照背景材料,为我所用,这才是语文学习更为有效的程序。恰当运用背景材料,符合认知规律,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
【责任编辑: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