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作文出新的三点认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b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创作必须出新,出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的写作,似乎也很有道理。写作嘛,固然是在用心灵说话,但总归要说得新鲜一点儿,否则读者打不起精神来读,那还有什么意思。然而,作为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所写的作文,究竟要“出新”到什么程度呢?这恐怕该得有个“度”才行。中学生作文,充其量还只是习作,还只是学着用笔把心里话说出来而已,用作家、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总归是有过分之嫌。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对待中学生“作文出新”的问题呢?下面,笔者试从三个角度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立意出新绝不等于“说别人没说过的话”
  何谓立意?所谓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作文的思想主题,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认识、情感志趣等。一篇作文,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想主题,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写作艺术多么高超,都不能算是好文章。立意一定要求新,即要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出其不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这“新鲜”二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操之过左,强调到几近荒诞的程度。一些教师和专家动辄曰“立意新就是立别人未立过的意”,“说别人未说过的话”。结果,往往学生还没有动笔写作文呢,就已经被吓得不知如何落笔了。也正中了那句话:你不强调我还敢写、会写,你一强调,我反倒不敢写、不会写了。
  其实,学生哪里会有那么多别人未说过的话可写呢?比如,现代人都热衷于买汽车,有人认为汽车多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把人赖以吃饭的土地都变成停车场了。再比如,国学热“高烧”不退,有人认为要当心国学中糟粕沉渣泛起,再来毒害青少年的灵魂。毋庸否认,类似的观点都很有预见性,都很新鲜。但话又说回来,有这种觉悟和认识的人恐怕并不在少数,因而也就很难说谁在“说别人未说过的话”。换句话讲,如果某中学生写作文能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和深度,也就很了不起了,但能就此断言他在写别人没说过的话吗?还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要善待自然”、“要关爱他人”“要珍爱生命”、“要尊重人的个性”等提法,都貌似很现代,其实无一不是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先贤的观点,只是现代人更需要这些理念,更希望人们都能这样去做而已。可见,纯粹“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只有极少数思想家才有可能说得出来。由此看来,要想使作文的立意出新,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说别人未说过的话”,而在于这话是否来自现实生活,是否与现代社会的思想潮流合拍,是否具有符合现代人的意愿和理想。一般而言,能够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事物,去发现问题、提出看法,就应该算是有新意了。比如,说“北海牧羊的苏武忠君爱国”就没有什么新意,但若说“北海牧羊的苏武是在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很有新意。可见,所谓作文立意要出新,就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说与时代精神合拍的话,表达与时代精神同步的思想认识或情感意向。“听唱杨柳翻新枝”也好,“文章合为时而著”也罢,尺子似乎只能有这么一把。
  为此,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作文的立意能出新,就必须教学生学做时代新人,学会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思辨和认识世界,学会与时俱进、有预见性地看问题。只有扎实地做好这些工作,学生才有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养,才有可能在写作时亮出自己非同寻常的新意。现在,我们的结症就在于学生被“圈养”起来了,成了一切为了高考的做题奴隶,成了两耳不闻时代风云的书呆子,还谈什么与时代精神同步有超前意识!再加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严重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教师(其实是教参)讲“虚荣心害了玛蒂尔德”,学生就被动地、规规矩矩地认为“玛蒂尔德被虚荣心害了”,根本就不去作发散型拓展式思辨,课堂上没有接受过任何思辨训练,课下也就不会养成思辨的习惯,因而也就不会主动地对自己平时的所读所见所闻等进行思辨,这样一来,学生作文立意出新也就丧失了起码的主体意识基础,还谈什么作文立意出新!更为荒唐的是,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明知自己没在学生的人文素养上下过什么真功夫,明知学生的“人文家底”极其贫乏,却偏要在那里空洞地、高调地要求学生作文立意要“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其结果只能是害得学生又怕又恨作文,或干脆胡乱地对付、克隆作文,甚至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也大多过不了立意新这一关。再多说一句,请不要总是两眼只盯着各省市那几篇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更何况有的还是山寨版!)来说事,其实绝大多数考生的考场作文都是“惨不忍睹”的。
  二.素材出新绝不是仅仅着眼于时间概念
  毋庸置疑,素材新也是作文出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是不要绝对化,不要仅仅着眼于时间概念,仅仅强调素材的时代性。现代人写现代文章,表达和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当然选时代感强的素材会更好一些。比如,写《接力“爱心”》这篇议论文,选时代感强的素材就会针对性强些,就会更有说服力。但是,这样要求,是不是就等于说历史素材、课本里的素材等就都不新鲜了?比如,写《坚守》这篇议论文,采用屈原坚守爱国这一信念的史例就依然会很新鲜,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处理好相对陈旧一些的素材。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两点:
  1.表达或抒发传统性思想情感时,应尽量少采用陈素材。
  比如,以“美德”为题写作文,若写成议论文,文中就可能会谈到如何要坚守诚信、坚守良知、坚守爱心等,以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这样的作文,固然可以采用古今对比的论证结构,但还是应该多采用当下的素材,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说服力,同时还会避免因素材陈旧而老生常谈。我们的学生,被“圈养”起来,与时代隔绝,因而往往举例仅限于历史、语文课本,故写这类作文常是老生常谈,干巴寡味,很难打动读者。这一被动局面,我们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进而有针对性地来加以调整和改善。
  2.表达或抒发现代性思想情感时,不妨多采用陈素材。
