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地位非常显著,做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与保证,很多教师对此都有深刻的认识。但在农村初中的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极其详细地进行理论的讲解,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除了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外,很少让学生动手参与到实验中来,即使对于一些学生难以把握的问题,也只是进行实验讲解。对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对促进物理学习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抓住生活实际与物理实验的契合点,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物理教学实践从三个角度来谈几点认识。
一、借助实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材包含很多概念、规律,单独掌握起来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到实验中来将会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比如:在进行气体的压强内容教学时,学生对于大气压这一概念的理解比较难于把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纯净水塑料瓶,提问学生:“如果往瓶内加入一些热水并迅速摇晃之后倒掉,紧接着拧紧瓶口,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随着我的发问,学生一时间兴趣高涨,各种猜测都有。利用这一契机,我依次给每一个学生的瓶中加入适量的热水,学生兴趣盎然地做起实验来。学生看到塑料瓶一个接着一个地瘪下去,一时目瞪口呆。接着我又让学生把瓶口拧开,很快塑料瓶又都恢复了原状,马上就有学生反应过来,向我问道:“老师,这是不是和大气压有关?”此时学生对于抽象的大气压的理解只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会很好掌握。在此基础上,我问学生:“对于看不见的大气压你知道它有多大吗?”借助这个发问我顺势引出了马德堡半球实验,我把两个半球组合到一块,用抽气机抽出里边的空气,找两位又高又壮的学生用力去拉,两个学生用尽全力也是纹丝不动,其他学生跃跃欲试,于是我一边安排了五名学生,全班轮流一遍,依然无法拉开。最后,我把进气阀拧开,让两个弱小的女学生去拉,很轻松地拉开了。整个实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好地掌握了本节的知识要点。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物理的实验探究过程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大胆地让学生借助物理实验进行探究,教师不要过多地参与,要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知识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实验时,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以自己照镜子时的成像情况为话题进行分析,尝试总结一下平面镜怎么成像、成像时有哪些规律可循。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之后,对平面镜成像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以此为契机,我指导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实验器材对自己的分析进行验证,学生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十分认真,并且发现了一些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时非常积极主动,对于知识点的总结也比较到位。我只是起到了一个适时引导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学生自己猜测、探究、验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两张纸条,问学生:“如果把这两张纸条靠近一些,用嘴朝中间猛吹气,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纸条会向两侧分开。可是学生经过实际探究之后却发现结果竟然与自己的猜测大相径庭,一时间情绪高涨起来,我顺势把一个红色气球挂在了铁架台上,让学生逐个在气球的一侧猛吹气,很快学生在以上两个实验的积极参与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了结论。
三、把物理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生活处处皆物理”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初中阶段涉及的很多实验都和生活实际联系得极为密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让物理实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把物理实验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起着极大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我就结合了我们农村学生非常熟知的晾晒粮食这一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表面积的大小、温度的高低以及空气流速大小这三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验证实验。再如学习惯性这一知识点时,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做汽车时的减速前倾和加速后仰的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原因,然后进行实验模拟,把纯净水瓶放在学生的课桌上,突然拉动课桌观察瓶子的状况,然后再匀速拉动课桌突然停止观察瓶子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惯性这一知识点,这一环节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相连,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使学生明白了坐车不使用安全带可能带来的危害。又如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我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煮水饺时的情况:生的水饺沉在锅底,而煮熟的水饺却漂浮起来。对于这一现象学生进行了一番猜测,接着我给学生准备好了橡皮泥和水槽,引导他们分组进行实验,在学生参与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煮水饺的生活实例很快得出结论。
总之,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教师要积极引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来,并且把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将二者有机结合,达到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一、借助实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材包含很多概念、规律,单独掌握起来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到实验中来将会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比如:在进行气体的压强内容教学时,学生对于大气压这一概念的理解比较难于把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纯净水塑料瓶,提问学生:“如果往瓶内加入一些热水并迅速摇晃之后倒掉,紧接着拧紧瓶口,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随着我的发问,学生一时间兴趣高涨,各种猜测都有。利用这一契机,我依次给每一个学生的瓶中加入适量的热水,学生兴趣盎然地做起实验来。学生看到塑料瓶一个接着一个地瘪下去,一时目瞪口呆。接着我又让学生把瓶口拧开,很快塑料瓶又都恢复了原状,马上就有学生反应过来,向我问道:“老师,这是不是和大气压有关?”此时学生对于抽象的大气压的理解只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会很好掌握。在此基础上,我问学生:“对于看不见的大气压你知道它有多大吗?”借助这个发问我顺势引出了马德堡半球实验,我把两个半球组合到一块,用抽气机抽出里边的空气,找两位又高又壮的学生用力去拉,两个学生用尽全力也是纹丝不动,其他学生跃跃欲试,于是我一边安排了五名学生,全班轮流一遍,依然无法拉开。最后,我把进气阀拧开,让两个弱小的女学生去拉,很轻松地拉开了。整个实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好地掌握了本节的知识要点。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物理的实验探究过程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大胆地让学生借助物理实验进行探究,教师不要过多地参与,要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知识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实验时,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以自己照镜子时的成像情况为话题进行分析,尝试总结一下平面镜怎么成像、成像时有哪些规律可循。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之后,对平面镜成像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以此为契机,我指导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实验器材对自己的分析进行验证,学生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十分认真,并且发现了一些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时非常积极主动,对于知识点的总结也比较到位。我只是起到了一个适时引导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学生自己猜测、探究、验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准备好两张纸条,问学生:“如果把这两张纸条靠近一些,用嘴朝中间猛吹气,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纸条会向两侧分开。可是学生经过实际探究之后却发现结果竟然与自己的猜测大相径庭,一时间情绪高涨起来,我顺势把一个红色气球挂在了铁架台上,让学生逐个在气球的一侧猛吹气,很快学生在以上两个实验的积极参与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了结论。
三、把物理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生活处处皆物理”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初中阶段涉及的很多实验都和生活实际联系得极为密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让物理实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把物理实验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起着极大的作用。
比如:在学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我就结合了我们农村学生非常熟知的晾晒粮食这一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表面积的大小、温度的高低以及空气流速大小这三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验证实验。再如学习惯性这一知识点时,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做汽车时的减速前倾和加速后仰的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原因,然后进行实验模拟,把纯净水瓶放在学生的课桌上,突然拉动课桌观察瓶子的状况,然后再匀速拉动课桌突然停止观察瓶子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惯性这一知识点,这一环节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相连,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使学生明白了坐车不使用安全带可能带来的危害。又如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我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煮水饺时的情况:生的水饺沉在锅底,而煮熟的水饺却漂浮起来。对于这一现象学生进行了一番猜测,接着我给学生准备好了橡皮泥和水槽,引导他们分组进行实验,在学生参与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煮水饺的生活实例很快得出结论。
总之,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教师要积极引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来,并且把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将二者有机结合,达到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