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823455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节气进课堂,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会给课堂带来新鲜的源泉。学生的成长,主要体现在情感体验的丰富以及学科技能的提升两方面,因此,节气进入语文课堂,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情感认知与节气联系起来;能否在课堂上将语文学科技能的训练与节气结合起来;能否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身边的资源与节气整合起来。
  一、以节气作引子,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很多中学生来说,传统文化这一概念过于笼统、宽泛、模糊,难以确定也不好把握。但语文学科又恰恰跟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以节气作引子,从习俗、仪式等方面触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习作展示、点评交流,既能让学生具体、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又能保证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文学科属性不受影响。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家乡的风俗习惯各有差异,于是,在某个节气到来这天,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自己家乡特定节气的习俗。比如“冬至”:
  师:同学们,今天是冬至,俗话说“冬至大过年”。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家乡是怎么过冬至的吗?
  生:我们会吃汤圆、红鸡蛋。
  生:我家里会吃羊肉煲。
  生:我们老家会在这天去祠堂祭拜。
  师:好,看来我们不同地方过冬至会有所不同。今天我就布置一项作业,大家回去好好观察,了解一下自家是怎么过冬至的,并写成记叙文,注意抓好细节,描写要到位。
  第二天,我在课堂上挑选部分学生的作文片段让作者本人朗读。一位台湾籍学生钟兆闵的作文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有学生听完朗诵后如此说道:“以前只觉得‘我们与台湾血脉相连’这句话很空洞,但刚才兆闵同学的这篇文章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真的是一家人。想想冬至这天,我们吃着汤圆,海峡另一边的他们也同样吃着热腾腾的汤圆,那份感觉特别亲切、温暖。”节气入课,加深了学生对祖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多元化的传统习俗的了解,强化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感。
  除了引导学生在习俗方面认识节气外,我还会从仪式方面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节气,认知传统文化。比如“清明”:
  师:清明放假回来,想必大家都有话想说。
  生:我跟家人去“挂纸”(扫墓)了。每年这个时候,我们散居各地生活的亲人很难得地聚在一起,边烧着金银纸,边聊他(已逝)往日的“威水史”(值得夸耀的事)……
  生:高速塞车塞了大半天,就为了扫一下墓,然后又塞车塞了大半天回来上课。以前会觉得特别不值得。慢慢地,当你发现平日相聚不多的亲人依次在坟前虔诚地磕头、敬酒……你会发现这份仪式中所带有的一份家族维系,所体现的一份孝道。
  更可喜的是,通过这些方式,他们渐渐对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有了更深的体认,比如教科书中的课文《春酒》《端午的鸭蛋》等。他们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名家写的就是好的”和“考试考的才去记”的应试阅读思维上,而是开始从熟识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文章,不会觉得此类文章枯燥无味。
  总之,以节气为引子,引导学生将生活、教科书、自身体验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的相关言语实践,可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认识传统文化的质朴与博大。
  二、以节气为凭借,有效实施思维能力训练
  初中阶段,思维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表达能力的高低。思维能力,可以简单地分为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实施思维能力训练,我决定在初中三个年级形成一个以不同文体表达为抓手的训练梯度,借此让学生通过事与情的贴合、景与事的相符、景与情的交融,上升至情景交融、情理统一的思维层面上。
  形象思维方面,可借节气在时令、气候、物候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悟传统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比如到了秋分,天气渐凉,我向学生提起刘禹锡的《秋词》,写秋景能一反常调,表达自己旷达激扬的胸襟,毫无萧索悲凉气息。在赏析完《秋词》之后,我结合班上同学的随笔进行迁移。黄庆进同学随笔讲述自己在一次单元小测中成绩不理想,感到失望,途径学校的荷塘看到莲花,很快振作起来的经历。我将随笔与刘禹锡的《秋词》展示比较如表一:
  在课堂上,通过这种方式,节气与古诗的借景抒情在思维层面上找到了契合点,学生就能把物候、对应的农事与自身的生活感悟相结合,从而使形象思维得到有效训练。而且,学生对节气的认识不单单停留在农事指导上,还会对节气在此时、此景、此事、此情的记载功能有新的感知,并主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
  逻辑思维方面,我利用节气每年周而复始这一特点,规范学生不同文体的言语表达。在初一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节气的表达以记叙文为主,到了初二,我会要求学生以说明文的形式描述与节气相关的物候、农事。比如“惊蛰”:
  生:“惊蛰”顾名思义,就是惊醒了虫子,虫子在这天开始活跃起来了。
  师:那么,为什么惊蛰这天虫子就会醒呢?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这个时候,我不再侧重于学生对“惊蛰”的描述,而是尽力让他们去客观准确地介绍、解释“惊蛰”这一节气的字义、原因等。然后,我要求学生围绕“假如让你介绍惊蛰”这一话题拟定提纲,并详细阐述自己的思路。
  到了初三,我以議论文为主,让学生谈谈对该节气的相关看法。这里还举“惊蛰”为例:
  师:有人说“惊蛰”跟我们今天的生活已没有多大关系了,这也是节气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你怎么看?
