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改革探索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om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存状态也因此而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以23.4%的速度逐年递增。其中,大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成为最快和最容易接受互联网的群体。高科技给大学生带来学习效率和生活乐趣的同时也对他们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新的考验。网络的负面作用不容小视:网上交友倾诉衷肠却也使人更会说谎、网上获取信息却常挡不住不良信息的侵蚀、网上娱乐却使人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迷途的羔羊”。于是,避免大学生沉迷网络被异化成为大学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道德教育的地位处于“边缘化”
  众所周知,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网络道德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被附属在《思想道德修养》中。《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在校大学生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习中以英语为重,专业次之。作为公共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大学生那里,要么是一种负担、要么是一种调节,仅把道德知识、原则与规范当作知识去记忆,以便应付考试,很少会有人把它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可见,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被边缘化了,而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一章或一节的网络道德教育更显得微不足道。
  
  2.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客分离、措施后置
  关于网络道德教育主客统一问题已经在学术界基本有了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主客统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中依然是权威、主体——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学生是客体、承受者——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今,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或封建等级制度思想基础之上的道德教育思想依然占有很大市场,这必然会造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分离。
  网络道德教育被边缘化,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大学生在“虚我”的自由空间纵横驰骋,道德防线被无限延长。“昼夜奋战”聊天、极度迷恋网络患上网瘾、沉醉于虚拟交流的满足而忽视人际交往,导致道德观念浅薄、道德意志薄弱、道德判断扭曲、价值取向紊乱、甚至道德品质败坏等。每当这些现象在某些大学生身上集中体现,出现严重后果时,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便会集体出动“救火”。有关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班干部、家长组成“紧急救援小组”奔向“事故现场”。这种“治病救人”的工作方法不能说没有效,只是显得过于被动,亡羊补牢。
  
  3.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单一、过程简约
  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渠道。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途径虽多种多样,但主要渠道还是教学,散见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课和其他有关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普遍实行着“老师讲道德、学生听道德、考试考道德”的教学思路,只关心道德规范的传授,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大学生缺乏自己策划、自己动手、自己组织、自己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方面,多数高校限于网络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方面的教育,而缺乏网络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教育,尤其是不能与网络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与此同时,教育内容缺乏变通、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也是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改革对策
  
  为了使每一个大学生正确运用高科技成果并能健康全面发展,为了使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划和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改革目前的网络道德教育现状。针对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我们必须想出新点子、找到新路子。我们认为在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主要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1.开设课程,提升地位
  网络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是与网络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因为建立在全球信息化基础上的网络社会已露出了“冰山一角”,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触角伸向了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显而易见,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信息化、网络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不仅对人类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提出挑战,还会在全球范围内因国家、民族、语言、价值观等的巨大差异引起道德冲突,所以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重新定位,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地位是时代的必然。
  高校必须开设信息伦理学或网络伦理学。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它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许多伦理问题也逐渐明朗化。对计算机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开始兴盛起来。70年代末期,计算机伦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应用伦理学在西方最终确立,计算机伦理教育也在西方诸多院校中开展起来。随着计算机的联网,比计算机伦理内容更为广泛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而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却是倍受冷落。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发展与普及,要专门开设《网络伦理学》与《网络法制教育》等课程,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问题,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维护网络秩序,传播网络文明的重要生力军。如果部分学校受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单独开设网络伦理学或信息伦理学课程,应该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着重增加网络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网络信息选择、网络法规法纪等教育内容。
  
  2.主客统一,重在“免疫”
  网络社会以交互性和虚拟性为运作标志,多边性、同时性和共享性使网络用户能够同时拥有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大学生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者在“网”前是平等的教育主体,也是平等的教育客体,平等地共享网络资源、自由发表思想、自由选择信息。因此,教师不能以“真理的化身”出现在学生面前,简单说教。而应该尊重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在网络时代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完善他们的主体人格并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同时,网络是自由的,而自由是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个性得以张扬的前提,因此,改变学生是教育客体的陈旧思想,引导个性发展,遵从主体性原则,使大学生成为网络道德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免疫系统,如果这个免疫系统功能运作良好,人就能较好地抵抗病菌感染。数量适当、形式健全的白血球和免疫体就会共同合作对付入侵者,治疗伤口,杀死癌细胞,并将它们一举歼灭从而使我们拥有健康。当我们的免疫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时,我们就容易受到感染而得病。当我们得病时,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治疗来恢复身体的正常运转,所以,时刻注意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是我们在身体健康时的重要任务。同理,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前置,重在防疫。免疫有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为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也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条途径入手,也就是说既要通过自我修养又要通过外部道德教育和防范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坚持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大学生应主动加强道德学习、道德实践和道德养成,完成道德品质的自主建构。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成年,且受教育多年,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所以完全有自我修养的能力。自我修养是“内源性的自身抗原”,较之道德教育更积极、更主动也更有效。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有责任感,最起码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身体、将来的工作有责任感,也就是要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谈得上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有了责任感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自律。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网络道德的规范行事,经常做良心上的自我检查或自我谴责,充分发挥良心道德卫士的作用。
  其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防范。为了更好地增强免疫力,还要加强“外源性抗原”,即由被动修补式的道德教育变为主动防范式的道德教育。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技术面前,知识创新和知识转换加快,大学生的知识深度和知识广度还不够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及时的更新知识和更新观念,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主动研究新情况、新方式、新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向教育对象传授道德知识。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相联通的全球网络,大力推销其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领域的明争暗斗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展开较量,特别是对青年的争夺更是激烈。在这种国际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主动出击,便会丧失了在这一战场的主动权和战斗力。所以,防患于未然,主动出击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而且主动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也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减小道德教育“成本”。
  
