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丢失的本质——闲暇(等3则)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s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丢失的本质——闲暇
  我想起我已去世的导师陈钟樑先生常常感叹的一句话:“现在的学生活得太累了。”
  先生特别信奉闲暇的自由本质,信奉闲暇对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唯有闲暇,才能照见心灵深处的天光云影;唯有闲暇,才能呈现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让生命活力四射。
  但是,在一片喧嚣中,教育成了名利场,校园沦为竞技场,每个学生都被迫赶上场,被赶着走,能够让一个人从容地学习和领悟生活的闲暇已经被剥夺殆尽了。
  当然,所有这一切,我们都会用一种崇高的名义来进行,那就是为了高考,考不进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
  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事实上已经彻底降格成爱因斯坦所描述的“猪栏式理想”了。而我们的学生也从此就早早懂得了什么叫生存,什么叫残酷,懂得了校园其实就是战场,你死我活,不进则退。他们的内心永远也体会不到生活有多么广阔,体会不到合作、宽容和爱会给一个人带来怎样的幸福。
  先生曾引用前苏联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时,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的人。”
  天哪,5-7小时,说不定我们的某个致力于有效教学的专家会愤愤地跳将出来,高呼那怎么行,学生还学不学习了,那是浪费。
  先生不仅在他的文章里写过,也跟我们郑重地说道:“教育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最不能原谅的是侵占了学生拥有时间的自由,扑灭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只是我们在那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见新浪网,文/张全民)
  自己不害怕摔倒,才能让别人摔倒
  一个孩子学习摔跤。前半年,教练并不教他摔跤技术,而是让他练习一次次摔倒,前摔、侧摔、后摔、腾空摔,在一次次摔倒中,孩子摔得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孩子的家长不理解,认为学习摔跤,是为了把别人摔倒,怎么会让自己一次次摔倒呢?
  教练是这样解释的。他说,人都有害怕摔倒的心理,如果不能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在摔跤比赛中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就无法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也就会在分心分神中输掉比赛。练习自己摔倒,正是培养不害怕摔倒的心理,让自己无畏无惧,勇者无敌。
  自己不害怕摔倒,才能让别人摔倒。这条摔跤运动的法则,也适合我们的人生。(见果壳网,文/黄小平)
  大学学费上涨史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大学学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幅上涨到被迫稳定,再到近期开始调整几个阶段。
  1995年之前,国内读大学不需要交学费,大学生被录取后,只需要缴纳少量学杂费和书本费即可入校学习。
  1995年,高校实行并轨收费。广东当时的定价为本科生每年含住宿费3500元,专科生每学年2800元。当时,无论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也无论是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收费都是同一标准。而这一收费标准对当时不少家庭而言都是高消费。
  1995年至2000年,国内高校收费进入了频繁调整期,而且涨价是主调。1998年,广东各高校的收费进行了一次调整,最大变动是,不同专业的收费开始出现差别。以本科为例,文、史、财经、理、工等专业每年仍为3500元(含住宿费),但艺术类一般专业的收费已升到4000元。
  2000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学费也随之大幅度调整。仍以广东为例,各专业收费均提高,如文史、财经、管理类本专科每学年3800元,理、工、农、林、外语类本专科专业4300元,医学本专科4800元。这次调整最大的特点是重点大学与普通学校的收费拉开了距离,中山大学等八所高校可上浮20%,这一标准保持至今已沿用14年,只是享受上浮20%的高校有所增加。(见北青网,文/林世宁)
其他文献
写作,重要的情感表达工具  多年前曾读过一篇文章《哈佛大学没给我的》,已毕业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教给他们的有以下三项:1.没有教给他们足够的写作能力;2.没有教给他们必要的历史知识;3.没有教给他们必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而其中第一项就占到接受调查学生的百分之八十。  直至今天还记得当时读完时的心灵契合之感,似乎终于有人说出了我想说多年,却如鲠在喉的话。  的确,写作能力该怎么教呢?我小时候写作文,
