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饥饿艺术家》中的“异化”问题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的经典之作,它记述了饥饿艺术家的悲剧性命运,书写了现代社会的异化,表现了世界的荒谬感,艺术家的孤独感,无力感和虚无感。本文试图通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的四种关系上的异化,来对《饥饿艺术家》中的“异化”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饥饿艺术家;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自我的异化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的经典名作,讲述了一位骨瘦嶙峋的艺术家的生存境遇与悲剧命运,是卡夫卡极少数自己满意出版的小说。这部作品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集中表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这一特征。
  “异化”(Engorgement)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意思不仅指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指必然地在与自身不同领域发展;发展的必然性也是异化的应有之义。”袁可嘉先生认为“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他提出:“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四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
  因此,笔者试图从“异化”的角度对《饥饿艺术家》进行解读,并以袁可嘉先生的阐释为依据,从《饥饿艺术家》所体现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个方面对“异化”进行分析。
  一、人与人的异化——孤独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派文学揭示出一幅极端冷漠、残酷、自我中心、人与人无法沟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图景。”它的特点是“从本体论哲学的角度对人性沟通作了彻底的否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沟通的可能被否定,现代派作家在文本中并没有取消其对沟通渴望与尝试的书写。因此,通过沟通来获得认同的渴望与无法沟通带来的痛苦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他人承认的渴求是人自我意识建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黑格尔在涉及关系性自我意识的“主奴辩证法”中谈到:“生命是自我在本能的欲望中追求自身满足,这是初步的自我意识;当一个自我承认欲望对象也是与自身相等同的自我,自我意识就成为类意识……互相承认的欲望就是类意识,但一个自我不可能普遍地获得其他自我的承认,要求承认的欲望于是成为生命个体之间的生死斗争。”也就是说,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并不完全是主体的自我确立,也是在对象化了的他人的认同中承认自己。沟通不仅是一种为确立自我主体而产生的渴求,也有可能成为个体生命为了被承认而进行的斗争。因此,饥饿艺术家虽因很难与他人沟通而感到痛苦,但他始终没有取消对于建立沟通,寻求理解的尝试。
  但他的努力总化为徒劳,他身边主要围绕了三类人:经理、观众和看守,他们与艺术家之间都有着难以打破的隔阂。经理宣传饥饿表演,使表演受人关注,艺术家得以获取他想要的荣誉,经理得以获取实际利益;但同时,经理剥夺了艺术家继续饥饿艺术的自由,使他不能完成对艺术的追求。观众的出现更加的加深了饥饿艺术家的孤独感。他们对于饥饿艺术只抱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态,当新奇感消失后,饥饿艺术成为更加孤独的存在。看守对于饥饿艺术家也存在着无法改变的误解,表面上看守在监视着饥饿艺术家,充当着“阻止”饥饿艺术家偷偷进食的公证人,但他们从根本上并不相信饥饿艺术的真实性。
  拉康在镜像理论中提出:“主体已经不能够自由的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作为个体的主体要受制于自身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萨特也谈到:“他人就是地狱。”他人的承认不仅仅是自我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转变成为对于自我的不可控的力量,甚至是对自我认识的约束。当饥饿艺术家可以自由延长饥饿的期限来追求艺术价值时,他的心情反而更加的沉重,他人的不关注与不屑一顾否定了他坚持的意义。因此,他人的目光的成为艺术价值的考量标准,艺术家最终陷落于他人的目光中。
  二、社会与人的异化——荒谬感
  “就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现代派表现出从个人的角度全面地反对社会的倾向……往往带有个人的、抽象的、无目的的、全面的特征。”饥饿艺术家处于社会的对立面,他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的局外人,流亡者,徘徊于社会边缘。
  伽达默尔说:“与公共生活同一的可能性的消失,即是我们称之为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异化。”在饥饿艺术备受热捧的时候,饥饿艺术家也许还存在和公共生活同一的可能性,即使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在不断尝试以获取理解。当人们对饥饿表演大为淡漠的时候,他就真的成为了无人理解的殉道者,他深知“反对这种愚昧的行为,反对这个愚昧的世界是不可能的。”但他并没有选择改行或者屈尊去小集市演出,因为他对这一行“爱的发狂”,所以他忽略了时代的变化,毅然的成为了与时代分道扬镳的独行者。他保持了他的高傲,告别经理,让一个大马戏团招聘了去,甚至“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他对合同条件连看也不屑看一眼”。他信誓旦旦的断言“只要允许他独行其是,他要真正做到让世界为之震惊,其程度非往日所比拟。饥饿艺术家一激动,竞忘掉了时代气氛,他的这番言辞显然不合时宜,在行的人听了只好一笑置之。”他就像那个时代的堂吉诃德一样,为了追求最高价值而努力着,甚至忘记了时代的背景早已改变,所有的努力都开始被视为荒唐的行径,他们成为新时代的遗落者,这种追求的意义不断被历史碾碎,被视为荒唐的举动也多了一丝悲壮,与公共空间同一的可能已经消失,人在社会中的异化的荒谬感不断增强。
  三、自然与人的异化——无力感
  “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本性、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上,现代派同样表现出全面否定的态度……对于人本性的非人化现象,在现代派作品中是非常突出的。”《饥饿艺术家》体现了物质对人的异化与人与人的本性的异化。
  物质对于人的异化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异化危机,用卢卡奇的话说,就是世界的全面“物化”。饥饿艺术家与经理之间存在的抗争关系就印证了这一点,经理通过表演给予饥饿艺术家荣誉感,使得饥饿表演得以开展,但饥饿表演又受制于经理对于饥饿表演的利用,艺术的追求也受制于四十天的期限,这种由饥饿表演所创造,又阻碍饥饿表演的力量最终使得艺术追求不可达成。   人与人本性之间的异化使人异化为非人,这种异化具有一种荒谬感。首先,看守饥饿艺术家的人并不是看护的工作人员而是屠夫,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荒谬的场景:许多屠夫透过笼子的间隙监视着一位瘦骨嶙峋面目苍白的饥饿艺术家。其次,从孩子们并不把饥饿艺术家当做人来看待,而是当做动物来参观。孩子的眼光是一种未受伦理、道德等价值观影响的眼光,他们的反应往往是出自于人的本性的认识的反应。再次,当饥饿艺术家被人们同烂草一起埋葬了之后,取代他的位置的是一只活泼的小豹,人们对小豹的关注度反而高于曾经对饥饿艺术家的关注,这种人不如豹的尴尬境地,是社会中人异化为非人的体现,传达出一种无力感和悲凉感。
