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中矩拍建筑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_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建筑可谓发展迅速,视线中突然拔起一座高楼在大多数城市中也已是司空见惯了,所以本期“演兵场”的题目就是“现代建筑”。也许很多影友认为现代建筑随处可见,这个题目是不是有点儿太简单了?大家不妨先看看我们提供的样片,然后再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拍摄,在体味和实践之后,或许会感受到这种看似简单的摄影其实并不简单。
  《张杨路建筑群》是建筑工程师何惟增使用哈苏ArcBody相机拍摄的,由于合理地运用了ArcBody相机的移轴功能,所以照片既体现出了高大建筑物的全貌,又保持了建筑物的垂直,真正达到了“横平竖直”的建筑摄影要求。至此,我们这期“现代建筑”的拍摄要求也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横平竖直,避免变形”。
  这个要求对于有大画幅相机或移轴镜头的朋友大概特别适合,不过没有专业相机的影友也千万不要就此却步,135相机和普通镜头同样能够拍摄到不变形的高大建筑,如:站在被摄建筑物对面高处平视拍摄;或是构图时把建筑物安排在画面上方,放大时再裁去下面多余部分……,多种方法大家尽可尝试。此外,本期“演兵场”可接受电子影像稿件,有能力在电脑上改变建筑透视关系的朋友也可试试身手,但务必要保持原建筑物的真实面貌。◆
  张杨路建筑群 何惟增摄
  
其他文献
湖南省长沙  作为一个有16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儿童摄影存在着极大的潜在市场。长沙的摄影市场竞争激烈,门店林立,但基本处于无序竞争状态,恶性的价格大战笼罩着各类影楼。具有专业摄影水准的影楼少而又少,尤其是以儿童为题材的摄影店更显底气不足。表现在摄影师对儿童童真世界缺乏真正的沟通与融合。儿童摄影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层,一味地模仿和重复,缺乏随机而动的创意,无法把握住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和自然的情感流露。
期刊
李江树在本质上是一位内心沸腾而外表沉静的诗人。他握持相机和笔在图文的丘陵和沼泽里漂泊、跋涉、踏勘;在对人“存在编码”的索解和对行动、宿命的追问中猎获着生活醇浓的诗意;在文采斐然的描述、叙事中溶进丰富鲜活的阅历和洞幽烛微的感受。他图文并茂的书,是学术性和文学性奇妙结合的独特文本。  捧读他新出版的摄影散文集《手感》(湖南荚术出版社2000),像欣赏一部情节动人、大俗大雅的当代“诗剧”。  封面的“大
期刊
《国际食品》杂志社的杨美编向我约稿:为下期杂志一篇题为《核桃》的文章配一张跨页插图。杂志社付的稿酬一般比较低,对于商业摄影师来说,拍杂志插图不算是什么甜活儿。但我决定还是“狮子逮兔子”全力以赴,拍出点味道来。别辜负了自己的灵感、时光、相机、胶片,还有杨美编的器重。  我从市场上买回二斤生核桃,堆放在摄影台上,然后,冲上一杯热咖啡,边咂边思考。我认为要想拍好这张片子,得解决三个平淡:  1、核桃本身
期刊
一幅好的新闻照片除了新闻性和真实性以外,还少不了这样几个要素:生动的情感传递、明确的环境关系、独到的视角选择、准确的技巧运用和简明的文字表述。应该说,上述要素越丰富,作品就越让人过目难忘。反之,作品即便不乏新闻性和真实性,也未必能引导读者身临其境去同悲同喜。  《姚安地震》人物的情感传递是最动心魄的。天降大祸,人将何去?作者选取了灾难中逃生的两位老人相拥一起痛苦无助的瞬间,足能让人们在唏嘘感叹中寄
期刊
在美国居住的一年时间里,我从亚特兰大到纽约走过许多州,拜访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照相馆和个人工作室。在那里,没有中国近年来呈现的影楼热,也没有相互压价的残酷竞争。相反,这个行业显得格外“宁静”,倒好象五、六十年代中国照相业的景象。可能因为美国人在经商过程中特别遵守“游戏规则”,所以无论是照相馆还是个人工作室,它们的生存机会都是公平而均等的。在平静的气氛中,它们能相安无事。你打你的牌,我做我的风格。  再
期刊
四川·米亚罗
期刊
美国摄影家李元去2000年在中国出版了两本风光摄影集,拜读之后,感到其中的确有不少新东西值得体味。但当《大众摄影》要我就几个方面谈谈看法时,又觉无从下手。对一个陌生的外国摄影家,人们多少有些资料就可以说东道西,但那不过是资料传抄。而对于李先生,影友们太熟悉了,他身上究竟有些什么,就得动脑筋去观察,去研究。近二十年来,我注意到他的作品在变,究竟变成什么?怎样变的?又很难说清楚。无可奈何之下,还是说说
期刊
风雪人生 广东 陈碧信摄         视觉 江苏 朱汉举摄 U2灯照亮2000年影赛获奖名单 风光类 一等奖 海礁 北京 齐凤臣   二等奖 月下的印象 广东 何棋荣   二等奖 夜色 甘肃 刘克军 三等奖 夜幕
期刊
玛丽·埃伦·马寇(mary Ellen Mark)是美国最著名的纪实摄影家。1962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1964年又毕业于安纳伯格学院摄影专业,取得学士学位。在为《生活》、《国家地理》和《纽约星期日时代》工作期间,玛丽·埃伦·马寇走遍了世界各地。玛丽的摄影作品内容几乎都是人,有社会名流、明星、吸毒者、妓女、无家可归的青少年以及精神病人等等。但她最感兴趣的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她曾说过
期刊
现在社会进步了,这种进步不光是表现在物质的进步和思想的活跃,更多的是人们对于文化现象冠以层出不穷的新名词。诸如“解构”“后现代”“后封建”“什么什么以降”等等。就象我们通常把阅读叫做“解读”,把看照片叫做“读图”。这当然是好事情,说明我们的思维方法更加缜密了,对于社会文化的思索更加理性化。然而事情的本身并不会因为我们使用了新的名词而使事情有了什么质的变化。象我这种以摄影为生的人,为了跟上时代的进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