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指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_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高考湖北语文试卷,端庄而不失平和,高雅而不失亲切,外张中有内敛,收合处任拓展,体现了较为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渗透出浓郁的古典情韵和时代气息,确实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试卷。然而,掩卷细思,却总觉得有几个地方不尽如人意。今在这里提出,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行。
  请看16—19题:
  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3分)
  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18.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5分)
  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
  我认为,这几个题目的设置,没有体现《考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依据《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现代文阅读应考查“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参照《湖北省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补充说明》第一大点“命题指导思想”的第2点“命题应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和第3点“注重考查基础”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16—19题的设置,单纯考虑了依文段顺序出题的形式,没有考虑学生答题的思维规律,没有注重题目的梯度,没有合理的赋予分值,没有展现文章的亮点(主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瑕疵:
  1.层级错位。从能力层级来说,16题要求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属“分析综合C”; 17题要求赏析语言特色,属“鉴赏评价E”;18题介于理解B和归纳概括C之间,可属C;19题为推断想象和意境赏析,应属E。C/E/C(B)/E,能力层级没有有序排列。
  2.梯度零乱。从赋分值来看,3分、6分、5分、4分,分值应该是难度的体现,难道说16题最简单,17—19题是越做越简单吗?显然不是。分值零乱,难度错杂,会误导学生。
  3.赋分不当。从内容上来看,在这四个小题中,16、17分别考查结构线索和语言特色,题目出得好,分值也恰当,能很好的检验学生把握全文思路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而18、19题,虽就文章不同段落设题,而考查的知识点实则是一个侧面,就是对文段意境和作者感情的感悟,即要考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柔和、自然、清淡、朦胧的光线的喜爱和对清幽、古朴、典雅、和谐的环境的向往之情。可是这两题的分值的设置是有欠合理的。削去枝叶,再简单一点说,18题不过是一个句意的理解(B),而19题可以说是意境的赏析(E),为什么18题要比19题多1 分?
  4.“文睛”未点。我们知道,《书房的窗子》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精美散文,志趣高雅,词采富丽,诗情画意的描绘中散发着书香气息,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主旨,作者对恬淡、闲适、清静、高洁的生活情趣的追求,应该是最好设置的考点之一。可是,看完题目,对完答案,却总有隔靴搔痒之感,那“文睛”处于欲现犹隐、将进还退之际,仿佛快到高潮而又止住,“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实在令人遗憾。
  综上所述,如果16—19题作这样一些调整:将原18题降格为对句意的理解,放在第16题位置,分值变5分为3分,答案不变,评分标准更改为答对第一点得2分,答对后面任一点再得1分;原第16、17题放到第17、18题位置,题目和评分标准不变;原第19题位置不变,题目除原内容外,还加上对主旨的理解(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分值加2分。调整后题目如下:
  16.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结合第④、⑤两段作简要分析。(3分)
  17.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3分)
  18.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19.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6分)
  上述题目,按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顺序排列,体现了《大纲》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要求,难度依次增加,也符合认知规律。这样是不是更合理一些呢?
  [作者通联:湖北仙桃市毛嘴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日本文学与《喂——出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分析   (一)日本文学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分析   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思想内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義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初中教材选文中有不少的外国文学作品,如
【缘起】2014年5月7日,市教研室来我县武台中学举办“城乡联谊 同课异构”活动,武台中学的张莎莎老师执教了《社戏》一课。  对小张老师来说,《社戏》算是一课两上了。正式授课之前学校曾邀我去听了她的试讲。那堂课的效果很不理想,课堂气氛非常的沉闷。尽管小张老师有朝气,有激情,天性活泼,幽默风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且语言表达能力极佳,又加之声音柔美动听,表情自然甜美,课堂上极具亲和力。小张老师也非常
让语文课生机勃勃,决定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本素质。何谓文本素质?我的理解,应指教师对文本独立解读的能力与科学有效施教(即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课上得不够理想,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教师对文本把握失度、处理失当,则是很关键的一个“滑”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能接受哪些有用的信息,得到哪些方面的能力训练,养成怎样的思维品质等。课堂的时间长度是恒定值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的《闺塾》节选自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中人物简单,只有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塾师陈最良三人;剧情简单,是杜丽娘、春香两个女学生不想听塾师讲课,故意闹学。于是,不少解读的人把重点放在“谁闹”和“怎么闹”上,然后简单地得出结论认为《闺塾》的主旨是在批判封建知识分子及封建教育。笔者认为要深入分析“为什么闹”,才能准确把握《闺塾》的思想性。   不论
特定阶层的人物命运,为众多的文本所关注,如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探索,对“农民”命运的追问……  社会阶层的经济定位及其身份认同,使每一个阶层都有其异常鲜明的命运特征。《台阶》一文中的“父亲”,正是“农民”——中国最大群体的命运缩影。作者选取那些生活最为艰苦的山区农民作为自己文学形象的载体,这一形象还有一个特殊性,即文本中的人物是作者的“父亲”,这就为作者近距离的展示人物命运提供了一个最为便捷的平台。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成教学”这个词语逐渐走进中小学教师的视野,并得到理论界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短短几年间,“生成”、“动态生成”、“生成教学”等一系列概念,一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但几年课改实践下来,我们在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教学生成性的道路上依然步履蹒跚。确实,语文课堂比起其他学科的课堂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但问题是课堂一旦放开,任其自然生成,如何实现有效收官,如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并凸
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中,老师们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欧·亨利式的结尾上,这本无可厚非,根据教学参考资料,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因为课时的局限,对文本的解读停滞在这个层面,那么学生也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感觉:《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为了表现贝尔曼这个人物,最后的常春藤叶闪耀着贝尔曼人性的光辉,而其他的人物似乎不太重要。  在上此课时,我也把教学重点放在研讨文章欧·亨利式的结
追求用词的绮丽,是中学生在写作中常犯的毛病。文章的优美是不是靠语言的华丽?不是的。真正优美动人的文章,语言往往是最朴素、自然和平易近人的。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的好:“真正的艺术往往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话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的。”著名作家杨绛的文章《老王》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很值得我们读一读,品一品。  《老王》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和优美的修饰语,文章只是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艰难的人生、金子般
语文课到底怎么上才算有效?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许多语文教师。在“2012年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上,我听了严华银老师《让课堂安静》的讲座,很受启发。严老师明确有效课堂三要素:1.基于目标的“问题”;2.基于“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3.学习主体(乃至教学者)思维的充分发展。现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加以阐述。  一、基于目标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教育的品质和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来看,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以后,教育发展的模式已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进行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走向何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