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不婚只因没有遇到合适的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ttym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身书香门第,母亲是画家、书法家,父亲是学者、诗人,清末民初的才女陈衡哲注定不同寻常。她四岁时,习诵诗书,“咏絮之才”初现;七岁时,她同中国女人传统的枷锁——缠足小战一场,获得全胜;13岁时,不顾母亲劝阻,走上孤独的求学路;17岁时,与父亲对峙,坚决抗婚,从此立下“我永远不结婚”的誓言;24岁时,顺利通过清华大学举办的留学生考试,成为我国九位获奖学金赴美的第一批女留学生之一……在那样一个时代,大龄女青年陈衡哲似乎真的要终身不婚了。
  然而,谁能料到呢?命运竟为这个坚定的不婚者安排了当时的著名才子任鸿隽,他不仅懂她、爱她,而且对这个“不容易与社会妥协”的女子表示,“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
  他对她一见如故,不过此前,他对她心仪已久。他们相识于留美期间,那时,他主编《留美学生季报》。一天,他收到一封署名为“莎菲”(陈衡哲的笔名)的投稿,一时惊为天人,稿件内容更是“文词斐然,在国内已不数觏”。之后,两人开始书信交流,在任鸿隽的邀请下,陈衡哲加入了中国科学社。
  一年后,在科学社的首次年会上,任鸿隽终于一睹她的芳容。陈衡哲身材娇小,眉清目秀,虽然不施粉黛,也无首饰加身,却别有一种迷人的风情,眉宇间的英气更令他怦然心动。大会留影时,他与她比肩而坐,定格在照片上的拘谨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
  分别之后,任鸿隽作诗称赞陈衡哲,称自己对她“爱慕之情与日俱深”。然而,他这厢害着相思之苦,却无法唐突地向伊人表白,无奈,他的一腔相思只好对月遥寄:“不知近何事,明月殊恼人。安得驾蟾蜍,东西只转轮。”作为局外人,任鸿隽的好友胡适看得很清楚,还戏谑地把此诗改为:“不知近何事,见月生烦恼。可惜此时情,那人不知道。”
  而陈衡哲对高大、深沉、儒雅的他又怎会没有感觉呢?就在任鸿隽把爱情的幸福快乐、甜蜜痛苦都寄托在陈衡哲的身上时,竟意外收到陈衡哲寄来的《风》《月》等诗:“天上风吹云破,月照我们两个,问你去年时,为何闭门深躲?谁躲,谁躲?那是去年的我。”
  从字面上看,这些诗仅是歌咏自然风物,但自古风月总关情,任鸿隽当然懂得其中蕴含的意义。他们美丽的恋情像松鼠藏坚果一般,被任鸿隽隐匿在最安妥的树洞里。
  二人交往的序幕徐徐拉开,自矜而又卓尔不群的陈衡哲居然恋爱了!爱情就是这样神奇而不可捉摸,上一刻,她还是一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下一刻,却想把这个令她骄傲的消息告诉全世界。在给三姐的家书中,陈衡哲这样说:“他深信我尚有一点文学的天才,欲为我预备一个清静安闲的小家庭,俾我得一心一意的去发达我的天才。”其喜悦与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四年后,俩人双双回国,29岁的陈衡哲打破自己不婚的誓言,在蔡元培和胡适的见证下,与33岁的任鸿隽订了终身之约。更可喜的是,二人又分别被北京大学任命为化学系和历史系教授。
  婚后,一对才子佳人倾心相随,任鸿隽致力于科学救国,陈衡哲则一心著书立说,其代表作《西洋史》问世后,一时洛阳纸贵,连续再版,当时的青年学子无不以求得一套《西洋史》为荣。
  身为教授的他们,其爱情也并非常人眼中的呆板无趣,温暖的情味无处不在。在友人家做客时,面对旁人的赞美,她笑意盈盈地和身边温文尔雅的他交换一个眼色,他的嘴角便情不自禁地弯了上去,眼神里含情脉脉。
