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民俗摄影随想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ljeej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是与人类群体共生共存的,但民俗学的诞生却与摄影术的发明在时间上相差不多,都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在摄影术发明之前,民俗事象主要是靠文字记录下来,成为当代人研究当代社会人群和后人了解前人并研究前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在摄影术发明之后,民俗工作者便增加了一种记录民俗生活的有力手段。比较起文字记录来,摄影能更为真切地记录下与民俗有关的群体生活的足音。在世界摄影史上,美国人萨克斯顿(Saxtor)于1839年10月拍的《费城风光》、巴比特(Babbitt)于1853年拍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断崖照片(有观光客在画面上),法国人基罗(P.Giroux)于1846年拍的意大利、希腊、小亚细亚的风景照片和提非罗拍的克利马城一个家庭户外做饭的镜头等,都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照片,开民俗摄影的先河之作。
  山东画报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老照片》第3辑上发表了巴黎大学远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邱治平先生的巴黎专稿《珍藏在法国的清末民初照片》长文,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法国阿尔伯-肯恩博物馆地球档案珍藏着法国银行家阿尔伯-肯恩(Albert Kahn)在中国旅行时拍摄的照片1766张,其拍摄时间为1909年、1912—1913年之间。肯恩博物馆已与我国有关方面签署了协议,并赠送我国一套拷贝。邱文还随文编发了肯恩先生于1909年在北京拍摄的5幅民俗照片。第一幅是《逛厂甸庙会的满族皇室》(据作者提供的肯恩行程记录,可以认定,这张照片应摄于1909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七);第二幅是《北京鼓楼大街》,第三幅是《北京正义路日本使馆门前中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马车》,第四幅是《北京白云观庙会》(这张白云观庙会照片也应摄于1909年1月28日);第五幅是《北京东单北大街克林德牌坊》。肯恩在北京所拍摄的照片数量很多,仅这5张民俗照片,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了解一百年前北京人的节日生活、建筑的旧观及其文化内涵,自有其重要的价值。阿尔伯-肯恩除了到过北京外,还涉足过上海、青岛、汉口、九江、芜湖等地,在这些地方都拍摄了当地的照片,其中主要是有关民俗的照片。事有凑巧,今年(岁次庚辰)农历正月初五(2月9日),笔者与好友北京大学教授李明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之梁相约去逛刚恢复两年的东岳庙庙会,在展览室里有幸观赏到了肯恩博物馆珍藏的一些有关北京、特别是有关长城、东岳庙春节庙会的老照片。历尽沧桑的清代北京城及其世态风情,由于收入肯恩先生的镜框之中,才得以通过时光的隧道,如今仍然历历可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禁感慨系之。
  参观东岳庙庙会上展出的老北京照片时,我忽然想起,就在不久之前,云南一位名叫罗庆昌的民营企业家,曾出巨资辗转从法国翻拍回一批由前法国驻昆明总领事(1899—1904)方苏雅(Auguste Francois,1857-1935)所拍摄的清末昆明老照片。罗庆昌在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下,于1999年分别在昆明和北京向公众公开展出。这位年轻的民营企业家的爱国壮举及展览的成功,为观者击节赞叹。方苏雅的昆明老照片,现已上网,可供网民们观赏了。另据《老照片》第4辑(1997年10月)发表的胡昌健《法国乔治-拉比博物馆收藏的几幅中国历史照片》一文,法国第四大城市图卢兹的乔治-拉比博物馆里,也收藏着旅行家乔治-拉比(1864—1899)于1889年和1892年游历中国时拍摄的一些中国各地民俗风情照片。他随文发表了其中的《通州某衙门审理犯人》、《行刑砍头》、《一个上吊的穷人》、《天津教会教精神病人学纺织》4幅。
  在肯恩博物馆的中国老照片和昆明老照片这两大宗法国人拍摄的中国老照片之外,时事出版社于1998年推出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兴涛、杨念群主编的《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丛书(一套4册)。这套丛书是一些西方的汉学界人士所写的关于中国的见闻记,书中不乏关于中国问题的见解(当然也有偏见),而在笔者看来,最珍贵的,倒是书中所选录的中国民间生活的民俗照片,以直观的影像反映了清末民初这个历史上发生剧烈动荡的社会的一角。


