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诗学体现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nhu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波及哲学、宗教、建筑、文艺等领域的文化思潮,它兴盛于20世纪60-80年代,但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的小说在20世纪最先显露出后现代主义诗学特征:玄学性、虚幻性、杂糅性、文本间性及迷宫性,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小说观念,启示人们思考小说的可能性限度以及小说能够用什么方式呈现人类象征性的存在图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诗学特征;文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10-0139-02
  
  作为“后工业社会”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推论的“后现代主义”是波及哲学、宗教、建筑、文艺等领域的文化思潮,它兴盛于20世纪60——0年代,但在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后现代主义就已显露端倪。后现代主义,它体现在哲学上,是“元话语”的失效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体现在美学上则是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走上没有深度,没有历史感的平面,从而导致表征紊乱;体现在文艺上则表现为精神维度的消逝,本能成为一切,人的消亡使冷漠的纯客观的写作成为后现代的标志;体现在宗教上,则是关注焦虑、绝望、自杀一类的課题,以走向“新宗教”来挽救合法性危机的根源一信仰危机。博尔赫斯的小说以独特的内、外视点表现了后现代主义一些通约性特征。
  
  一、宇宙主义与玄学性
  
  博尔赫斯的小说都包含对某种宇宙模式或宇宙的某种属性——无限性,不可计数性,永恒的或者现在的或者周期性的时间的关注,即对时间的存在、时间的哲学意义、人与时间的关系的关注,从而使其小说颇具深奥的宇宙主义与玄学性。《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和罗盘》(1951)《沙之书》(1975)等莫不如此。博尔赫斯的代表作《小径分岔的花园》写一个叫俞琛的中国博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德国当间谍,在英国他搞到一个军事情报:在法国的阿尔贝市有一个对德国人构成威胁的英国炮兵阵地,但还没来得及通知德国情报总署,就被英国特工追踪。如何把情报传给德国上司?他灵机一动,想到上司天天坐在办公室看报纸,便在电话薄上找到与地名相同的人名,把他杀害,当杀人案被报道之后,上司在报上看到杀手俞琛及死者阿尔贝的名字时,就会猜中其中的奥秘。于是俞琛乘火车赶去杀一位叫阿尔贝的著名汉学家。见到阿尔贝后,才惊讶地发现自己与汉学家有神奇的缘分:阿尔贝曾在中国传教,现正在研究俞琛的曾祖父崔朋当年两项伟大的事业:一是崔朋所建造的任何人进去都会迷路的“迷宫”——“小径分岔的花园”。一是崔朋所写的一部人物比《红楼梦》人物还多的小说,而这部小说如今就在阿尔贝手中,并且他已经破译了小说的秘密:原来,所谓的迷宫正是崔朋创作的小说本身,迷宫与小说其实是一回事。而小说所具有的迷宫特征表现在:整部小说的文本可以看作是一个谜面,而谜底则是“时间”。博尔赫斯所理解的时间,不是一种物理学意义上的线性时间,而是一种形而上的时间概念,与小径分岔的花园一样,时间具有多种形态,时间是无限连续的,时间是一张正在扩展、变化、分散、集中、平行的网,它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隔断,或者几个世纪各不相干,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整个小说以令人迷惑的侦探小说外壳包含了一个抽象永恒“时间”的玄学内核,从而也消解了深度。
  
