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就应该这么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_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正耀老师是我的朋友,他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语文人。他给我寄来一打厚厚的书稿,让我写序,写点什么呢?我真的很犯愁。打开书稿,书的题目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语文,究竟怎么教?”副标题是“一位特级教师的69条教学建议”。看了这样的题目,读了全部书稿,不禁为正耀老师拍案叫绝!语文,就应该这样教!
  语文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语文教学的生态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高中语文教学生态恶化尤其严重,高一就开始拼高考,语文课堂已经成了考试的训练场;初中教学生态也是如此,初二初三拼中考。考试已经使语文异化为一种工具、一种敲门砖。语文老师痛苦,学生痛苦。如果痛苦可以换来一点令人欣慰的“分”的话,这种痛苦尚且值得认可,事实上带来的却是更大的痛苦。张老师是一位清醒的语文人,他提出语文课堂要站立着“语文”的灵魂。他不停地追问: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什么?作为一位求索者,他的结论是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人的心愿,但往往成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我曾经听说有一位语文“奇人”向他的校长提出:“你给我一个班级,我给你教三年,我保证教出一流的成绩。”这位“奇人”想要按语文规律办事,读书、思考、写文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遗憾的是,这个要求被校长拒绝了,理由是不能冒风险。而不冒风险的结果是什么呢?高考成绩依然不如人意。明知按语文规律办事是一条坦途却不走,偏偏要走应试语文教育的独木桥。这就是当下的语文教育。洪宗礼说:“语文教育事业是塑人的事业。”这一事业,是一种艺术,“是育人的艺术,是塑造人的心灵的艺术”,我们“要把育人原则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是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与光荣职责。而“育人”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因为“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众人皆醉我独醒”,倘若“我”的独醒能够唤起一批语文人,我想“我独醒”就有了实践的价值。
  张老师在本书中针对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不少教师不能教、不会教、教不好的问题,说认识,谈体会,提建议。在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拥有大量文献资料及教学观察案例的情况下,他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纠正,又对如何教好语文提出切实而有创见的建议。概括说来,围绕“语文,究竟怎么教”,他提出的建议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真学语文。语文学习离不开文本解读,而我们解读语文的法宝就是分析。通常来说,我们分析文本的依据就是教参,就是教案,就是教科书。读《记念刘和珍君》,就说陈西滢是反动政府的帮凶、无耻的文人,杨荫瑜是一位迫害学生的刽子手。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只要在网络上搜一搜,海量信息就会扑面而来,教参上的定论就可能遭到学生质疑。当然,我们无意于引导大家去研究政治,张老师也无意于研究政治,我们只是要说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让学生学真的语文,不要盲从教参。张老师根据最新资料介绍,《最后一课》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名篇,也是中国教材中的经典,可是这篇课文却不能进入法国的教科书,因为它违背了历史事实。我们要用正确的东西教学生学习语文,这才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张老师言他人之不敢言,就是想让学生学到真的语文,真学语文。
  第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使用母语。叶老曾经说过,何谓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语加书面语就是语文。杜威说,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母语,一方面是因为他要掌握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规律以便与别人交流,另一方面他要用本民族的文化浸润自己的灵魂。叶老、杜威都强调母语学习就是要学会语言应用,他们揭示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张老师教语文、研究语文,一直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语用,要把叶老说的说好话、写好文当做语文的核心任务。他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会文字。翻看2011版的语文课标,我们发现语言文字运用成了语文的核心任务,这是理性的回归。如此看来,张老师一直倡导并坚持实践自己的观点,其实是在呼唤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让语文找到回家的路。
  第三,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位思维健全的人应该会说、会写、会思考。当下的语文教学,人们更多地关注教材、关注考试,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1976年,在曾深受纳粹之害的德国,政治教育家齐聚博特斯巴赫,达成了政治教育的最低共识——《博特斯巴赫共识》。该共识有三个重要原则:禁止灌输,保持争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张老师从这个共识中得到启发,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他的许多文章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思维培养的深度思考,他就是要带着学生在研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进而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张老师着眼于人的培养,所以他提的建议切实而有效。
  张老师是一位善于思考的语文人,他精于教学、勤于教研,笔耕不辍,这本书就是他长期辛勤耕耘的结晶。收入本书的69篇文章,统一于叶圣陶先生“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这一教学思想之下,分为“能领悟,享有教学幸福”“懂取舍,展开充分活动”“会设计,提升思维能力”“知聚焦,明确语文根本”四个板块。内容涉及创新教学观念、正确认识教学相关要素、科学解读文本、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有效安排教学环节、高效开展教学活动等许多方面,特别是他主张“教语文就是教语言”,触及了语文教学的核心,见地非凡。贯穿于全书的是张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这些思考建立在实践的坚实大地上,所显现的是宝贵的真知灼见。张老师是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他对语文的执着追求精神令人感动;他对语文的认识超出了一般的认知水平,能够给读者以极大的启发。语文人著书立说的人很多,但是具有个性思想的人很少;语文人会说话的很多,但能针砭时弊、说科学、有效的话的人很少。张正耀老师就是这很少之中的一位佼佼者。我要为他点赞,广大的读者也会为他点赞。
