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教育”让生命绽放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2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标志,像陈年古酿,历久弥新,散发着岁月沉淀和文化积累的醇香。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办学思想,秉持“传统文化植养根基,良好习惯助推成长”这一理念,倾力打造二维习惯、多元课程经纬交织的特色育人体系,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坚守一种文化理念,夯实植根养成教育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把育人比作植树的话,那么小学教育就应该是滋养根基的教育,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我们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将明德厚学、自强不息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灵,润泽生命,滋养童心,培养正知正见,让生命的根系向纵深延展,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和高度。“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每个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打上什么样的底色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从这种意义上说,“未来”必须从“现在”开始。“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当下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基于此,多年以来,我们坚守“传统文化植养根基,良好习惯助推成长”这一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植根文化、多元课程、情智课堂、知行德育等融会贯通,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
  二、构建二维习惯体系,增强植根养成教育实效
  思想是一颗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发芽。当我们认定“良好习惯养成”是做实、做好学校特色工作的基点时,就把“植养习惯”烙印在每一项教育行为中,从行为习惯和学习(思维)习惯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
  (一)构建推进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教育体系
  习惯涵养美德,活动彰显智慧。我们遵循教育的规律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整体构建我校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体系。
  一是组建“好习惯训练营”,强化日常训练。每学期都隆重举行“快乐习惯训练营的开营仪式暨开学典礼”,在习惯训练营里,严格按照习惯目标要求,利用好习惯辅导课、队列训练、活动比赛等形式,把艰苦的训练贯穿在快乐的习惯养成之中。结营时,通过好习惯摄影展、好习惯推广站、好习惯体验日记展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训练,在活动中体验,在行动中养成,使好习惯植根在每个孩子心中。
  二是开展“好习惯每月一事”,提升层级训练。为了将好习惯坚持巩固下来,我们还坚持“好习惯每月一事”,将习惯目标分层细化成十二个主题,主题的选择立足于对孩子们一生有用的重要习惯,如:吃饭的习惯、走路的习惯、阅读的习惯等。一年十二个月,从小事开始培养好习惯、巩固好习惯,按年级提升要求。比如,五月的主题是:学会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年級的训练要点就是学会整理书包。活动设计了清空书包、整理物品、分类摆放、原物放回等程序,细化训练要求,即大小(学科)分类、分层归位、有序摆放,形成稳定的好习惯。“每月一事”系列活动,就是通过这种有序行为的训练,使好习惯行为“落地生根”。
  三是创新“好习惯银行评价”,促进训练效果。激励才能产生动力,我们创建“好习惯银行”评价体系,师生一起创新设立“好习惯总银行”“分行”,每个孩子们都是储户,拥有独立的“好习惯银行卡”。每天自省,每周小结,每月汇总,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将好习惯以储蓄币的形式存入“习惯银行”。 若有违纪行为,则依照准则扣除相应的储蓄币,奖罚分明。“好习惯银行”除了办理“存款”项目,还有相应的“增息”和“贷款”业务,可以根据储蓄情况申请阳光志愿者职务,完成一个个微心愿,或进行“贷款”长善救失,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好习惯银行”评价体系,让孩子们体验了良好习惯带来的成就感,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
  (二)探究总结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操作体系
  学习成就未来,思维形成品质。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的影响深远。为此,我们不断探究并总结出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操作体系。
  一是完善操作体系,加强精细管理。从学校教育管理的层面,针对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原则、标准、内容、方式、评价等,提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养成模式——矫正模式——激励评价”的五步操作体系,便于指导新学期新班级进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二是针对目标要求,构建实施网络。从教师细致操作层面,围绕16个良好学习习惯目标达成点,提出了思维训练、学习习惯课程辅导、心理个案跟踪等几大操作途径,构建了“一点六面”实施网络,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辅导水平,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目标达成。