  二、真与假、写实与虚幻
  
  博尔赫斯擅长把幻想因素编织在真实的处境之中I从而营造出一种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有真有假,有假有真的氛围。博尔赫斯通过虚构来总结人类真实的生活经验,其小说虚构的程式是:有猜想、假设,有思辨和纯理论研究,有定义、主义和似是而非的道理,并且在整体上以其简短性和浓缩性而出名。《小径分岔的花园》就制造了一种神奇的时间花园曾经真实存在于中国的幻觉;《阿莱夫》中也制造出一种阿来夫真实存在过的假象;《圆形废墟》一开始便写得神神秘秘,一个沉默寡言的魔法师从可怕的沼泽地里死里逃生,来到圆形废墟,躺在古庙的台座下面,他要在这个生死之间的舞台上做梦。场地上的石虎石马曾经有着火红色的生命,如今只剩下与灰烬同色的石头形式。在这片圣地上,魔法师身上的昔日创伤立刻愈合了,他认出此地是火神的废庙,正是他要我的地方。他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完成伟大的事业——梦见一个人或用梦来造一个世间不曾有过的人。这种魔幻计划必须在这种场所进行。因为这个计划必须排除凡人的干扰,而完全脱离别人他又不能生存。“这个荒废的坍毁的神庙对他很合适,因为它是一个最低限度的看得见的世界。附近的农夫也是这样,因为他们承担了供应他有限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奉献给他的大米和水果,足够维持他身体的需要,使他能够从事睡觉和做梦这唯一的任务。”魔法师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来搞艺术创造,或者说,命运把他逼到这样一个场所来搞创造发明。他发明的人将是人性与神性的结合体。于是他在那里做了很多梦,各种各样和古代文物相关的梦,他不断用神秘的方式朝一个方向做梦,最后才完成了人的肉体的塑造。但工作还没完,因为魔法师还没梦见火,火给予魔法师的启示就是生的意义。魔法师开始往他梦中的小伙子身上注入灵性,他要让小伙子也明白生的奥秘和死的神圣。魔法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充满了痛苦和疑虑,然而事业终于在担忧中完成了。小伙子成了新的魔法师,他到另一个庙宇开始自己的创造。无数魔法师曾在圆形废墟上进行过真正的创造,他们的创造物已作为他们的替身进入了历史。小说中的梦应该理解为思考、推理、沉思、思想,甚至是历史。博尔赫斯曾说:“我用神话和梦的方式来思考。”又说:“梦是我的一部分。所谓‘现实’很难区别于此时此刻我们称之为历史的东西,‘现实’是一连串梦的结果,如果没有共和国或圣经,整个世界将是另一个样子”。博尔赫斯以梦来暗示人们:思考、智慧,即“梦”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历史。人们要更好的吸收历史的精神财富,才能更深刻的提高和创造更高的精神财富。人类的历史便是这样发展的。
  
  三、缝合与杂糅、反体裁与颠覆叙述
  
  后现代主义不但否定具体的各种预先定下的规则的主宰,而且通过缝合与杂糅来破坏传统文学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颠覆叙述常规。博尔赫斯的小说文本中就缝合、杂糅了不同的小说文体,不同的小说类型与主题,不同的情调与美学风格。短篇小说《接近阿尔莫塔辛》因文体特征含混至今被收在他的散文集中。《赫尔伯特·奎因作品分析》可以看作是对某个作家创作的分析,是一篇学术研究文章,而且还用了图解。但因为该作家及其作品和对作品的分析都是虚拟的,所以它是虚构的一个故事,是想象性文字。《小径分岔的花园》写一战,可说是战争小说;讲英、德间谍问的追杀,又象一部间谍小说;而作者本人则把小说定位为侦探故事。《小径分岔的花园》等引发的小说学问题是小说家如何在文本中缝合不同的情境、文体乃至不同的叙事文类。从这 个意义上说,缝合与杂糅构成了博尔赫斯的小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博尔赫斯的企图是通过对传统文学体裁分类的破坏,挑起对固有的叙述模式的不满,通过“博尔赫斯谈博尔赫斯”的戏仿手段对原有叙事形式进行探讨,从而使他的小说从叙述形式上变为“元叙事”小说。
  
