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雕塑在传统题材上的创新表现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toh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雕塑“和合二仙”的原型为合二仙像,该作品尤其讲究对细节的提炼与转变,使传统造型的精髓一目了然。同时,随着全新的形态塑造,其恰到好处的创意则释放出了更加鲜明独特的当代审美风格。
  关键词  紫砂雕塑;和合二仙;创新
   中国的雕塑艺术历史久远,其涵盖的内容丰富庞大,表现的形式同样异彩纷呈。在这一过程中,很多题材都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相对固定的造型。从宏观上讲,这些固有的雕塑造型构成了每个时代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人心中烙上了不朽的人文印记。
   与西方雕塑相比,中国雕塑并不十分重视逼真的形象再现,而是更追求气势和神韵,体现艺术作品的精神化追求。中国的陶瓷雕塑作为中国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写意性和表现性是其它艺術所难以代替的,它不仅可以呈现淳厚、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也可以体现飘逸、雄浑、淡泊、天真的美学风范。
   紫砂雕塑较为完整地延续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精华,比如经典的石窟佛像、具有美好寓意的吉祥物、人物肖像等,它们通常需要以相对固定的造型来传达定义或定位,这就为形式创新增添了难度。传统的雕塑形象,实际上也代表了雕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依随着历史、政治、信仰、交通、人文和自然等各种条件而不断变化。紫砂雕塑艺术的发展一定要突破固有化观念的束缚,并在创新中求变化,否则永远只是传统的影子。紫砂雕塑“和合二仙”(见图1)即是在传统题材上进行创新的作品,其原型为合二仙像,本身早就有固定造型,且影响深远,因而在创作过程中,该作品尤其讲究对细节的提炼与转变,使传统造型的精髓依然一目了然。随着全新的形态塑造,其恰到好处的创意则释放出了更加鲜明独特的当代审美风格。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和美、团圆之神,也是爱神。据说和合二仙本为唐代凡人,名曰“寒山”、“拾德”,他们亲如兄弟,后俱为高僧,有“诗僧”之美誉,至清代雍正时复以二僧为“和合二仙”。他们主婚姻和合,是民间最受欢迎的神之一,常见于木雕、漆画、砖刻、刺绣、剪纸和木版年画,尤其在年画和门神画中,和合二仙变成了两个胖胖的仙童,一个穿红缎子衣物,一个着绿缎子衣物,一人高举一朵绽开的荷花,一人手捧一个篾盒,二人都扎着丫角髻,露出兴高采烈的神气。有时,“和合二仙”又作为配祀的神,与财神、福神等一同出现,象征福气、财气和欢乐。
   作为和美、团圆之神和爱神,“和合二仙”手持之物件件都颇有讲究。他们手中一人执荷花,乃并蒂莲之意,“荷”与“和”同音,寓意和谐、和美;一人捧盒,“盒”与“合”同音,象征百年好合,若盒盖稍掀起,便有五只蝙蝠从盒内飞出,寓意五福临门、大吉大利。这些美好的事物看似自古以来便约定俗成,但对于严谨的雕塑而言,如何使创意与传统“言和”,才是一次真正赋予作品新鲜生命力的创作。
   面对“和合二仙”这一传统题材,我翻阅了各类关于二仙的典故,综览了各种关于他们的艺术形象,不免感叹相由心生的魅力。所谓相由心生,在“和合二仙”身上便是那种自内而外流露的快乐、活力和爱,他们象征人间至善圆满的幸福和甜蜜,流露出最美的人间情。在实际艺术创作中,他们的形象既有年画中仙童般的诠释方式,亦有蓬头笑面僧神之刻画,无论何种表现形式,“和合二仙”始终是笑意盈盈、和美慈爱之态。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和合二仙”的造型最主要风格便是从传统木雕工艺中汲取养分,两仙一坐一立面向呼应,他们身上飘逸不羁的衣着只通过树干轮廓和树纹肌理来呈现,仿佛长在了树中,惟妙惟肖,但即使是树的形态也依然是用紫砂泥模仿出来的,几可乱真。木在泥中获得新生,泥在像中升华内蕴,即使只是逼真动态的刻画,却也充实出一种场景感——“和合二仙”身着树纹宽裟,仙气缭绕,腾云驾雾而来。二仙笑容满面、和颜悦色、眉目慈祥,双眼笑成了月牙弯,微微塌鼻,唇厚齿齐,容貌里的饱满圆润不言自喻,富态和福态自然流露,喜气萦绕周身。圆鼓鼓的金蟾和蝙蝠依偎着“和合二仙”,各自点上蓝色眼睛,以细微之笔让人一目了然。
   在深思紫砂泥料天然可塑性的优势后,“和合二仙”选择蓬头笑面僧神之模样来诠释二仙神韵,其无论在造型上还是神韵上均密切关联着传统题材的核心,又是不折不扣的创新表现。与此同时,作品的文化内蕴也十分鲜明,象征美好的“和合二仙”伴随着金蟾(“蟾”通“财”)和蝙蝠(“蝠”通“福”)这两种寓意招财和纳福的美好物象,将典故传说演绎得更加熠熠生辉、真情流露,升华了作品在人文层面意境和创新的高度。
   创新是一个古老又现代的名词,它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无论在生产、生活领域,还是艺术领域,创新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一门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紫砂雕塑既具备普遍的雕塑形态,亦善于借取传统文化内涵来反映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等。通过多年的创新实践,我认为创新的前提是雕塑者需具有“使创作更加完善”的认知格局,从而通过“雕塑创新”这一行为来获取“创新雕塑”这一实质化的艺术作品目标。
   创新将引领紫砂雕塑走向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也将进一步成为衡量雕塑者综合能力的标准之一。因此,紫砂雕塑的发展依托于历代艺人的主观创新及创造能动性,这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紫砂雕塑创作需要与现实世界产生联系,同时更应具备其本身艺术属性迭代式的优化本能,这更使得创新成为了一项义不容辞的使命。
其他文献