  三是增进课堂实效,打造“情智”课堂。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进行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习心理的理念引领,以情启智,情智双修,以“情景驱动、自主建构、小组合作,自主测评、反思提升”为主线,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了“情智”课堂教学范式。摒弃教学过程中的繁文缛节,直指课堂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三、研发多元开放课程,实现植根养成教育融合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一位哈佛校长曾说过:“一张课程表成就学生一生的幸福。”对于学校来说,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才是课程规划的“主心骨”。我们围绕“植养习惯”这个中心,以向生命致敬的态度,实现教育对生命的成全。依据学校实际,整合研发课程资源,不断夯实孩子们的成长基础,促进习惯养成长效化。
  好习惯主题课程。树立“大”课程观,打破分科壁垒,通过删减增补、重组融合等方法对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进行整合,研发课程资源包,并通过主题课程实施的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基于体验探究式的学习研究,增强体验,形成认知,培养习惯。
  例如,五年级《品社》中“我们生活的地球”和《环境教育》中“可怕的消失”这两单元内容相近甚至重复,我们就整合成同一主题。以综合实践的理念引领学生通过开题课和方法指导课,学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可研究的问题,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实践活动课或节假日,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孩子们根据探究主题组成合作小组分别到荣成水利局采访,向村里的老渔民请教,到海鲜市场调查,到荣成城区最大的蓄水站——后龙河水库进行实地考察等。现实的场景让孩子们震撼:昔日烟波浩渺的大水库,现如今因为干旱少雨和人们无节制的浪费,致使河床干涸见底,土地龟裂,被风干的僵鱼、河蚌壳随处可见,触目惊心……成果汇报课上,孩子们人人参与,分工合作,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最终以图片视频、数据比对、漫画海报等形式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和收获。有的小组还以《来自荣成大天鹅的一封信》、图片展《半个世纪的变迁》、舞台剧《一条鱼的呐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大家发出倡议,珍惜大自然的馈赠,养成节约习惯,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别让生命的春天寂静无声。孩子们在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中所得的收获,所激发的潜能,远胜过我们千万遍空洞的说教和灌输,这种基于生活的主题整合课程,真切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琴弦,完成了“知-情-意”的深度提升。“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由此,引导孩子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日常行为方式,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最终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校本课程。我们立足于學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解决“九小”问题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编写成校本课程《好习惯伴我成长》。课程分行为篇和学习篇,内容涵盖课内外、校内外等日常规范和习惯要求。依据习惯培养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低年级注重培养好习惯,中年级注重养成好习惯,高年级则在巩固好习惯基础上矫正坏习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有效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指引小学生健康成长与高效学习。像《告别拖拉习惯》《我的作业我做主》等已成为校本课程的经典范例,深受孩子们喜欢。
  好习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化的理念,催生了我们活动课程序列化、体系化。入校课程、离校课程,班会课程、“十岁礼”成长课程缤纷多彩,寓教于乐;翰墨轩、童画坊、妙思居、巧手吧等特色社团,成为孩子们体验合作、共享智慧的活动阵营。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体验探究中,激发了智慧潜能,提升了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良好习惯。我校还将各种主题教育月活动,加以课程化设计,形成固定的节日课程。每年一届的读书节、好习惯艺术节、社团展示节、体育节等异彩纷呈,成为孩子们翘首期盼的盛典。
  好习惯共育课程。我们拓展了家校共育的新途径,研发家校共育课程。通过班、校两级家委会的共同努力,让家长成为学校习惯教育的同盟军。组织开展了“编外老师进课堂”主题活动,拓宽了孩子们素养提升与习惯教育的外延;与“书香妈妈”携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爸爸俱乐部”带领孩子们参与运动、亲近自然,培养自信、合作等品质……在家委会的牵头下,还建立了气象局、博物馆、消防大队等十多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打开了一条通向社会、通向自然的光明通道,为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助力。
  习惯养成教育如同一粒神奇的种子,在府小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悄然生根、萌芽、开花,改变了府小师生的生命状态,见证了府小教育的传奇变化。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书香校园”“威海市特色学校”等光荣称号。
  特色是一种长期的坚守,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在真正的“特色教育”中,朴素比“特色”更美丽,良心比“品牌”更珍贵。儿童的身心成长和他们未来的发展,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这是教育的良知,一念不移,念念不移。“植根养成”教育没有终点,相信种子,相信付出,只要初心不变,一朝春雨过后,必定是一地新绿,满树繁花……
