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影楼与数码技术的蜜月之旅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147852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数字化浪潮在各个领域涌起,在摄影行业,数字化概念也几乎已经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了,传统的商业影楼也在所难免,这一浪潮究竟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呢?面对百姓影像消费的传统影楼又要如何面对呢?这里所要介绍的这个案例,希望会对关心这些问题的人们有所启迪。
  地点:北京“浪漫经典”婚纱影楼
  案例背景:爱普生公司2000年11月到2001年4月举行了一个EPSON大幅面彩色喷墨打印机的试用活动,主要业务为商业婚纱摄影和个人写真的“浪漫经典”传统影楼作为其中一站,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首次数字化体验。在此试用活动之前,该影楼没有使用过任何数码影像设备。
  输入设备:EPSON Expression 1640XL扫描仪
  输出设备:EPSON STYLUS PRO 7000打印机
  被采访者:影楼业务主管 赵建平
  
  记者:在试用过程中,你们具体感受到了哪些影像数字化处理的优势?
  赵建平:以前我们出片子都在彩扩店,顾客根本不可能当天取照片,但现在可以。比如有一次,有位顾客拿了一张1寸彩色证件照来我们店里,想做成1寸黑白照片,而且非常着急,想在半小时内取到照片,这用传统工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利用这一套设备只用了不足10分钟,顾客就拿到了满意的照片。
  另外就是采用传统工艺无法做到的修复照片、更换背景等现在都可以做到。即使照片拍得不好,也可以用电脑修正。以前曾经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来到店里,拿了两张父母的单身照,希望做成一张父母身穿中式服装的合影,而且告知老人都已经去世了,那时我们虽然很想帮她但也无能为力。要是在现在,我们就一定可以帮她圆了这个心愿。
  记者:你们影楼业务数字化之后,是不是对你们的具体操作人员在技术上要求很高?
  赵建平:在此次试用活动之前,我们一直接触的是传统的影像技术:传统相机拍,传统彩扩机冲洗。我对电脑并不是懂得很多,对打印机也不是很了解,但实际操作以后,对于这套系统,我发现一切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难:不仅硬件安装方便,而且软件使用也很容易。所以,虽然业务数字化以后,要求操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但由于具体操作其实很简便,所以实际要求并不高。
  记者:对于使用这套设备所打印输出照片的质量,可以满足你们的要求吗?
  赵建平:利用这一套设备扫描、处理,最后通过EPSON STYLUS PRO 7500输出的照片精度确实接近冲洗照片的质量。我们使用7英寸照片采用400dpi扫描到24英寸尺寸,打印输出24英寸照片,视觉效果相当好,色彩层次细腻丰富,与原片相比几乎看不出什么细节损失,完全达到了传统照片的表现效果,不仅我们满意,顾客们也都认可,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
  记者:这套数字化影像解决方案,你们觉得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赵建平:高精度打印时,速度还是不够快,使用1440dpi打印输出24英寸照片时,有时会出现打印超时现象(严重时甚至会死机)。最关键的是耗材太贵了,用高质量亚光纸打印一张24英寸照片成本要60多块钱。
  记者:普通顾客对此套设备有何看法?