  3.增加途径,完善过程
  目前的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道德目标高,超越了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二是空洞乏味,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感受。由于存在上述两大弊端,所以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并丰富其内容。
  第一,增加网络道德教育途径。首先,改革教学方法。不再以讲授为主,而应该增加讨论交流、音像视听、角色扮演、读后感观后感写作等方式,让道德规范变成活生生的生活事实,让空洞的说教变成主动体验和感受。其次,向各科课程增加德育渗透,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每一门课程都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第三,以班级、专业、年级为主体,以班会、学生会、大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他们了解社会现实、锻炼生存技能的机会,使理性的网络道德规范变为感性的实践活动。另外,还可以以电影、文学艺术、戏曲、电子邮件、QQ聊天室等为载体,增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感染。这些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异化,重蹈“灌输”式道德教育引起道德逆反的覆辙。
  第二,完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道德教育从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开始,进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到养成道德习惯,最终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一过程反映了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体现了使道德由普遍化向个体化、外在化向内在化的转化。”由此可见,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应该包括这几个阶段。一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正因为“美德出于有知,败德出于无知”。二是陶冶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这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只有具有对善和正义的热烈追求,对互联网的热爱,才会爱护互联网、正确使用互联网。三是要锻炼道德意志,即履行道德义务中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这是一个大学生具备健康、高尚的网络道德人格的关键,而如今我们高校在这方面是教育的真空地带。四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网络道德信念。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按照道德规范自觉履行各种道德义务,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周围同学在应用网络时的善恶是非;五是形成道德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三、结束语
  
  改革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网络发展的最新特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由权威式、灌输式教育向自我需要和自我选择转变,在实践中不断探求,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科技含量,提高网络道德地位的同时增加其自身的魅力。让网络道德伴随着大学生在网络中自由翱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智能阶层。
其他文献
电磁波与目标发生反射辐射作用后,形成的电磁波携带偏振信息。偏振信息是物体本质特性的表征。目标偏振特征的有觉、偏振遥感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效获取,可以提高目标探测精度
一、热情洋溢的语言是使“两课”教学充满活力的不竭动力rn“两课”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担负着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从挫折中奋起、从屈辱中站起、从贫弱中富起的宏伟史诗,是血泪史、屈辱史,也是奋斗史、胜利史。把中国近现代史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近现代史不同于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更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时间上的晚近性,二是内容上的活态性,三是语境上的亲和性。这些个性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好《中国近现代史》应该遵循属于它自己的教学原则。    
函数发生器是现代电子测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信、测控、导航、雷达、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题集中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校准系统的音频函数发生器的研究,提出应
“发展项目经济,培植规模企业:启动富民工程,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筹建社区综合办公大楼,争创省级文明社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力打造新黎明、争当街道排头兵……” “Dev
幽默与笑话不卖半份杰克外出旅游,住进一家最豪华的宾馆。早餐时,他想炫耀一下自己的富有,故意扯着嗓门叫道:“喂,来一份10英镑的早餐!”人们都扭头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这使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在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取得成果的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能源衰竭问题的出现,让人们越来越对暖通空调技术有所重视.暖空调技术的发展对
阅读理解是我国现行几乎所有考试(如中考、高考、大学四六级考试、考研、英语专业四、八级、自考、职称考试、BEC考试等)中基本题型。一般说来,阅读理解分值占整个卷面的比重较大,有的考试(如考研)阅读理解分值甚至达到卷面的40%,阅读理解题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英语考试的成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英语考试的成败一半系于阅读理解能力。    1.丰富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现代社会是个知识大爆炸的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随之带来的是环境污染问题.据统计,大连一天的生活垃圾装在1米见方的盒子里,堆起来有7500m,而这些垃圾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去填埋,还会污染水资源.因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英语学习一定时间后会进入了一个“高原状态”,或者出现一个“高原现象”,即,在语言学习到一定阶段,似乎出现一个暂时的停顿时间,好像再也无法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于是,学生羞于启口,怕出错误。在实际学习中,错误百出:口语和写作中断断续续、用词不到位、中式英语连篇。教师成了纠错大师,忙于纠正学生错误而无暇顾及他们的流利程度和准确度。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口语和写作水平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