女儿:  起初,我并没有刻意要给你写些什么,虽然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关口——在这天正午的阳光下,我们一起去小区门口的“速递易”,取回你盼了那么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你把它贴在心口,笑得那么开心。刚下过阵雨,天多蓝,云多白。  在这样一个资讯无比繁荣,自媒体如此泛滥的时候,仿佛你才想着要说的一些话,打开手机,什么都有了。好像再说些什么,都显得多余。再说了,我也不大会弄那些励志,或感伤,或装作高深的什么东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对不同的书我也会选择不同的读法,或一气呵成,或闲庭散步,或随时批注……读华应龙文丛,聚焦于摆放在案头的《我这样教数学》《我就是数学》这两本书,我经常不由自主地浸润在其中,既有利用零碎时间的随便翻翻,也有正襟危坐后的细细思量。  一读华应龙:文本中的美丽相遇  对华应龙老师,我们小学数学老师并不陌生。从一名最偏僻的村小教师成长为今天的首批首都教育名家,从实习时话都不怎么
2006年,我有幸成为“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参加了为期三年的培训。回首那几年的点点滴滴,我发现,那次培训,是我生命中的“一份无法预约的美丽”——专家教授们精辟的理论,新颖的观点,丰富的资讯,还有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从学习到研讨到比赛到考核,紧张而又充实,忙碌而又多姿多彩,我从中展示了成长的美丽……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带着满满的收获,我踏上了
刘勇先生曾为梁实秋先生《安放人间的雅舍》一书写过一篇名为《一间安放人生的房子》的序言。他这么说:“其内容或麻将排队,握手下棋,或理发谦让,喝茶饮酒,俗世男女老少无所不及,柴米油盐皆入文章。将千姿百态的人性世相,杂色缤纷的凡心俗世一网打尽。”好一个“一网打尽”!琐事杂事大事小事皆成文章,好似我们每天的生活,便是一篇平淡、真实而耐人寻味的上好佳作。  可让我苦恼的是,为什么在散文家手里那些平平常常、简
为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致力于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创设有丰富体验的活动情境,以发展儿童的综合素养。引领儿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专题“自然行旅”,是班本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立足班级,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时空上,沟通校园内外;在内容上,坚持基于教材,又超乎教材之外;在体验方式上,联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导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知季节的脚步、生命的消
父母皆数学老师,成绩优异本不想当教师的她,囿于家庭,走上从教之路,却做得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倍生。是遗传,是熏染,还是不懈的追求与努力?彭娅身上,凝结着一个女儿、母亲、教师的坚韧、灵动与责任,那份深沉的大爱,那份超出常人的拼搏和探索。  ——编者按  教育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彭娅看来,教育是灵动,是阳光,是人成长中最不可或缺的滋养。1996年,彭娅从重庆来到广州,经过20年持之以恒的努力,
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节气进课堂,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会给课堂带来新鲜的源泉。学生的成长,主要体现在情感体验的丰富以及学科技能的提升两方面,因此,节气进入语文课堂,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情感认知与节气联系起来;能否在课堂上将语文学科技能的训练与节气结合起来;能否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身边的资源与节气整合起来。  一、以节气作引子,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
英国最有效的零售公司——马克士·斯宾塞公司,曾系统探讨过那些影响到职工行为的“促进因素”。研究后,他们坚持的一条原则是,对人的照顾和关心。公司创始人米采·马克士说:“只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就不会失败。”教育的要义在于顺自然而为,使儿童获得精神解放的启蒙,即精神的启蒙和文化的启蒙。教育,一定也应把对人的照顾——儿童放在第一位,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对儿童满怀着敬意,真正的学习对儿童充滿着爱护,真
今年21岁,来自唐山的湖北大学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杨海北,因想念家乡菜,创办了全國首个高校“共享厨房”。运行模式是,学生提前预约,带上自己的食材,交10块钱使用费,就能在学校提供的共享厨房亲自烹饪菜肴。(见《新京报》)  “共享经济”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然而实际效果却不一而足,“共享雨伞”“共享衣橱”“共享睡眠舱”等更是举步维艰,备受质疑。究其原因,无外乎脱离实际、利益至上、管理艰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