  比如,以“家园”为题写作文,若写成议论文,就很可能谈到如何保护好人类家园,如何重视环保、追求和平幸福等;还可能谈到如何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等。这些观念似乎都很现代,都与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但请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并不缺乏这样的聪明智慧。不妨指导学生在文章中多采用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先贤的言论,这样做不仅会翻出新意,也会突出这些观念的历史渊源,增强作文的历史厚重感,进而增强说服力。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素材时就是缺乏这样的智慧,结果造成作文素材运用不够灵活、得力,不能最恰到好处地发挥其作用。
  三.形式出新是学生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前文谈及立意出新、素材出新,这些都是着眼于作文的内容谈的,也是学生不太容易做好的。其实,对于中学生而言,更容易做好的、也是大有可为的,该是作文形式的出新。所谓形式出新,笔者认为主要包括结构出新、写法出新、体裁出新等。就文章结构出新而言,一般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出彩,如议论文采用故事开篇式、记叙文采用情境结尾式等。目前,指导结构出新的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再说写法出新,主要指一篇文章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要出新。比如,《拿来主义》一文,作者超越常规的文化论文的写法,采取了比喻论证这一很新鲜活泼的写法,把文化遗产比喻成“大宅子”,把腐朽的文化比喻成“姨太太”,把大众文化比喻成“萝卜白菜”,把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文化比喻成“鸦片”,把旧的文化形式比喻成“烟灯烟枪”等,这就叫写法出新。这里,我们还必须得强调一点:鲁迅先生的出新,绝不是为出新而出新,而是充分考虑到了该文的读者对象和表达效果——要活泼辛辣、生动有趣、别开生面地讲道理。如果正儿八经地写《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尽管也可能做到旁征博引,说理透辟,但肯定比不上《拿来主义》更令人喜欢读,更有战斗力。可见,写法固然必须出新,但绝不能为出新而出新,而是要既出新又能更好地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服务。
  至于体裁出新,笔者认为,这是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做得最不尽如人意的环节。郭沫若先生曾如是评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电视剧《聊斋》主题曲更是唱得棒:“……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笔者一直这样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讲,写文章不过就是要找个比较新鲜、比较合适的表现形式来把自己情感或意愿表达出来而已。所谓新鲜,就是要不落俗套;所谓合适,就是一要有一种适于作者发挥的好形式,二要考虑是否适于某种背景。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之所以要那样新奇、怪诞地写,就是为了适于某种背景,进而曲折、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中学生作文出新不是个小问题,应该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更应该引起语文新课改的高度关注。但是,重视并不等于搞极端,不等于超越学生实际,不等于违背写作教学规律,无视学生的“人文家底”,盲喊“说别人没说过的话”之类吓人的口号。无限拔高“立意出新”的要求,僵化对待素材和形式的出新等都是十分有害的。当下,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增厚学生的“人文家底”,尽量从实际出发指导他们在立意、素材、形式出新等方面做得理想一些,同时还要切实关注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素养的学生的实际差异,把工作做实做细。果能做好这些,中学生“作文出新”就一定大有前途,中学作文教学也一定大有希望!
  
  董旭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泰州。本文编校:石在中
其他文献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乘坐地铁、公交、火车、飞机时读书。他们手里的书,有了一个新的称呼———“途书”。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
据上海作家网消息,把陶渊明的“陶”写成桃子的“桃”,把黯然神伤的“黯”写成黑暗的“暗”,把陷阱的“陷”写成谄媚的“谄”……提起今年高考作文中的锚别字,阅卷老师简直哭笑不
据中新网消息,上海图书馆近日对外披露,该馆珍藏的方志敏烈士手稿本《可爱的中国》已在此间仿真影印出版。据介绍,此次仿真影印的烈士手稿是方志敏自述如何拿自己的整个生命为囤
2011年7月,《中国教育报》全文刊载了深圳市新安中学语文教师吴泓的暑期阅读计划,本刊予以转载,希望这份由中学老师自己制作的暑期阅读计划对广大的教师朋友,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公告说,泰国首都曼谷被命名为2013年世界图书之都。据介绍,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一个会议上,由图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著名学者易中天在上海书展活动中,为大众举行了一次公益讲座。在这场题为“我读经典”的演讲中,易中天畅谈了自己的读书经验。“为什么非要强调读书有
说起阅读教学,竟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姑且以微博的形式,说点零零碎碎的想法。  01  学会阅读,哲人说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因为在阅读中能够和人类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对话,从而成为一个现代公民。让学生学会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归根到底,阅读教学所教所学的阅读,是启蒙的阅读,是立人的阅读,它一心一意服务于“人”的诞生。这并不玄乎,就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生能够比较充分、深入地感知、感受所
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那种表层次的热火朝天、群情激昂。它追求的应该是:课堂上,师生不经意的眼神以及姿态的“脉脉含情”或者“暗送秋波”,即所谓“心观于内,而口拙于外”的境界。这种内心的默契与呼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层次上的互动与碰撞,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要达成上述理想的境界,作为语文师生一定要有对文本“硬读”的功夫,逼着自己在文本中捕捉文本本身呈现的文字的内涵
议论文是我们在高考作文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文体,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则是一个必须考虑也大有讲究的问题。这里所谈的材料选用,主要是指议论文的论据材料选用。高考中如果是写议论文,我们根据题目(或是命题,或是话题,或是材料等)确立的观点再好,如果没有恰当的选用论据材料,也是没有说服力以致会严重影响得分的。  材料的选用,其实可以分为“选”和“用”。先说“选”。选就是选取。议论文的论据材料,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理
从2009年至今,湖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走过近两个春秋。进入课改之初,省市区(县)都集中单位时间组织了各级各类教学人员的培训。语文学科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模块教材的解读和处理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学习,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清楚明确的认识,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处理有了基本的了解。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较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