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ruiho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会给绳子打结、把双面胶当透明胶用、不会把铁丝扭成8字形、棉线穿不到单摆铁球的环里……现在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竟至如此!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平时虽然都很喜欢摆弄各种小玩意儿,但动手操作能力真正强的孩子并不多。课标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可是孩子们基本的动手探究能力都没有很好地养成,对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颇感担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教育缺失,动手操作被包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的确如此。孩子在来学校之前,都是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之下,一切生活全都被包办。殊不知,这样做等于把孩子的动手能力扼杀在萌芽之中。进入学校之后,更是以学习为主、其余不准参与的方式打理孩子的生活。
  案例1:浙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这一单元的第七课“空气有重量吗”一节内容,验证空气有重量的实验(如图)时,需要孩子自己把气球绑到棉线上去。结果这个简单的打结动作,全班没有几个孩子能完成。
  可见,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包辦生活中”,生活已经完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程度。
  其次,学校教育偏颇,动手操作被忽略。虽然素质教育提了那么多年,但学校还是会片面追求学科教学成绩,而没有足够的时间给科学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因为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一两年甚至都见不到良好效果。所以很多学校只考查学生科学知识的形成,而忽视科学素养的培养。虽然市县会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定期抽查,但科学的地位还是没有提到对等的高度。
  再者,孩子玩而不思,动手操作被浅化。课标中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基于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尽量多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可是很多孩子津津乐道的不是从某个探究活动中得出什么结论,往往摆弄下实验器材就算大功告成,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从“玩”中可以探讨出新知识。
  案例2:浙教版科学五下《时间的测量》单元第6课“摆的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绳长度的关系,要求学生多次测量单摆的摆动次数,学生很认真搭建器材开始探究。每次都按照实验记录单(如下图)中的要求认真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可是数据记录好之后,便整理实验器材,静静坐在座位上不知何为。
  孩子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动手探究的作用何在,即使有老师出示了实验记录单,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认为只是阻碍了他们自由施展拳脚,而只重视过程的完成不注重完成的质量和是否规范操作。
  正是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造成孩子的动手探究能力不强,这严重阻碍了孩子科学素养的形成。对此,我提出以下提升策略:
  一、在家里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双手操作的灵活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加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会动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对于小学生,可以让他们动手去做的事情有很多。
  案例3:例如做家务,做习题。家务包括自己整理物品、房间、抽屉、文具、玩具,和作业、书包。书包要整齐。作业也一样,不是能看出答案写上去就算完了,而是要一步步写在纸上。这个过程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承担责任。家长可以监督孩子、但不要替代孩子去做,包括不要帮助孩子检查作业。检查作业是孩子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和后果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这一步由家长代替,实际上是家长替孩子承担了行为后果。而家长成为仲裁者也接过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责任意识。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
  二、在学校重视操作活动的开展,培养动作操作的好习惯
  (一)创设合适情境,激发操作兴趣
  小学生思维以实物形象为主,课本等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适当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
  案例4:浙教版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第5课“做框架”一课,研究斜杆起什么作用的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把不稳定的四边形加固的操作过程中探索斜杆的作用。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把握动手时机,培养操作习惯
  在小学科学学习活动中大多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但是操作的时机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前、中、后三个阶段灵活把握。
  1.把握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
  科学源于生活。小学生的认知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概念或知识的形成都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故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要先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课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会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案例5:浙教版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涉及的实验材料提前安排学生自己准备。目的有二:一是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自然会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准备何种材料以及用量学生亲自经历一个思考、采购、体验的过程,尤其是碘酒,在生活中很常见却很容易被学生忽视。通过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知识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2.把握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
  所谓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就是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困难,这时就需要动手操作来帮助解决。
  案例6:浙教版六下《微小世界》单元“放大镜”一课,寻找身边能放大的物体——透明圆球能放得最大,无论怎样讲解放得最大的原理,都不如实际的透明圆球拿给学生亲眼观察来得形象,继而再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为何放得最大。边动手边接受概念并能解释,这体现了知识形成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3.把握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
  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多体现在课后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运用上。很多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例如教科版六下课本中结晶花的制作、观察月相、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等实验,不仅需要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实践,还需要课后较长时间细致、耐心观察。这些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三)依托动手过程,发展多种能力
  1.在动手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
  科学现象的观察有以下五个方面: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保证安全前提下才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观察。
  2.在动手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深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也有助于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内化,易于儿童接受;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其他文献
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因此,除了要懂得问题设计的艺术外,还要把功夫下到引导学生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以解读教材为基础,恰当而巧妙地设计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教学诸要素中一大要素,语文教师只有透彻解读文本,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问点,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才能做到提问为解决教材重
在强碱性溶液介质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存在下,镍与丁二酮肟(H2DX)形成红棕色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480nm,镍量在2—20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基于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师生有效互动的教学理念得以全面落实,它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方法,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保障。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研究了有效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方法,并阐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对策,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借鉴。  在新课程标准的正确指引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发生了较大
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了很高的重視,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目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利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等对学生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需要给学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
颌面部是人体暴露的部分,可因工伤、车祸等受到损伤。该部位的损伤都可引起性质不同、轻重不一的全身反应。在受伤的早期,应注意血压、心跳、呼吸等方面的变化,伴有颅脑损伤的患
思维导图有脑图和心智图两种名称,它充分利用大脑放射性思维模式以及对于知识进行框架化、有序化处理。思维导图属于一种激活左右脑的重要工具。我们不仅要把思维导图视为一种思维模式,更要将其积极运用至工作与学习中。  在学习英语中,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学习方法以及惯性思维模式,由此在学习方法、知识框架上存在不同。所以,教师应在认识学生自身带有特点和习惯不同基础上,让学生们在同一主题下自由发挥。这样一来,不仅能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中,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人们开始倾向于选择更加简洁、便捷的学习模式,微课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微课是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具有简洁、高效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