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银为贵的彝族佩饰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no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人喜爱打扮,以佩戴金、银为时尚,特别是彝族的崇银、尚银情结最为突出:很早以前彝族地区盛行以银锭为货币,银子成为彝族地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祖传财产,是身份、地位、富贵的标志。
  凉山彝族银器大多取于自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巧妙奇异的构思、传神美观的造型、天然成趣的形态、精美细腻的线条、精雕细琢的纹饰、花样繁多的种类,这些银器或厚实或轻便、或繁琐或简洁,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花样繁多的种类
  
  凉山彝族银器种类繁多,有银质餐具、酒具、马具、刀具、兵器、宗教用具和佩饰等,有的则在漆器上包上一层银皮或镶嵌银片,增加漆器的美观和价值。
  彝族银器中的餐具、酒具基本同于漆器,只是餐具除了精致小巧的银碗外,大的银盘、银盆较少,最常见的是造型各异的酒具。银碗、银盘、银盆是富有的象征,银酒具则多在与贵客饮酒时展示。
  彝族银器中占绝大部分的是佩饰。综观彝族银器,最具特色的是彝族服饰中的各种佩饰:有美观漂亮的缀泡头饰,有独树一帜的镂花领牌、领扣、领饰,有精巧别致的耳环、耳链、耳坠、耳穗,有富丽堂皇的胸饰、背饰,有造型奇异的手镯、手链,有极富民族风格的戒指、戒花……与艳如山花的民族服饰交相辉映,美妙无穷。
  
  奇异独特的纹饰
  
  彝族早期银器的纹饰与漆器相同,信手刻画,原始朴实。后来由原始图腾、动植物模拟纹饰发展到动植物全貌纹饰,进而升华到用点、线、圈组成的几何纹样。纹样多由日月星辰、花鸟草鱼、山川树木、点线、飞鸟、游鱼等构成。纹样雕刻细腻、明暗强烈,直线、弧线并用,点、线、面、片俱全,图案变化无穷,动中有静、疏密有致,繁中有简、浓淡相宜。当然,花纹的繁简疏密要根据不同器具而定。银器的纹饰手法采用阴刻、镂空、镶嵌等,较之漆器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精湛的银器手工业所体现的美是彝族手工业的精髓。
  在彝族银器中,凉山州的布拖、普格两县彝族妇女的银饰最具特色。年轻的彝族姑娘身着节日盛装,在火把场上来回穿梭,徜徉在欢乐的海洋里。全身佩戴的各种银饰随身摇曳,丁冬作响,成为火把节上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大显身手的彝族银匠
  
  过去,彝家祖传家产必须有银锭,娶媳妇必须给银锭,过盛大节日必须佩戴银饰,这些传统的民风、民俗使银器在广大彝族地区风靡,从而造就了一大批专营精湛银器的手工艺品者。
  布拖县享有彝族“银饰之乡”之美称,有不少民间银饰工艺的能工巧匠。在布拖银器一条街上,就有各种经营店15家之多,常年为喜爱银器的人们现场加工和打造银饰,而且各家的生意都不错。布拖“银匠村”里的彝族人民从解放前就从事银饰加工,几乎家家都能打造银器、个个都是能工巧匠。各家有各家的高招,精湛的技艺言传身教、世代相传。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四个: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和英语水平的高低紧密相联,为了学生的将来,为了学生毕业之后能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应急学生所急,想学校所想,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英语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的四个目
期刊
[摘要]本文从《红楼梦》中“钗、黛合一”的角度,探讨了曹雪芹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形象钟爱的原因。作者在塑造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形象时,观照角度有所不同,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  [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062—02    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中,曹雪芹塑
期刊
[摘要]皮影戏是最早的动画,是由皮影艺人操纵影偶傀儡在银幕上表演,通过皮影班的音乐伴奏,对影偶在剧情中的唱腔及念白的同步配音的一种综合时空艺术。本文以甘肃地区为例,论述了皮影艺术与戏剧的异同。  [关键词]甘肃地区;皮影艺术;戏曲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070—02    在五六十年前乃至1000多年前,中国农村一直处
期刊
[摘要] “没有当代,就没有未来”是2008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的主题。笔者亲历当代音乐周,体验、感悟和反思当代音乐的现状及生态环境,对当代音乐的认识得以升华,进而梳理出当代音乐作品创作要素及理念:当代音乐的创作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电子音乐创作及Faust、频谱等电子软件的应用为要素,寻求新的音色音响;当代音乐创作理念要汲取传统文化,汲取民间、民族音乐,运用西方现代的理论技术
期刊
秦始皇兵马俑是1974年被发现的。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东边的农村,当地农民打井时无意间发现了陶俑残片,于是便有了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三个大型的兵马俑坑的发现。和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成军阵出现,气势恢弘而神秘,世界史上绝无仅有。    对于77岁的老人袁仲一来说,自35年前村民打井发现陶俑碎片后,他带领三位队员赶去勘探起,从此便注定了他将与这些陶俑难舍难分。也正是因为他给这些陶俑取了一个生动而形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沉睡了千年的宁夏灵武瓷窑终于散发出光芒。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马文宽教授在内蒙古进行考古发掘,他在清理一座西夏时期的墓葬时,发现了一个器形比较大的陶瓮。马文宽教授认为这是专门用来装瓷器的陶瓮,于是他推断在墓葬周边不远的地方应该有西夏的瓷窑。适逢宁夏进行全区性文物普查,恰恰发现了回民巷和灵新矿的瓷窑。马文宽到现场勘察以后,认定这两处都是西夏瓷窑遗址。从此,西夏瓷的神秘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唤醒生命的过程。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对社会有用的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文本资源,让语文教学闪射人性之光。本文以《斑羚飞渡》为例,分析了语文课程审美对象中的悲剧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学;《斑羚飞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8—0126—02    
期刊
[摘要]中国早期油画家在学习西方油画的时,就对油画这一异质文化的画种如何才能做出成功的民族化移植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对油画本体语言的良好把握基础之上,正是由于他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使得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不同于西方油画的面貌。本文在全球化的艺术生态背景下,对早期中国油画产生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油画家的艺术历程。  [关键词]中国油画;民族化移植;中国传统文化; 
期刊
[摘要]司马迁笔下的“汧渭之会”与“汧渭之间”原本是同一个概念。但有些学者为了把非子受封的秦邑考证到陇上,为了给并不存在的襄公迁汧找一个处所,故意回避或强辞歪曲迁公的记载,硬说那是两个概念,分指两地。此事不仅关涉早期秦史中一系列重大问题,也表现了对《史记》的态度,必须加以澄清。  [关键词]汧渭之间;汧渭之会;秦邑;《史记》;赢秦  [中图分类号]K875/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锁阳是一种十分奇特的天然沙生珍稀植物,既可以食用,又是珍贵的中药材,它主要出产于甘肃酒泉北部巴丹吉林沙漠的深处,祁连山脚下金塔县、瓜州县等境内的戈壁荒滩、沙漠地带也不少。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里记载:“锁阳出肃州。”(酒泉起名于西汉年间,但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至清朝一直被叫作肃州)所以,酒泉即肃州出产的锁阳在历史上就很有名。    有一则民间传说在酒泉家喻户晓。唐初开国名将薛仁贵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