  (作者单位:山东荣成市府新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刘勇先生曾为梁实秋先生《安放人间的雅舍》一书写过一篇名为《一间安放人生的房子》的序言。他这么说:“其内容或麻将排队,握手下棋,或理发谦让,喝茶饮酒,俗世男女老少无所不及,柴米油盐皆入文章。将千姿百态的人性世相,杂色缤纷的凡心俗世一网打尽。”好一个“一网打尽”!琐事杂事大事小事皆成文章,好似我们每天的生活,便是一篇平淡、真实而耐人寻味的上好佳作。  可让我苦恼的是,为什么在散文家手里那些平平常常、简
为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致力于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设有丰富体验的活动情境,以发展儿童的综合素养。引领儿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专题“自然行旅”,是班本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立足班级,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时空上,沟通校园内外;在内容上,坚持基于教材,又超乎教材之外;在体验方式上,联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导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知季节的脚步、生命的消
父母皆数学老师,成绩优异本不想当教师的她,囿于家庭,走上从教之路,却做得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倍生。是遗传,是熏染,还是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彭娅身上,凝结着一个女儿、母亲、教师的坚韧、灵动与责任,那份深沉的大爱,那份超出常人的拼搏和探索。  ——编者按  教育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彭娅看来,教育是灵动,是阳光,是人成长中最不可或缺的滋养。1996年,彭娅从重庆来到广州,经过20年持之以恒的努力,
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节气进课堂,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会给课堂带来新鲜的源泉。学生的成长,主要体现在情感体验的丰富以及学科技能的提升两方面,因此,节气进入语文课堂,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情感认知与节气联系起来;能否在课堂上将语文学科技能的训练与节气结合起来;能否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身边的资源与节气整合起来。  一、以节气作引子,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
英国最有效的零售公司——马克士·斯宾塞公司,曾系统探讨过那些影响到职工行为的“促进因素”。研究后,他们坚持的一条原则是,对人的照顾和关心。公司创始人米采·马克士说:“只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就不会失败。”教育的要义在于顺自然而为,使儿童获得精神解放的启蒙,即精神的启蒙和文化的启蒙。教育,一定也应把对人的照顾——儿童放在第一位,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对儿童满怀着敬意,真正的学习对儿童充滿着爱护,真
今年21岁,来自唐山的湖北大学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杨海北,因想念家乡菜,创办了全國首个高校“共享厨房”。运行模式是,学生提前预约,带上自己的食材,交10块钱使用费,就能在学校提供的共享厨房亲自烹饪菜肴。(见《新京报》)  “共享经济”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然而实际效果却不一而足,“共享雨伞”“共享衣橱”“共享睡眠舱”等更是举步维艰,备受质疑。究其原因,无外乎脱离实际、利益至上、管理艰难、安
教育丢失的本质——闲暇  我想起我已去世的导师陈钟樑先生常常感叹的一句话:“现在的学生活得太累了。”  先生特别信奉闲暇的自由本质,信奉闲暇对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唯有闲暇,才能照见心灵深处的天光云影;唯有闲暇,才能呈现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让生命活力四射。  但是,在一片喧嚣中,教育成了名利场,校园沦为竞技场,每个学生都被迫赶上场,被赶着走,能够让一个人从容地学习和领悟生活的闲暇已经被剥夺殆尽
2001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学任教,一年又一年,一晃就是十六个年头,一节课又一节课,我知道课堂很重要,节节很关键,然而却始终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有幸看到了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一本究竟课堂的书,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语言,只有平实如常的叙述,却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厚重有力,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读完之后,耳畔响起的是美国歌手戴伦演唱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一
2018年6月24日至6月30日,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三批教育专家项目赴上海研修,这是该项目的首次省外研修。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五天总共听了4场讲座,走访了6所中小学校,甚至晚上都安排了讲课。研修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课程建设与评价、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修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讲座、学校观访、对话交流等。学习任务较多,每个组
我这篇文章,谈论的金庸,是作为小说家的金庸,而非报人金庸,也非作为社会贤达金庸。  尽管还有人在贬低金庸,在我看来,近50年来,影响华人精神最深的一人,还是金庸。  毋庸讳言,金庸已经成为华人世界的精神组成的重要部分。就像奥威尔式的话语和隐喻在英文的体系之中,金庸式的话语,在华人圈里,也是通用的隐喻和典故。这是金庸最为成功的地方。事实证明,即便“90后”不识金庸,但金庸首创的典故,已经浸入到华语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