  任鸿隽因为年长她几岁,兼兄长、知己、丈夫等身份于一身的他便处处宠爱着陈衡哲。有一次,夫妻俩像小孩子一样在家争闹,她便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撑成一个“大”字,两手两脚使劲张开,就那样挡在卧室门口,不让他进去,他连续几个“饿虎扑食”,想从一边攻进去,却故意屡试屡败,逗得她哈哈大笑,他则在一旁呆呆地跟着笑,那神情可爱又满足。
  人生路上难免会有风雨寒雪不时地向他们的头上倾倒下来,然而,只要爱人之间的感情在,坎坷和艰辛都会化作一种温暖的慰藉。
  任鸿隽后来被调到四川大学任校长,陈衡哲也随他一起赴任,其间,她连续发文抨击四川军阀和官僚的腐败,并对女学生“宁当英雄妾,不做庸人妻”的论调进行了有力批驳。她的长篇通讯《川行琐记》更让四川当局又惊又惧,随后污蔑、谩骂、威胁、恫吓接踵而来,陈衡哲愤而离川,带着一双儿女回到北平。
  对于妻子的行为,任鸿隽妇唱夫随、鼎力支持,化学出身、平时做文章不多的他也为四川问题接连写了两篇文章,后来,他又不顾胡适等人的力劝,坚持与妻子共进退,毅然辞去了川大校长的职务。
  在任鸿隽的呵护下,陈衡哲的成就更加卓越。一次,她受邀到西南联大作讲座,盛名引来了大批听众,以致开讲座的那间大教室挤满了听众,座无虚席,甚至“清华北大的史学方面的教授……都站在台角边静听”,就连周恩来总理接见她的时候都说:“我是您的学生,听过您的课,看过您写的书……”
  任鸿隽没有食言,始终像一面屏风为她遮风挡雨;她也没有辜负他的厚望,“一代才女”名扬天下。
  1961年,75岁的任鸿隽突发脑血栓去世。失去了同甘共苦的知音和伴侣,几近双目失明的陈衡哲悲痛无比。停笔多年的她摸着纸写了数首哀词,字里行间催人泪下:“山倒觉风强,柔刺刚伤……”
  次年7月,她又闭目写了数千字的悼念文,对于他一生的“屏风”之举,她这样感慨:“这样的深契与成全,又岂是‘男子生儿愿为之有室’的那个平凡望愿所能了解的?”
  他走后,她过了十几年近乎隐居的生活。1976年1月,盘踞在她心头的那个名字终于成为她双唇间最后的音乐,她去世前口中仍然念着自己丈夫的名字……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于右任是晚清舉人出身,也是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当然,他还是个美食家。  1927年秋天,于右任偕夫人与朋友到苏州太湖赏花游玩。时近中午,船行到了灵岩山下的木渎古镇,岸上有家馆子叙顺楼,大家饥肠辘辘,于是登岸就餐。老板以招牌菜斑肺汤、三虾豆腐、白汤鲫鱼等招待于右任一行人。  这道斑肺汤是由斑鱼的肝制成的,斑鱼光滑无鳞,状如河豚,是太湖特产。于右任尝了之后,大为赞叹,忙向店家打听菜名。由于对方说的是
噶礼是康熙时期颇有名气的官吏。他勤于政事,工作效率高,很得康熙青睐,官职一路上升,一直做到两江总督。然而,噶礼却有个毛病:贪婪、暴戾,对下级、百姓都很残忍。康熙喜爱噶礼的才干,因此对他的劣迹一直容忍着。但噶礼一直在突破康熙容忍的底线,例如1711年,江南发生科举考试舞弊案,负责此案的噶礼却因为收受贿赂,将此事遮盖了过去。  更要命的是,噶礼还对老百姓的衣食之源下黑手,居然将两江的大米贩卖到外地牟取
大水要漫城府  公元前30年七月,西汉国都长安一片混乱,传言洪水要来了。渭河边上九岁的小女孩陈持弓听说洪水将至,就跑进横城门,在没有任何凭证的情况下进入未央宫前面的掖门。未央宫在西汉是皇权的象征,皇帝的日常起居均在这里,而皇宫守卫竟然对此没有觉察。  到了九月,汉成帝下诏:“各地发生水灾,人民死伤数千,京城无故谣传大水将至,官民恐惧,都向高处拥挤,这都是因为苛政暴吏造成的,派遣谏议大夫巡视天下。”
1926年,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与师友迁居大有庄同住共学,开始讲《人心与人生》。由于讲得特别精彩,前来听课请教的人络绎不绝。一年后,教育部一位官员听到这个讲学后,便推荐梁漱溟为北京高校学生演讲。  1927年1月,梁漱溟开始在北京高校讲《人心与人生》,他个人十分兴奋,觉得这是对自己治学的肯定,表示要免费讲。大家都知道他对学问痴迷,从不在意钱,也没有过多礼让。可梁漱溟讲了幾场后却突然