摘 要 紫砂在人与自然的共同塑造下,充满了生命的张力,经过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紫砂茶壶器型不断丰富,汇集着历代艺人深厚的创作智慧,孕育着独特的造型风格和审美内涵,在带给人朴实无华的艺术感受同时,也展示着无与伦比的工艺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让人爱不释手。本文以紫砂壶“柱松”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意境。  关键词 紫砂壶;柱松;造型设计;自然意趣   紫砂壶是宜兴地区独有的宝贵资产,其材质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从传统实用器皿发展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与传统文化的浸染与影响密不可分。最初,紫砂壶只是民间不值一提的粗陋实用器,而在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的参与和推广下,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哲学理念等,为紫砂壶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让紫砂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载体,与五千年华夏文明水乳交融,在时代的滚滚潮流中不断前进,既连接着历史,又引领着时代,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
期刊
摘 要 自古以来,大俗大雅的艺术沿着文化的大道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紫砂文化艺术伴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行。凭借着与文化的深入融合,紫砂壶不仅是物质外观的直观呈现,还是装饰技艺绚丽的展示舞台,更表达出众多的创作者对于文化的理解、热爱、呈现,在紫砂的世界,一把给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应该是得体大方的,这呈现出一种视觉上的美,同时也蕴含着精神文化上的无穷享受。  关键词 紫砂;造型装饰;文化;创意   紫砂壶
期刊
摘 要 有人说是紫砂成就了宜兴,但我认为,它们是互相成就的,任何艺术的诞生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宜兴就是滋养它的地域环境,江南水乡宜兴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它优越的自然环境让紫砂壶具备天然灵秀的气息,生活在这片地域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简单质朴的生活环境中专注于紫砂壶的创作,同时,无数文人雅士又诞生于此,他们在喝茶玩壶的同时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创作,
期刊
摘 要 紫砂陶艺的发展催生了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不同的传统手工艺相互配合在展现传统艺术文化瑰丽的同时,也在演绎着当代创作者全新的创作意识。作品“流光溢彩”让紫砂陶艺与漆艺相互结合,为当代紫砂陶艺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 陶艺;漆艺;工艺;造型;装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将会更容易地转化为艺术创作者向前开拓的动力,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和漆艺出身的专业学员共同学习的生活之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的创作除了造型之外还需要有充沛的文化意蕴,单纯的造型变化所产生的审美要素是有限的,而融入了情感和想象的内涵塑造则是永恒的,造型与创作主题之间的关系就是紫砂壶艺的内外两面,紫砂作品“凯旋壶”的创作就是一种通过意蕴塑造对形体表达的突破。  关键词 紫砂;造型;创意;工艺;文化   一说到传统文化,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古老、庄重、规规矩矩的印象,这确实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但这并非是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陶制茗器,将紫砂泥之特性完美地表现出来,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多样性与独特的中国魅力。本文所选择的这把“艳江南壶”是一件造型极为别致的紫砂壶艺术作品,一如江南水乡风景画之雅致朦胧,通过对它的分析揭示其创意之所在。  关键词 紫砂壶;江南;造型;创意   俗语有云:“人间珠宝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价值堪比黄金珠宝的“一丸土”便是出产于江苏宜兴丁蜀地区的紫
期刊
江苏陶瓷:刘院长您好,祝贺游艺问陶紫砂书画展南京首展圆满成功,同时也祝贺展览作品集和《陶刻報》试刊号同步发行。   刘世涛:谢谢您!感谢贵刊的采访以及对我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江苏陶瓷:请简单介绍下这次展览的情况。   刘世涛:好的。此次“游艺问陶紫砂书画展”由环球网、陶刻网主办,彧元书院承办。也是我们彧元书院第一期学员汇报年展的第一站。本次展览参展人员是第一期27位学员和两位导师共29人
期刊
摘 要 看壶中日月,赏清风徐来,在我喜欢的造型里徜徉,余生多喜欢,人生尽拾欢。黯淡的月色里,壶和人形影相随,一把“余生拾欢壶”道尽了中年紫砂艺人的豁达、内敛——风雨中共同走过荣辱不惊,余生里携手相伴平淡是真。“余生拾欢壶”以生活中常见的大蒜为创作缘起,充分解读大蒜的寓意,结合寻常烟火之气,让人在一把壶中领悟人生之悟:蒜如人生,觉悟之人是对生活深刻领悟之人。  关键词 人生;沉静;大度   人到中年
期刊
摘 要 宜興紫砂萌芽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宋代与明代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明代使文化审美向个性化发展,文人墨客喜欢将个性化的艺术思想融入到具体的器具审美之中,于是紫砂在这样的氛围中也深深地被儒雅之风、文人之气所浸染,具有了一种独特的人文属性。紫砂“凌云壶”在拥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同时,也被寄寓了一份人文内涵与气韵。本文就作品“凌云壶”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作一介绍。  关键词 凌云壶;紫砂;人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