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创新策略方面研究著述颇多,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则在于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变过重内容为重过程、变重形式为重现实、变个体接受为集体探究这“三变”。然而通过总结、分析,可见这些“指导思想”之下,还需要在很多“小处”做文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再认识
一、对数学教学的再认识
1.应重新定位数学教学的核心
在此方面,应将其理解为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问题解决,其二是学生的“有效化”。先前,数学教学人员往往将教学理解成一个完美体系,使得其有意无意地将教学方法定格为记忆、模仿等活动。然而随着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者越来越倾向于将数学教学过程看作面对具体问题,将其以数学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并最终系统化整理这些思想和方法以形成体系的一整套操作过程。由此看来,数学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以“个体接受”为主,然而集体教学的形式却难以达到“个体接受”这一目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这一矛盾的背景下,更应顺其自然,将数学教学“改造”为不同个体合作、交流、同化的过程。将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并作为“教学—学习集体”中的一个有效分子。
2.应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
数学教学多为“演绎公理”的过程,使得学生几乎全无创造余地。而创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令学生将精力集中在探寻解法、探索模式、形成猜测等方面上。在此指导思想作用下,教学双方往往可以将数学看作“活”的学科,而不至于沦为死记硬背的机器,从而在“提出并逐渐解决问题→形成经验→将经验系统化→进一步提出更高深的问题并解决”这一数学发展史“模拟”过程中经历创造和成功失败的感受,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
3.以是否“创造”作为评判创新课堂的优劣准则
这一方面,主要指的是应摒弃原有的“被动”教学方式,代之以探索、创造为主要活动的小学数学教学。而在这一过程中将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定位为“自由推进”,使得教学双方可以对教学内容和进程有一个“共同规划”。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创新策略
1.创设大情境的创新
所谓“大情境”,指的是一方面有着足够丰富的研究材料,同时还有一定挑战性,从而可以保证学生可以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级进式”和“跳跃式”研究的情境。在此类型课程的教学观过程中,最主要的一步在于规划研究内容和进程,使得学生可以同教师一起来“经历”这个过程——此也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是否体现“自主”的标志之一。
如在“分数的加减法”教学过程中,即可采取先布置任务(将学生分组后,每组出10道能体现学到的各类型的分数加减法题目),随后再进一步布置新的任务(由学生将所有题目进行分类整理并汇报),最终教师揭示教学主题目,并且令学生按照自身情况来进行安排,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总结出如何安排答题时间以及答题的“工作”方法等。以此来形成学生由知识接受着转变为教学—研究者的“角色转换”,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地构建知识系统并掌握这一系统内部的联系面积所为将教材内部原有的“小步子、小循环”借助“大情境”来转化为“大步子、大循环”——尤其在中高年级教学中,其作用更加明显。
2.运用物质化的模型
所谓“物质化的模型”,其范圍包括类型众多的实物以及相应的特制立体模具、手绘平面图形等。其“角色定位”为帮助是每一个研究者(不止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思考活动的一个“外部支撑”,尤其是其对于教学过程中探索意义、总结算法等活动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故而,在教学创新策略的实践中,物质化的模型的应用同样应上升到一个教学策略的高度。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角钱为什么可以用0.1元表示”这一问题时,便可以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和1元人民币大小类似的白纸,令学生借助折和画等形式来用阴影表示出0.1元的面积——课程实际观察中,会发现学生往往是先实验多次对折的形式,发现难以完成之后,再转向刻度尺测量的形式——在完成这一步骤之后,教师即可进一步设置任务“能不能利用如此的办法创造出其他小数”并敦促学生完成,从而使得徐生自己在展现创造才能的同时,又可以自主学会小数的书写规则。又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令学生自主制作一系列模型纸片,令学生将模型纸片表示的数字进行平均分配,由此逐步导出“怎样列式”、“利用模型求出每份数”、“将操作过程用除法竖式表现”等教学内容。在解决算理问题过程中自然生成算法,同时,其还可以展示出较强的迁移势能。
3.回归数学史
这一概念指的是借助创设教学情境,力求使学生在引导之下“亲身经历”一遍前面的问题是如何创立规则或方法的过程,以此来经历挑战和创造。如“短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分解数目很大的质因数应该怎么办”→“试着用竖式分解一个不太大的数”→“如何简化这样的办法”→“能不能省掉竖式下半部”→“如何改造”等问题,进行逐步引入,在此过程中使得学生切身经历短除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动态发展”过程。
总之,在深化“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问题解决”和“学生角色有效化”两个重要指导思想,以之来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基点。
参考文献:
[1]徐桂枝.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指导下的VB教学设计[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2]贲友林.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J].基础教育参考,2013(09).