  第一本是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英文名Smith, Arthur Henderson, 1845—1932)的《中国乡村生活》,该书初版于1899年。明恩溥1872年来华,先后在天津、山东枣庄传教,兼任《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教职,留居通州写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回国。著有《中国的文明》(1885)、《中国人的特性》(1892)、《中国的农村生活:社会学研究》(1899)等多种关于中国的著作,还编了一部《汉语谚语俗语集》(1902)。他在华居住近50年,对中国较有感情,是最早建议美国总统退还庚子赔款的人。他对中国社会的研究,深为鲁迅、潘光旦等学人的称道。他在这部书里,用文字和图片记述了十九世纪末中国农村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中国农民的民俗生活。该书的结构继承了中国古代著作的一个传统:一文一图。每一章一个主题,配一幅相关的照片。


  第二本是英国商人立德的夫人艾利西亚-比尤伊克(Alicia Bewicke,1845--1926)著《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出版于1901年),该书也是一部收入了许多民俗照片的纪实之作。立德夫人1902年发起组织中国妇女天足会,常在杂志上发表关于中国的文章。著有《在中国的婚事》(1899)、《熟悉的中国》(1899)、《北京指南》(1904)、《李鸿章,他的生平和时代》、《北京我家花园的周围》(1905)等。《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写的是她随经商的丈夫所到之处(北京、烟台、上海、宁波、芜湖、宜昌、丰都、四川边境地区等)的所见所闻,大量描写了风土人情和民俗生活。作者还特别分出两章写她到处宣传反对缠足运动的经历和见闻。这本书的特点,不仅在于内容的广泛和行文的流畅,更为珍贵的是实地记述了十九世纪末中国城乡的各种民俗事象,宣传革除陋俗。作者在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她所拍摄的这些民俗照片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民俗风貌,成为我们研究晚清历史和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比如她拍摄的当年衙门审案的场面,就极为珍贵;根据她的资料,来比较判断我们今天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中的审案场面,就可看出那些导演显然缺乏这类民俗知识的修养。


  第三本是英国传教士麦嘉温(Macgowan, John, ?—1922)所著《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1909年出版于上海)。麦嘉温系伦敦会教士,1860年来华,先后在上海、厦门传教。他精通汉学,著有《中华帝国史》(1897)、《厦门方言英汉字典》(1883)、《华南写实》(1897)、《华南生活杂闻》(1907)等书。作者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中,像其他汉学家一样,也收入了许多中国民俗照片,作为他的记述的补充和参照,如果没有这些照片,这本书所要达到的效果就完全两样了。


  第四本是罗斯著《变化中的中国人》,出版于1911年。作者系美国社会学家,生卒年不详。二十世纪初曾在我国居留,本书就是他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观察中国的代表作之一。
  十九世纪下半叶,即我国清末民初,时值摄影术发明不久,照相机很快在西方各国上层人士中流行起来,加之旅行家、探险家、民俗学家的蜂起,民俗摄影渐成气候。但国人对此道还很陌生,即使一些出使外国的外交官和维新思想家,使用照相机从事民俗摄影的人,也属凤毛麟角。关于这一点,在钟叔和主编、由岳麓书社于八十年代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就是一个佐证。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锁闭的中国的门户,同时也传来了西方的文化。“西学东渐”是好是坏,成为一个国人长期争论的问题。◆
  今春,在每年一度的书市上,大量图书打折贱卖,5元一本,10元三本随处可见,其中不乏好书。这一套便是以每本5元购得,今见刘锡诚先生文章特影印于侧,为读者,为刘先生之文,也为所购之书。
其他文献
美国摄影家李元去2000年在中国出版了两本风光摄影集,拜读之后,感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东西值得体味。但当《大众摄影》要我就几个方面谈谈看法时,又觉无从下手。对一个陌生的外国摄影家,人们多少有些资料就可以说东道西,但那不过是资料传抄。而对于李先生,影友们太熟悉了,他身上究竟有些什么,就得动脑筋去观察,去研究。近二十年来,我注意到他的作品在变,究竟变成什么?怎样变的?又很难说清楚。无可奈何之下,还是说说