  生:我不这样认为,理由是……
  这个时候,我力求学生在观点、论据、思路方面都能有一定的逻辑条理,能做到言之有理:问题是什么,问题从何而来,问题如何解决。这样,教师就可以围绕节气(尤其是同一节气),让学生在思维能力的发展训练上形成一个梯度,并形成一个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体表达为主的序列训练。   当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不是截然分开的。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以口头的或是书面的形式,或形象、或准确、或严密地表达出来,确保其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三、以节气为主题,在课堂上提升师生对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东莞正在推行“慧教育”,鼓励师生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整合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节气入课就是很好的切入点:一是因为它稳定,每年二十四个节气,一个学年下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及文体训练;二是因为它也是热点,2016年11月30日,我国节气申遗成功。基于“申遗成功”这话题太大,为了避免泛泛而谈,我将它进行切分:对节气的喜欢、对节气的认识、对节气的看法等;然后,我让学生准备好自己所要选的节气(可以从学生平时有关节气的习作中挑选);接着,在慕课的课堂上,學生自选文体进行表达;而后,我将学生对同一节气的不同文体表达进行组合,形成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风格的文章;最后,分组交流、呈现。这节课的操作难点就在于如何即时与学生在整合资源上进行有效互动。
  上课流程(2课时):
  1. 我先定初始题目《我眼中的_____(节气名)》,在平板上展示,学生进行补充;
  2. 观看《上网收集整理信息》微课视频(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心中有数);
  3. 学生自行上网收集、整理,时间为10~15分钟;
  4. 学生自选文体进行习作训练(A、记叙文,讲述与节气相关的故事;B、说明文,对所选节气作说明介绍,资料不允许复制;C、议论文,对所选节气进行较深入的联想与思考,如从亲情、友情、地位等角度);
  5. 通过系统即时了解选项ABC的人数分布,即时提供各选项对应的题材范本(主要从教科书中来);
  6. 学生在各自的平板电脑上进行粗略的表述,并提交;
  7. 将学生针对同一节气的不同文体篇目进行即时组合,选取较好的组合篇目迅速呈现在学生各自的平板电脑上,并进行相应点评;
  8. 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时节”篇,学生可自行在各自平板上选取进度观看;
  9. 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补充,并提交;
  10. 教师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对不同层级(表达水平)的学生进行混合分组(四人),确保每组基本上有不同层级的学生,然后小组合作,对文章进行整合,并提交;
  11. 在平板电脑上迅速选取文章组合较好的一组,交由该小组的一人进行朗诵,并由教师点评;
  12. 分组自行朗诵,在平板电脑上录制音频,作为课后制作《我眼中的_____(该节气)》(题目也可自拟)视频的画外音。
  即时互动、个性定制是现代信息技术课堂发展的趋势,其实现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诚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一方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应接不暇,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对身边的自然与人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以致当传统的东西诸如节气进入课堂的时候,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真正要使之持续下去并成为常态,要求我们一方面不排斥教学媒介手段的日趋多样化,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与学生成长、学科教学之间的契合点。从这个角度而言,节气入课是一个有益的探索:语文因节气而有趣,节气因语文而有用。
  总而言之,节气进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上的一次“概念营销”,而是一种融入师生发展的学科课程开发。在这个过程中,衡量它成功与否的标准就在于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充分提升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生而变、因时而变、因事而变。这就是传统节气在语文课堂中被赋予的新内涵、新价值。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竹溪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实习生 谢 欣
其他文献
承蒙李智明老师的厚爱,赠我三本专著——《拓荒者——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与研究》(以下简称《拓荒者》)、《探索者——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以下简称《探索者》)、《前行者——教育科研实践与研究》(以下简称《前行者》)。三本大作是一个系列的著作,读完,心里由衷地对智明老师充满敬意。我深深感到,这位老教研员拓荒、探索、前行的精神和教育情怀,值得与广大教师同仁分享交流。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能够留下的东西不是