1884年,德国工人党建立者安东·德莱克斯勒出生于慕尼黑一个普通家庭,他在少年时代就以机器装配工为业,并于18岁那年正式成为柏林铁路系统的一名机械钳工。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莱克斯勒很有可能会在机械钳工的岗位上一直做下去,然而,战争的发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18年3月,德莱克斯勒组建了一个为工人争取和平的委员会—这个组织就是纳粹党的雏形。不久,德莱克斯勒和另外几个人组建了“政治工
鲁迅在我们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可现当代作家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当代画家陈丹青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就特别喜欢给人起绰号。班上有个女生爱哭,一哭起来就眼泪鼻涕齐下,鲁迅从此管人家叫“四条”——眼泪两条,鼻涕两条,十分形象。鲁迅成绩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回老师出对子,上联是:“独角兽”。邻桌同学想得到表
1937年8月,日军的铁蹄长驱直入,侵犯到南京、上海一带,并扬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在這紧要关口,南京最高国防会议决定:为阻止日军沿着长江进犯,封锁长江航路。8月12日,一艘吨位达3360吨的“源长”轮以及其他20多艘轮船作为军事防御工事自沉于江底,在长江上构筑了一条阻塞线。  江岸上,自愿沉轮的“源长”轮的主人陈顺通看着这悲壮的一幕,内心五味杂陈。  19世纪末,陈顺通出生于浙江宁波,他因家中
据《太平广记》载,人死后都要在阎罗殿过堂,因福报不一,有的人来世多子多福,有的人却命中无子。命中无子,最低限度要拜拜送子观音,烧几炷香,如果认真虔诚点,就得动用专业人士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岐王李范因一直没有子嗣,就请当时著名的国师道士叶净能上奏天庭,请求调阅档案查询。天曹(天庭中的仙官)查阅后回复说:李范命中无子。叶净能请求天庭送子,天曹不知收了什么贿赂,答应了,命两个小鬼取敬爱寺的某位和尚的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出国家文化与信息安全的人,并且亲自参与了在外交文化反间谍方面的斗争。当时宋朝朝野在国家信息安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警觉性,苏轼则是一个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的人,能从小事中发现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的隐患。  元祐四年(1089年),高丽王子兼高僧义天来宋,理由是要祭奠去世的一位杭州僧人朋友,并为宋朝皇太后送寿礼。因为高丽70年来都是辽国的藩属国,所以宋朝朝廷把义天的到来当成宋
顺治在位时,为稳定民心,避免满汉两族的矛盾纷争,他准备推行满汉划城而居的政策,城内几乎所有汉族官员和民众都要进行一次大搬迁。  顺治五年(1648年),朝廷下令:除编入八旗的汉人外,所有汉族官员及商民一律迁往南城;原来居住的房屋拆去重盖或者卖掉,户部、工部查实房屋间数,每间给予四两银子的补偿;补偿银须由各拆迁户亲自到户部衙门领取,不得让有关官员发放,以防止这些官员克扣、吞没拆迁补偿银两。  不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