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念与学科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wei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中文“美学”一词是产生于清末的一个外来词,相对妥帖的译词应是“审美学”。 在运用该词的各种非学术与学术场合,(审)美学概念被赋予多层面的复杂含义。文章无意 于给这个概念再增添一个定义,只是从(审)美学概念的术语产生、实际运用、学科存在方式 、理论发展史、学科分类、价值意义等六方面分梳了该词的内涵与用法。
   关键词 (审)美学 (审)美学概念 (审)美学学科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6-0113-06
  
  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美学”是一个外来词,在清末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出现于中国人的语汇中。作为一门学问,美学也曾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上独领风骚,屡掀热潮。即使是在几次美学热已经沉寂有年的今天,人们依旧会在各种学术与非学术场合,每每遭遇“美学”一词。那么,人们究竟是怎么用这个词的?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它有哪些方面的内涵?本文并不想给这个概念再增添一个定义,只是试图通过对“美学”概念的多层面分梳,来揭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赋予“美学”术语的诸多含义与用法。
  首先,从概念的产生而言,“美学”术语源于哲学内部一门新学科的创立,其本义是感性学,汉译为“审美学”更贴切些。(注:同许多研究者一样,笔者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已经被习惯的“美学”译名,但有时也用“(审)美学”这种书面形式,既兼指两个完全同义的译名,更是为了提醒、强调“审美学”这个译名的合理性。详见正文。)创立这门新学科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Baumgarten,1714-1762)。对于西方学术史而言,人们以为各种科学或学问都是从所谓哲学中分化出来的,鲍氏发现当时的哲学研究有一个漏洞:既然人类心理活动有认知、意志、情感之分,已有逻辑学研究认知或理性认识,有伦理学研究意志,那么就应有一门学科来研究情感,但对这个被认为是混乱的感性认识的情感领域的研究却付诸阙如。于是在十多年倡导并在大学讲授这门新课程的基础上,他于1750年出版了书名为“Aesthetica”的拉丁文著作。此事件被认为标志着美学作为正式学科的诞生,鲍氏因此也被誉为“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在希腊文aisthésis的基础上创造了Aesthetica(一般音译作“埃斯特惕卡”)这个拉丁词,而aisthésis同时具有感情、感觉、感性和认识等意义。因此,“埃斯特惕卡”的本义可归结为“感性学”。这从鲍氏对“埃斯特惕卡”的定义中亦可看出:“美学(Aesthetica)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注:〔德〕鲍姆加滕(登):《美学》,简明、王旭晓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3页。)在鲍氏,此“感性认识”与被逻辑学研究的高级的理性认识相对,指人的认识或意识结构中低级的部分,包括幻想、想象、一切混乱的感觉和情感等。此后,人们逐渐接受鲍氏创造的新概念,sthetik或esthetik(德文,一般音译作“埃斯特惕克”)、Aesthetics或Esthetics(英文)也就成了这门新学科的名称,且与逻辑学、伦理学三足鼎立而成为哲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可见,顾名思义地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一门学问并不合乎其本义。
  那么,上述西文“美学”诸词中并无“美”的含义,此门新学科为什么还要称“美学”?鲍氏之后的西方学者也普遍据此认为“埃斯特惕卡(克)”这个名称并不恰当。有人还建议应据希腊文Kallos(美)将此门新学科称为Kalistik(注:参见〔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页。蔡仪曾明确表示他所说的“美学”正是这个术语意义上的,且以为美学“只有用‘Calistics’这个名称才是名正言顺的”[参见其《新美学(改写本)》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序”第3页、正文第188-189页]。)(德文,一般音译“卡力斯惕克”,英文词是Calistics,但实际均未被正式使用)。不过,由鲍姆加登对“埃斯特惕卡”研究对象与目的的界定看,该词被称或译为“美学”也有其缘由,因为在他看来:“美学(Aesthetica)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注:〔德〕鲍姆加滕(登):《美学》,简明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8页。)但鲍氏对美学的定义与论述也有其暧昧之处:美学此学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此学科关涉人的感性,属于哲学学科,但又与自古希腊以来的诗学、文艺理论关系甚密。这样,“埃斯特惕卡”虽然在哲学内争得了一席之地,但在后世又往往被等同于研究文学及艺术的诗学、文艺理论甚或文艺批评之类学科实在是事出有因。