  四、文本间性
  
  文本间性是指每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封闭的作品,而是处于一个由各种文本组成的巨大的网络之中,每一个文本都与其他文本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此文本总是存在于他文本之中,所有文本都是用其他文本的素材编织而成的。在后现代文学中,“文本间性”成为基本的写作模式,它表现为诸如移置、暗指、附会、引用、借用、改编、挪用、篡改、抄袭等多种形式。
  “文本间性”也反映了后现代作家重虚构和文字游戏的“自我指涉”的文学理念。博尔赫斯就认为“所有的书都是一书”。他在《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中借“特隆”人的文学观说:书籍作者很少署名,剽窃观念根本不存在;确切的看法是所有作品出自一个永恒的、无名的作家之手。评论往往会虚构一些作者;选择两部不同的作品,把它们归诸同一个作家,然后如实地确定那位有趣的“文人”的心态。
  博尔赫斯在小说集《恶棍列传》1954年版序言中说:这些短篇“只以篡改和歪曲别人的故事作为消遣”。1941年,他在《小径分岔的花园》初版序言中又说:“比较好的做法是委托一些早已有之的书,摘一千缩写和评论。我认为最合理、最无能、最偷懒的做法是写假想书的注释,如《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和《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等。”
  博尔赫斯常借助古代传说或经典来构成一个新的文本,如《<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这部小说构造了一种双重复制:虚构的梅纳尔就是现实中的博尔赫斯,而梅纳尔决心通过复制一部《堂吉诃德》而成为那位大名鼎鼎的塞万提斯。他的胸心壮志是要重写《堂吉诃德》从而超越塞万提斯。据叙述者所言,梅纳尔的《吉诃德》手稿中包括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第1部第9章和第32章以及第22章的一个片段。叙述者引述和比较了《吉诃德》中的一段话和《堂吉诃德》第9章中的一段文字,两段文字竟然一模一样!这种“照搬照抄”恐怕是“文本间性”的极致了。当然,这整个故事是虚构的,梅纳尔的《吉诃德》从来没有完成。他的手稿也没有留下来。其实,梅纳尔的故事是一个“阅读”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一部作品的阅读,就是“重写”这部作品。与其说梅纳尔是一个后现代作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后现代读者。然而,对作品的阅读不可能达到“重合”,即对所读文本完全还原,在阅读屏幕上复制出这部作品来。因为一个《堂吉诃德》的读者,不管他是谁,都不可能成为塞万提新,他不可能通过阅读,“重写”出一部与原作一模一样的作品。这样梅纳尔的《吉诃德》永远不会完成。“可写的”文本也是开放性文本。
  