期刊
风雪人生 广东 陈碧信摄         视觉 江苏 朱汉举摄 U2灯照亮2000年影赛获奖名单 风光类 一等奖 海礁 北京 齐凤臣   二等奖 月下的印象 广东 何棋荣   二等奖 夜色 甘肃 刘克军 三等奖 夜幕
期刊
玛丽·埃伦·马寇(mary Ellen Mark)是美国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家。1962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1964年又毕业于安纳伯格学院摄影专业,取得学士学位。在为《生活》、《国家地理》和《纽约星期日时代》工作期间,玛丽·埃伦·马寇走遍了世界各地。玛丽的摄影作品内容几乎都是人,有社会名流、明星、吸毒者、妓女、无家可归的青少年以及精神病人等等。但她最感兴趣的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她曾说过
期刊
现在社会进步了,这种进步不光是表现在物质的进步和思想的活跃,更多的是人们对于文化现象冠以层出不穷的新名词。诸如“解构”“后现代”“后封建”“什么什么以降”等等。就象我们通常把阅读叫做“解读”,把看照片叫做“读图”。这当然是好事情,说明我们的思维方法更加缜密了,对于社会文化的思索更加理性化。然而事情的本身并不会因为我们使用了新的名词而使事情有了什么质的变化。象我这种以摄影为生的人,为了跟上时代的进步
期刊
现代建筑可谓发展迅速,视线中突然拔起一座高楼在大多数城市中也已是司空见惯了,所以本期“演兵场”的题目就是“现代建筑”。也许很多影友认为现代建筑随处可见,这个题目是不是有点儿太简单了?大家不妨先看看我们提供的样片,然后再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拍摄,在体味和实践之后,或许会感受到这种看似简单的摄影其实并不简单。  《张杨路建筑群》是建筑工程师何惟增使用哈苏ArcBody相机拍摄的,由于合理地运用了ArcBo
期刊
现在,数字化浪潮在各个领域涌起,在摄影行业,数字化概念也几乎已经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了,传统的商业影楼也在所难免,这一浪潮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呢?面对百姓影像消费的传统影楼又要如何面对呢?这里所要介绍的这个案例,希望会对关心这些问题的人们有所启迪。  地点:北京“浪漫经典”婚纱影楼   案例背景:爱普生公司2000年11月到2001年4月举行了一个EPSON大幅面彩色喷墨打印机的试用活动,主要业务为
期刊
▲ 这幅内景照片在拍摄中,运用了沙氏定律,并通过一次成像胶片拍摄后,加用了用于调整色温的柯达CC滤色片。拍摄使用仙娜f1型4×5相机;施耐得90mmF8镜头;捷信三脚架;柯达EPP4×5反转片;光圈F22、速度4秒 。   在一般情况下,建筑摄影往往是记录性的。客观、准确地记录建筑物的特征是建筑摄影师的工作宗旨。建筑摄影师在他的摄影中应尽量准确地表达建筑师的创作意图,照片的表现与建筑必须是互相协
期刊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的,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是摄影创作中的一大关键。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光来自唯一的太阳光,对于投射在被摄体上的光线,因方向和角度不同,不只是阴影的位置和面积会随之改变,而被摄体的印象、感觉,包括影调和色调也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视觉效果。所以,选择适当的光线,包括适当的光线方向和角度,便是从事摄影创作不容忽视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光线从照射方向
期刊
中国自古就有画龙点睛的故事。将它用在人像摄影中再贴切不过了。一张人像摄影作品中,眼神的成功运用将有助于人物感情的表达。人物的丰富情感世界,或喜、或怒、或悲、或迷茫、或陶醉……都要通过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展现出来。同样,在人像摄影作品里,眼神还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人物的眼睛看到哪里,哪里就是作品的趣味中心,也就是摄影师要向读者表达的创作意图。因此,眼神表达得好,可以使作品传神,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反之,眼
期刊
在摄影术传入中国的最初年代,拍摄的对象大多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或者是名伶名妓。普通的平民百姓因为经济制约舍不得花钱去尝试这种从西方传来的怪玩意,或因愚昧担心自己的血被吸去、魂被勾走而不敢去拍照。  当时,一般的儿童照片很少见,除了受迷信与经济影响外,封建的礼教也是造成儿童照片稀少的另一个原因。在旧中国,妇女与儿童的地位很低,拍家庭合影时通常不允许妇女参加(图1)。儿童的地位决不象现在的独生子女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