  一般认为,对应于西文Aesthetica、sthetik或Aesthetics的中文语汇“美学”于1883年由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1847-1901)在翻译法国学者维论(Véron,1825-1889)的著作L’ésthétique(《美学》)时最先采用(注:参见徐水生:《从“佳趣论”到“美学”——“美学”译词在日本的形成简述》,载王杰主编《东方丛刊》第3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6-150页。),并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其最早使用者是王国维等学者。但也有学者考证,德国来华传教士花之安(ErnstFaber)于1875年就使用了“美学”一词,其后还出现过“审美之理”(1866年)、“艳丽之学”(1889年)“审美学”(1902年)等诸多译名(注:参见〔日〕今道友信:《东方美学》,蒋寅等译,北京:生活
其他文献
风 声  如何结识偶像张君燕  德蒙·希拉里是著名的登山家。在他还是一个少年时,有一次,他得知自己最喜欢的登山运动员帕莫要去攀登约克山的消息后,非常兴奋。那天一大早,希拉里就赶到了约克山的山脚下,想要一睹帕莫的风采,可喜欢帕莫的人太多了,希拉里连帕莫的人影都看不到。  此时,希拉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加入到登山队伍中去。虽然这次登山的难度很大,但希拉里一直坚持爬到了山顶。能够坚持爬到山顶的人很少,
内容提要 罗尔斯在《万民法》中凭借可行的正义原则,在公共理性状态下推论万民法的公共理性也就是人民社会的公共理性,它由宪政民主体制的一系列正义的自由原则所给定,并由公民的慎思、自由社会的善总念、公共社会的基本利益等一系列的基本理念所构成。在捍卫人权的基本维度上,作为世界社会基本结构的万民法,其内涵表现为:万民法的政治正义基本总念、万民法的社会契约总念、万民法的自由平等总念、万民法的公共善总念、万民法
近日,为进一步提升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水平,更加精准有效地对接岗位需求和毕业生求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邀请多家国内知名招聘网站、教育机构和宣传媒体召开“24365校园招聘”研讨会,旨在加强和推动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紧密合作,共同推进高校毕业生“互联网 ”精准就业。  “24365校园招聘”服務活动作为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强化大学毕业生稳
為帮助考生了解相关投档规则,掌握志愿填报方法,4月8日8∶00至4月10日17∶00,北京市进行了全市统一的模拟志愿填报。  今年北京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阶段。高招志愿设置和志愿填报系统都有调整,此次模拟填报涉及招生专业目录、志愿设置、志愿填报流程等多个内容。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表示,此次专业目录和招生计划是专门为模拟志愿填报所编制的数据,与正式招生计划无关。本次模拟志愿只涉及本科层次,设置本
内容提要 21世纪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腾飞的时代,如何培养出时代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关键在于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为KAQ)。  关键词 改革;知识经济;KAQ;培养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博结合的通才,已是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达成的共识,也是世
中秋节放假回家,因为高中母校离家近,吃完晚饭后,便一个人独自去了校园那边闲逛。路过两年前的那条小街时,白天的喧闹已经褪去,只有零星的几家小吃店里还亮着灯,透着一股淡淡的清冷和寂寥。  好像走了很久,终于看到了那扇熟悉的大门,璀璨的灯光照亮了一片夜空。记得我那时读高三的时候,大门还是黑漆漆的,在黑夜里无声地矗立着,如今上面新装了很多灯,竟成了这样一副灯火阑珊的模样了。  时光最是残忍,笑吟吟地揭开一
同学们在进入高三之前,一定要调整自己的状态,为总复习提前打好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又该如何准备呢?  习惯一:写作  有这么一个公式:作文=1/2语文。在各级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在语文卷面分中所占比重最高,而且所占的分数比重还在逐渐加大。小学阶段,作文分数占语文总分的30%左右,初中和高中已经占到一半。  同时,作文也一直是很多学生无法攻克的难题之一。很多同学经常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几行字,
内容提要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体道德与个人自由问题。对这个问题提供了最佳答案的是罗马共 和国时代。罗马共和制度的历史经验给人们许多启发,它的精神在于共和制度和个人的道德 与自由紧密联系在一起,罗马共和制不仅创造了良好的制度,还培养出优秀的政治家。罗马 共和制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都体现在公民身份这一抽象符号上,罗马共和制在实践中形成了 独特的妥协和对话机制。这些都是其长久发展的基础。罗马共和制的精神对当
有一座新建的苗圃,同时聘请了两位园丁,分别是约瑟夫和安东尼,试用期一年。为了考察两位新园丁的工作绩效,经理将苗圃一分为二,左侧的苗圃交给约瑟夫负责,右侧的交给安东尼管理。  经理叫人给苗圃运来了一批橡树苗,让两人同时开工栽树。约瑟夫是老园丁,跟着师父种了几十年的树,师父告诉他,种树要挖圆形树坑,这是种树人几百年来一直沿用的方法。安东尼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特别喜欢尝试新方法,前段时间他看到一篇报道,上
8月第一周 倒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