  五、迷宫性
  
  迷宫性是作家借助迷宫手法、迷宫意象及迷宫主题构筑的一种特殊文本。迷宫性小说流行是后现代文中确定性缺失的结果。确定性的消失,也就意味着设有原点。没有中心,没有起始,没有终端,没有方向感,没有终极标,这就是后现代人的迷宫体验,世界犹如一座迷宫,我们生活在迷宫里。迷宫小说的叙事或表现为扑朔迷离,或重复趋同,或循环往复,或首尾相接。另外,文本间性和意义的含混也会让读者如入迷宫,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峰回路转,找不到出口。博尔赫斯是建造小说迷宫的高手。除了两篇直接以“迷宫”为题的小说:《死于自己的迷宫的阿本哈坎—艾尔—波哈里》和《两位国王和两个迷宫》外,他的形形色色的短篇故事,其实只是个故事:迷宫。生存的迷宮,艺术的迷宫,时间的迷宫,宇宙的迷宫,在他看来,无一不是迷宫。他的艺术世界就是一个迷宫世界,博尔赫斯创造了大量的迷宫形象;宫殿、沙漠、花园、庭院、图门馆、城市、事件、书籍、镜子、世界、时间等。还有无形的迷宫,如思想、观念、词语、小说、梦幻,博尔赫斯有些小说还用多重迷宫构成迷宫之网。
  综上所述,博尔赫斯的小说中所表现的诸多后现代主义特征,宇宙主义与玄学性;真与假、写实与虚幻;缝合与杂糅、反体裁与颠覆叙述;文本间性;迷宫性等等,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小说及文学观念,启示人们思考小说的可能性限度及小说能够用什么方式呈现人类象征性的存在图景,从而使博尔赫斯成为“作家们的作家”,对西方后现代主义诸流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以来,常州市新北区以高质量推进区域学前教育内涵建设与促进幼儿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水平为先导,以推动区域课程游戏化建设为抓手,聚焦问题解决,促进质量提升。立足本区“地域广、农村多、差异大”等实际情况,构建聚焦整体质量提升的区域幼儿园课改联动系统,探索融合推进、协同发展、经验共享的课程游戏化实施途径与策略,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区域适龄儿童接受高质量
为改变幼儿园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之无味,幼儿学之无趣”的现状,我们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并灵活采取各种活动指导策略,来为幼儿口语交际创造一个广阔的互动平台,从而引导幼儿掌握口语交际的有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  一、创设丰富的活动形式。使幼儿乐于交际  1.“眼到”——看看助说说。在教学中我们安排了一些以看为主的活动,以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认识事物,使幼儿触景生情,快
摘 要:从2007年起,团中央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重要指示,实施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四年来,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在对陕西省高校大学生骨干思想状况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成绩和问题进行评估分析,建构了实施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骨干;思想状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
形成集家庭优势、家长智慧、工作资源、教师专业能力、社区教育资源为一体的家园共育合力,一直是我园家长工作的目标。在幼儿园集团化管理中,我们有效整合集团内的家长资源,注重拓展家长工作的“长”“宽”“高”,着眼于孩子在园三年时间里家长工作的整体规划,有效提高整个集团的家园共育水平。一、丈量“长度”,制定三年规划  家长工作的长度,是指幼儿在园三年的时间跨度中,让家长得到有步骤、有计划、切合幼儿发展阶段的
[摘要]“现代国家”构建的视阈中,农村基层政府的产生是国家向农村社会汲取资源的历史性的需要,而现实中农村基层政府的存在合理性则来自于乡村社会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和治理能力问题的乡镇政府必须通过革命性变的政府“再造”完成从“汲取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模式的转变和功能的转换。而政府“再造”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财政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民意表达机制等方面的制度短缺或不足,因此制
摘要 经济上的窘迫性、能力资源欠缺性、享有社会权利的不足性、社会生活的低层次性、贫困的群体性和集中性以及心理的不稳定性与承受能力的脆弱性,是宁波也是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农民工贫困表现的主要特征。根源主要在于正式制度的障碍和缺陷、非正式规则中软性制度的惯性与束缚以及相关实施、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中国城市农民工贫困问题的解决,除了从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入手,强化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实施机制的建设外,还必须在城
《中国儿童慈善需求研究报告(2012)》(简称《研究报告》)2012年11月30日在北京正式发布。该报告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自2012年5月至10月,历经6个月,在对全国13个省市45家儿童领域相关组织调研基础上共同完成。  报告指出,在保障基本生存基础之上如何通过专业化的公益方式促进儿童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发展需求虽不再与贫困、失能、
[摘 要]契约自由是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商品交换领域中的基本规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的分析作为出发点,阐明了劳动力作为商品既是剩余价值的来源。又是契约自由形式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它也是现代劳动法产生的起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劳动法的兴起既是对契约自由形式化的修正,又是对于商品社会中劳动者权利的维护和保障,是对社会正义的法理念的追求。  [关键词]契约自由;劳动法;法哲学;《资本
园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园本课程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的园本教研存在着“一言堂”形式主义和“唯目标”功利主义的现象,虽以互动式、体验式为名,但往往形式与内容脱节,教研主线仍是主持人一人的独角戏,难以汇集教师的集体智慧,教研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收效有限。基于此,在园本课程研究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激荡式教师团体教研的模式,引发集体智慧的碰撞,
幼儿的学习是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规划环境是课程实施的前提。  正如瑞吉欧教育理念所倡导的“ 环境生成课程,课程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我们“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创设为抓手,努力营造一个基于儿童立场、邀请儿童共同参与、经过精心设计的有准备的环境,体现生成和预设的课程设计理念,从而积极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班本课程是基于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了解的基础上生成的,课程呈现一种动态发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