夏山学校(Summerhill School)位于英格兰东萨佛郡的里斯敦村,1921年由教育家A.S.尼尔创办,以其自由民主的教育方式而著称,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本文基于尼尔所著《夏山学校》,对其独特的办学精神和教育理念进行分析。夏山并不完美,它在某些方面的放任有时也令人质疑,但以下三个方面无疑让我们深思,对中国现行教育体制或许具有借鉴和反思意义。  一、相信自由  尼尔及其妻子在创办
节假日期间中老年人最易血压高  “节日期间中老年人因高血压来看病的,要比平常增多10%~15%”。因此,有下面几种情况的中老年人应引起警惕:  1. 遇到好事乐过头:比如儿孙从国外回来了,老人心里一高兴,情绪波动大,血压会随之不稳;  2. 挑起矛盾或伤心忧过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谈起某些不愉快的往事,或者忆起某个去世的人、或某些场合触景伤情等等,也会引起血压升高。  3. 生活规律改变:在外的儿
写作,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  多年前曾读过一篇文章《哈佛大学没给我的》,已毕业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教给他们的有以下三项:1.没有教给他们足够的写作能力;2.没有教给他们必要的历史知识;3.没有教给他们必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而其中第一项就占到接受调查学生的百分之八十。  直至今天还记得当时读完时的心灵契合之感,似乎终于有人说出了我想说多年,却如鲠在喉的话。  的确,写作能力该怎么教呢?我小时候写作文,
女儿:  起初,我并没有刻意要给你写些什么,虽然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关口——在这天正午的阳光下,我们一起去小区门口的“速递易”,取回你盼了那么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你把它贴在心口,笑得那么开心。刚下过阵雨,天多蓝,云多白。  在这样一个资讯无比繁荣,自媒体如此泛滥的时候,仿佛你才想着要说的一些话,打开手机,什么都有了。好像再说些什么,都显得多余。再说了,我也不大会弄那些励志,或感伤,或装作高深的什么东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对不同的书我也会选择不同的读法,或一气呵成,或闲庭散步,或随时批注……读华应龙文丛,聚焦于摆放在案头的《我这样教数学》《我就是数学》这两本书,我经常不由自主地浸润在其中,既有利用零碎时间的随便翻翻,也有正襟危坐后的细细思量。  一读华应龙:文本中的美丽相遇  对华应龙老师,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并不陌生。从一名最偏僻的村小教师成长为今天的首批首都教育名家,从实习时话都不怎么
2006年,我有幸成为“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参加了为期三年的培训。回首那几年的点点滴滴,我发现,那次培训,是我生命中的“一份无法预约的美丽”——专家教授们精辟的理论,新颖的观点,丰富的资讯,还有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从学习到研讨到比赛到考核,紧张而又充实,忙碌而又多姿多彩,我从中展示了成长的美丽……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带着满满的收获,我踏上了
刘勇先生曾为梁实秋先生《安放人间的雅舍》一书写过一篇名为《一间安放人生的房子》的序言。他这么说:“其内容或麻将排队,握手下棋,或理发谦让,喝茶饮酒,俗世男女老少无所不及,柴米油盐皆入文章。将千姿百态的人性世相,杂色缤纷的凡心俗世一网打尽。”好一个“一网打尽”!琐事杂事大事小事皆成文章,好似我们每天的生活,便是一篇平淡、真实而耐人寻味的上好佳作。  可让我苦恼的是,为什么在散文家手里那些平平常常、简
为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致力于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设有丰富体验的活动情境,以发展儿童的综合素养。引领儿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专题“自然行旅”,是班本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立足班级,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时空上,沟通校园内外;在内容上,坚持基于教材,又超乎教材之外;在体验方式上,联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导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知季节的脚步、生命的消
父母皆数学老师,成绩优异本不想当教师的她,囿于家庭,走上从教之路,却做得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倍生。是遗传,是熏染,还是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彭娅身上,凝结着一个女儿、母亲、教师的坚韧、灵动与责任,那份深沉的大爱,那份超出常人的拼搏和探索。  ——编者按  教育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彭娅看来,教育是灵动,是阳光,是人成长中最不可或缺的滋养。1996年,彭娅从重庆来到广州,经过20年持之以恒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