  我是张老师的朋友,作为本书的第一位读者,以上就是我这位读者的一点读书体会。表达出来,一是感谢张老师的信任,一是完成张老师的任务。
  是为序。
  2016年4月2日于彭城
  [作者通联:江苏师大教育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选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册第二单元,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
【评议样本】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原文摘要】21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上来。在课程层面,可以从“定篇”“语文知识”(广义的)和听说读写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内容观照;在教材层面,我国语文教材的选文可以鉴别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功能类型,不同功能的选文呈现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采
小说篇目的教学内容,一般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确定。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除了两处明显的环境描写,落脚点就在人物、情节上。至于情节,本文围绕于勒叔叔这一线索人物展开,通过菲力普一家子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可以简练地概括为“赶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因此,老师们会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作为小说的教学重点。   然而,笔者认为,过于重视“小说情节是什么”而忽视“情节是如何被构思和叙述的”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性地位表明了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应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特征,课堂教学过程应呈现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行为为主体样态的课堂形态,课堂教学效率应以语言文字运用质量的提高作为根本标准。  阅读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的实现要在对整篇文章切分与组装、分析与综合的理解的具体语言学习实践情境中,通过对文章中具体的字、词、句的语言形式、风格、特征等微观品味来呈现。本文以
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内容如何确定,“言”“文”关系如何处理,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大问题。本文所评议的两篇论文,对于文言文与文言文阅读的特殊性问题,对于文言文阅读的着眼点问题以及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落脚点”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对于一线长期让人深感困惑的问题,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解答。对于我们廓清认识,实施文言文
无论教学何种类型的文本,都应该既准确界定该文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内容,又最大可能地落实该文本的教学价值,还需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三方面要求,概括而言,即“三度语文”主张的“丈量语文的宽度”、“拓展语文的深度”、“营造课堂的温度”。  以此三方面的教学诉求为标准,审视当下的文言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便可发现,相当数量的课堂,普遍性存在着问题设置过于随意、
上世纪30年代以来,被誉为白话“美文”的《荷塘月色》一直被选为语文教科书的重点课文,不仅因为它写得漂亮而缜密,而且因为它为现代语体文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文风。从具体可操作的角度反思与调整这篇散文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下面介绍笔者对《荷塘月色》教学目标的升格过程。  原有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掌握“袅娜”等26个词语。  2.初步感知《荷塘月色》的美。  3.学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作者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生活境遇的文学体裁①。与小说等叙事性作品相比,散文不需要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截取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或某个侧面,以表现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思想为最终的落脚点。散文以抒情见长,但有的散文特别是叙事散文则普遍存在着叙事因素。散文的叙事归根到底是服务于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叙事散文或侧重于叙事,把叙述事情作为重点,文章着眼点放
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检讨与前瞻》一文中说:“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这一说法绝非危言耸听,纵观目前的写作教学,以下几种情况普遍存在。其一,范文导写。学习一两篇优秀范文,然后让学生模仿写作(写前)或修改(写后)。其二是讲章法,诸如 “化大为小五法”“考场作文降龙八招”等等。其三是创设一个情境,进行一番活动,将活动中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成文。另一种极端则是不作为,一个学期难得上一两次作文辅导课,
本文所言的“点”指课堂教学中意外的、即时的、动态的生成点。它的这一特点,意味着其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范围。但是由于它具有生成性,所以,如果教师及时地把握并且由此展开,它很可能成为文本解读的钥匙。下面笔者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具体阐释“随机选点,由点及面”的解读策略。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课时,我们共同讨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的生活相比,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乏味的,但是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