  赵建平:目前,很多顾客不知道或者不会主动要求使用这套设备输出,顾客如果有修片等特殊要求时,我们一般会推荐打印输出。但顾客们一旦了解了数字化的优势,自然就会有这方面的要求,这也迫使我们要实现类似于这套设备的影像数字化解决方案。
  案例解析:
  扫描仪输入、打印机输出再加一台高配置的电脑,即可组成一套很简便的数码影像处理系统。这套系统从性价比而言,可算是传统中小影楼引入数字化影像处理系统及概念的最佳方案。要进一步扩充,输入端可以再配备数码相机,输出端也可以选择成本较低的数码彩扩。但目前的数码彩扩机幅面还是有所限制,大幅面输出还是要依赖打印机。◆
  
其他文献
李江树在本质上是一位内心沸腾而外表沉静的诗人。他握持相机和笔在图文的丘陵和沼泽里漂泊、跋涉、踏勘;在对人“存在编码”的索解和对行动、宿命的追问中猎获着生活醇浓的诗意;在文采斐然的描述、叙事中溶进丰富鲜活的阅历和洞幽烛微的感受。他图文并茂的书,是学术性和文学性奇妙结合的独特文本。  捧读他新出版的摄影散文集《手感》(湖南荚术出版社2000),像欣赏一部情节动人、大俗大雅的当代“诗剧”。  封面的“大
期刊
《国际食品》杂志社的杨美编向我约稿:为下期杂志一篇题为《核桃》的文章配一张跨页插图。杂志社付的稿酬一般比较低,对于商业摄影师来说,拍杂志插图不算是什么甜活儿。但我决定还是“狮子逮兔子”全力以赴,拍出点味道来。别辜负了自己的灵感、时光、相机、胶片,还有杨美编的器重。  我从市场上买回二斤生核桃,堆放在摄影台上,然后,冲上一杯热咖啡,边咂边思考。我认为要想拍好这张片子,得解决三个平淡:  1、核桃本身
期刊
一幅好的新闻照片除了新闻性和真实性以外,还少不了这样几个要素:生动的情感传递、明确的环境关系、独到的视角选择、准确的技巧运用和简明的文字表述。应该说,上述要素越丰富,作品就越让人过目难忘。反之,作品即便不乏新闻性和真实性,也未必能引导读者身临其境去同悲同喜。  《姚安地震》人物的情感传递是最动心魄的。天降大祸,人将何去?作者选取了灾难中逃生的两位老人相拥一起痛苦无助的瞬间,足能让人们在唏嘘感叹中寄
期刊
在美国居住的一年时间里,我从亚特兰大到纽约走过许多州,拜访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照相馆和个人工作室。在那里,没有中国近年来呈现的影楼热,也没有相互压价的残酷竞争。相反,这个行业显得格外“宁静”,倒好象五、六十年代中国照相业的景象。可能因为美国人在经商过程中特别遵守“游戏规则”,所以无论是照相馆还是个人工作室,它们的生存机会都是公平而均等的。在平静的气氛中,它们能相安无事。你打你的牌,我做我的风格。  再
期刊
四川·米亚罗
期刊
美国摄影家李元去2000年在中国出版了两本风光摄影集,拜读之后,感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东西值得体味。但当《大众摄影》要我就几个方面谈谈看法时,又觉无从下手。对一个陌生的外国摄影家,人们多少有些资料就可以说东道西,但那不过是资料传抄。而对于李先生,影友们太熟悉了,他身上究竟有些什么,就得动脑筋去观察,去研究。近二十年来,我注意到他的作品在变,究竟变成什么?怎样变的?又很难说清楚。无可奈何之下,还是说说
期刊
风雪人生 广东 陈碧信摄         视觉 江苏 朱汉举摄 U2灯照亮2000年影赛获奖名单 风光类 一等奖 海礁 北京 齐凤臣   二等奖 月下的印象 广东 何棋荣   二等奖 夜色 甘肃 刘克军 三等奖 夜幕
期刊
玛丽·埃伦·马寇(mary Ellen Mark)是美国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家。1962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1964年又毕业于安纳伯格学院摄影专业,取得学士学位。在为《生活》、《国家地理》和《纽约星期日时代》工作期间,玛丽·埃伦·马寇走遍了世界各地。玛丽的摄影作品内容几乎都是人,有社会名流、明星、吸毒者、妓女、无家可归的青少年以及精神病人等等。但她最感兴趣的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她曾说过
期刊
现在社会进步了,这种进步不光是表现在物质的进步和思想的活跃,更多的是人们对于文化现象冠以层出不穷的新名词。诸如“解构”“后现代”“后封建”“什么什么以降”等等。就象我们通常把阅读叫做“解读”,把看照片叫做“读图”。这当然是好事情,说明我们的思维方法更加缜密了,对于社会文化的思索更加理性化。然而事情的本身并不会因为我们使用了新的名词而使事情有了什么质的变化。象我这种以摄影为生的人,为了跟上时代的进步
期刊
现代建筑可谓发展迅速,视线中突然拔起一座高楼在大多数城市中也已是司空见惯了,所以本期“演兵场”的题目就是“现代建筑”。也许很多影友认为现代建筑随处可见,这个题目是不是有点儿太简单了?大家不妨先看看我们提供的样片,然后再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拍摄,在体味和实践之后,或许会感受到这种看似简单的摄影其实并不简单。  《张杨路建筑群》是建筑工程师何惟增使用哈苏ArcBody相机拍摄的,由于合理地运用了ArcB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