[3]张菊荣.课堂观察:向“学习中心”转型——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J].人民教育,2013(0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策略;再认识
一、对数学教学的再认识
1.应重新定位数学教学的核心
在此方面,应将其理解为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问题解决,其二是学生的“有效化”。先前,数学教学人员往往将教学理解成一个完美体系,使得其有意无意地将教学方法定格为记忆、模仿等活动。然而随着理论和实践向纵深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者越来越倾向于将数学教学过程看作面对具体问题,将其以数学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并最终系统化整理这些思想和方法以形成体系的一整套操作过程。由此看来,数学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以“个体接受”为主,然而集体教学的形式却难以达到“个体接受”这一目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这一矛盾的背景下,更应顺其自然,将数学教学“改造”为不同个体合作、交流、同化的过程。将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并作为“教学—学习集体”中的一个有效分子。
2.应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
数学教学多为“演绎公理”的过程,使得学生几乎全无创造余地。而创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令学生将精力集中在探寻解法、探索模式、形成猜测等方面上。在此指导思想作用下,教学双方往往可以将数学看作“活”的学科,而不至于沦为死记硬背的机器,从而在“提出并逐渐解决问题→形成经验→将经验系统化→进一步提出更高深的问题并解决”这一数学发展史“模拟”过程中经历创造和成功失败的感受,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
3.以是否“创造”作为评判创新课堂的优劣准则
这一方面,主要指的是应摒弃原有的“被动”教学方式,代之以探索、创造为主要活动的小学数学教学。而在这一过程中将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定位为“自由推进”,使得教学双方可以对教学内容和进程有一个“共同规划”。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创新策略
1.创设大情境的创新
所谓“大情境”,指的是一方面有着足够丰富的研究材料,同时还有一定挑战性,从而可以保证学生可以在“专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级进式”和“跳跃式”研究的情境。在此类型课程的教学观过程中,最主要的一步在于规划研究内容和进程,使得学生可以同教师一起来“经历”这个过程——此也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是否体现“自主”的标志之一。
如在“分数的加减法”教学过程中,即可采取先布置任务(将学生分组后,每组出10道能体现学到的各类型的分数加减法题目),随后再进一步布置新的任务(由学生将所有题目进行分类整理并汇报),最终教师揭示教学主题目,并且令学生按照自身情况来进行安排,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总结出如何安排答题时间以及答题的“工作”方法等。以此来形成学生由知识接受着转变为教学—研究者的“角色转换”,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地构建知识系统并掌握这一系统内部的联系面积所为将教材内部原有的“小步子、小循环”借助“大情境”来转化为“大步子、大循环”——尤其在中高年级教学中,其作用更加明显。
2.运用物质化的模型
所谓“物质化的模型”,其范圍包括类型众多的实物以及相应的特制立体模具、手绘平面图形等。其“角色定位”为帮助是每一个研究者(不止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思考活动的一个“外部支撑”,尤其是其对于教学过程中探索意义、总结算法等活动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故而,在教学创新策略的实践中,物质化的模型的应用同样应上升到一个教学策略的高度。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角钱为什么可以用0.1元表示”这一问题时,便可以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和1元人民币大小类似的白纸,令学生借助折和画等形式来用阴影表示出0.1元的面积——课程实际观察中,会发现学生往往是先实验多次对折的形式,发现难以完成之后,再转向刻度尺测量的形式——在完成这一步骤之后,教师即可进一步设置任务“能不能利用如此的办法创造出其他小数”并敦促学生完成,从而使得徐生自己在展现创造才能的同时,又可以自主学会小数的书写规则。又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令学生自主制作一系列模型纸片,令学生将模型纸片表示的数字进行平均分配,由此逐步导出“怎样列式”、“利用模型求出每份数”、“将操作过程用除法竖式表现”等教学内容。在解决算理问题过程中自然生成算法,同时,其还可以展示出较强的迁移势能。
3.回归数学史
这一概念指的是借助创设教学情境,力求使学生在引导之下“亲身经历”一遍前面的问题是如何创立规则或方法的过程,以此来经历挑战和创造。如“短除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分解数目很大的质因数应该怎么办”→“试着用竖式分解一个不太大的数”→“如何简化这样的办法”→“能不能省掉竖式下半部”→“如何改造”等问题,进行逐步引入,在此过程中使得学生切身经历短除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动态发展”过程。
总之,在深化“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问题解决”和“学生角色有效化”两个重要指导思想,以之来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基点。
参考文献:
[1]徐桂枝.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指导下的VB教学设计[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02).
[2]贲友林.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J].基础教育参考,2013(09).
[3]张菊荣.课堂观察:向“学习中心”转型——读《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J].人民教育,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