  四、人与自我的异化——虚无感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在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下,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他们对自我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意义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自我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分裂倒置也是现代派作品中常见的现象,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物理性与直觉、意识与无意识、意志与本能的尖锐冲突。”
  饥饿艺术自身存在的矛盾也体现了这种异化,它是一种意志与本能之间的矛盾。饥饿艺术以消耗艺术家的生命为代价,艺术家在持续饥饿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得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但另一方面他的生命不断受到摧残。但生命的延续又是不断进行饥饿表演,追求饥饿艺术的前提,所以这种艺术追求最终也成了一种悖谬,它陷入了一种不断消解和不断崩坏的循环之中。当代价成为前提的时候,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价值越大,他自身就越贫乏,这种贫乏最终成为了艺术价值提升的最大限制。
  同时这种自我的异化在文本的末尾得到了深刻的体现。饥饿艺术家在最后道出了他不进食的原因是他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他说:“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也因着这句话,饥饿表演这一行为的艺术价值是需要重新考量的。饥饿似乎成为了一种无法选择的选择,它让我们开始怀疑艺术家之前所有行为的艺术价值。这种重估带来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虚无感,价值的根基受到动摇,艺术追求的动因备受质疑。当动因被破坏的时候,所有的坚持以及所有伴随坚持而来的痛苦都转化成了一种无意义,人最终走向自我的异化,失去了根基之后,还要背负着这种虚无感在未来的路上前行。
  卡夫卡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作家的高峰,他所传达的无力感、荒诞感、孤独感与虚无感都是人在自然、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异化的表现。卡夫卡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目标确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路者,乃踌躇也。”这些异化在《饥饿艺术家》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印证与体现。而英国诗人奥登这样评价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因此,当孤独感,虚无感与无力感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时,研究卡夫卡的作品,将会成为我们透视现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注释: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龚奇.以《名人之死》和《饥饿艺术家》为例——论残雪与卡夫卡小说镜像问题[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12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肖明翰.西方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和社会批判意识——文学中的异化感与保守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1994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曾艳兵.“敞开心扉直至超越极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J]域外视野2006.8
  参考文献:
  [1]卡夫卡.饥饿艺术家[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2]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6]龚奇.以《名人之死》和《饥饿艺术家》为例——论残雪与卡夫卡小说镜像问题[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12.
  [7]曾素君.文学性问题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现象分析[D].四川:四川大学,2004.
  [8]曾艳兵.“敞开心扉直至超越极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J].域外视野2006.8.
  [9]肖明翰.西方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和社会批判意识——文学中的异化感与保守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1994.
  [10]马小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50例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成立参照组与研究组,采用
花式纸(Decorative paper)商业上又称“艺术纸”(Fancy paper),它是多种美术装饰用纸的统称。因为找不到一个能准确反映其共同特征的专有名词,只好以“艺术纸”或“花式纸”冠于名首来称呼,它是由特种纸派生出来的一类新纸种。花式纸所具有的可塑性,既便于加工,又易成型的特点,是其他包装材料难以企及的。并且它的类型繁多,效果表现力也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其不同的特点和性能,能够满足不同风
《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美学著作,在小说中他所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具有独特性.《白痴》中的主人公梅什金将他的悲剧美学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正面的人物形象,
王总编躺在床上,头有点晕.刚刚和编辑部的同仁喝了酒,虽说不是正式宴会,可也杯来杯往,好开心.
期刊
摘要:甲骨文书法对原初与创新要有深度的研习,在继承中所产生的各种风格和流派,要有理性的解析,加强点画造型结构和线质技巧美的探索,从形式美到线条美都极力丰富它的表现力,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应不断汲取其他书体和姊妹艺术的新元素。艺术的创新必然产生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书法家独特的艺术构思、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和情感的不同,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就产生了各自不相同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关键词:甲骨文;书法创
患者女,23岁,因言语不清伴右侧肢体无力10个月,头痛2个月,视力下降1个月于2006年10月27日入院。2005年12月中旬患者无诱因出现咳嗽、头痛、乏力及发热,体温最高达38.9℃,持续
永定河弯弯扭扭像少女的腰带迷人地飘在地上,缠缠绵绵绕着永仁小城,甜甜地笑着,悠悠地淌着.在河水穿城而过的细腰上,有个如少女的胸脯一样丰满美丽的小山峁,山峁上有个小庙,
摘 要: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符号意义的生成,传递与理解规律的学科。翻译是通过语言转换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语言转换涉及意义的转换。因此,语义学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语义学理论在翻译中应用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对于翻译理论研究与指导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义学;翻译理论;翻译实践  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以语音形式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信息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