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xtr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似乎永远是个怪圈,一旦钻了进去,便云里雾里的,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路在何方了;而一旦跳了出来,便又如梦方醒:啊,语文原来很简单,不就是读书嘛!古代、近代乃至现代,有多少语言巨匠、国学大师,都没有经历过如今这令人眼花缭乱的语文课堂,他们其实都是读书读出来的。由此,笔者以为,读书指导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一、读书指导:何以应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将读书指导视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归根结底是因为:读书是人之精神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第一需要。
  1.读书,人之精神成长的第一需要。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流转、不断更新的时代,书籍则是反映这种流转和更新的“晴雨表”。人,在社会中生活,须把握时代脉搏,踏准时代节拍,方能与时俱进,不断成长。于是,除了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读书无疑成了人的精神成长的第一需要。比之现实生活,读书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借助言语作品,人们不光可以照样感受多彩的社会生活,照样体验丰富的人际关系,而且,可以看到更为广阔浩瀚的世界,回味更为厚重悠远的历史。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能穿越时光的隧道与遥隔千载的先人进行心灵对话,能发挥想象的作用去唧爵也许今生无缘亲历的浪漫或惊险,能依凭心灵的感应去聆听人类正直、高尚、忠诚、善良的声音,去凝望人类亲情、爱情、友情、同志之隋、同窗之情等伟大的情感。在这样一言一语、日积月累的默默诵读之中,在这样一点一滴、日久天长的体验感悟之中,我们的灵魂会越来越纯洁,我们的人格将越来越健全,我们的生命将越来越富有,我们的精神便由此成长着、提升着……
  小学生,刚刚步入学校,人生刚刚启程,刚刚由口语学习转入书面语言学习,刚刚可以进入启蒙阅读时期,读书对他们的生命成长,尤其是精神生命的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读书指导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2.读书,社会文化发展的第一需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自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便如插上翅膀一般,日益走向繁盛。然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绝不是仅有文字独当其任,最重要的还是人,是人创造了语言文字,并运用语言文字积累、传承发展文化,同时又创造和生成文化。换言之,文字离开了人,不过是一堆乱砖碎瓦,毫无意义可言,即便是一座金碧辉煌的语言文字的宝殿,抑或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语言文字的花园,如果没有人去驻足观瞻,没有人去凝神欣赏,那它仍然无异于一座死寂的城堡,无异于一片荒凉的原野。所以,语言文字只有与人融为一体,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才真正拥有了生命,才真正走进了传承和发展的轨道。而语言文字与人融为一体的纽带,恰恰是人的阅读活动。
  当今世界,作为文化之物理载体的书籍,其数量之大、门类之多、形式之丰富已达到空前状态,大量通俗乃至低俗的读物纷纷涌入人类阅读视野,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心灵。这对少年儿童而言,直接增加了他们阅读的选择难度,进而影响文化的健康发展。因而,只有悉心改造少年儿童的阅读实践,让这一代人的阅读回归经典,才有望拯救经典、发展经典,重建人类高雅的主流文化。由此,读书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第一需要,读书指导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二、读书指导:如何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
  
  把读书指导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抓手,主要应该做两件事:
  1.精读指导。所谓精读,顾名思义就是精细阅读。按朱熹之说,精读就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至乎彼”的精细研读。从要求看,应仔细、认真地读,做到字字入目,词词人脑,句句人心;从过程看,应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想象等各种思维方式,去参悟语言文字;从效果看,应达到入境、动情、明意、悟理的境界,参透文章选词炼句、引经据典、谋篇布局、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从而实现思想的进步、品格的提升、情操的陶冶和语言表达、语言审美能力的发展。
  指导精读,就是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课文的教学过程,并将方法指导、习惯培养渗透其中。对于这一过程,《教育大辞典》中归结为初读、细读、深读三个阶段,而笔者则将它分解为这样五个环节:①感知文字,疏通文句,即将无声的字符转化为有声的音符,在大脑语言区建立规则的言语表象。这一环节要求阅读者对文本逐字读准、逐词读对、逐句读通、全文读顺,为顺利进入文本的意义知觉扫清文字障碍,奠定理解基础。②把握梗概,理清文脉,即将大脑中形成的规则“声符”言语转化为“意符”言语,并通过知觉连缀文本表层内容及其呈现脉络形成有序的整体表象。这一环节要求阅读者逐词释义、逐句知意、逐段概括、全文综合,把握作者总体旨意。③抓住重点,领离为涵,即在了解全文内容基础上依据文本要旨确定重点语段,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精细斟酌、深度探究。挖掘其重要内涵。这一环节要求阅读者随时进行据文联想、缘情想象以及概括抽象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思为之远,情为之动,进而达到对文章意涵的深度感悟。④赏析语言,品味文趣,即将“抽出”的文章意涵“送回”文本,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去揣摩文章采用的种种表达方式及其特殊作用。这一环节要求阅读者反复吟诵,反复推敲,字斟旬酌,从音韵、词汇、旬式、辞格等角度发现作者独到的言语技巧。⑤积累语段,内化文粹,即将文本之中精致之片段、优美之章节,以文字复制或言语记忆方式积累起来。这一环节要求阅读者做摘录笔记或制作卡片,分门别类,存储语言素材;并且熟读成诵,烂读牢记,内化于心,融入自己的言语图式中。
  2.略读指导。所谓略读,就是粗略地读。排除专业取向的因素,从普适的角度看,略读是伴随于人生、渗透于生活、满足精神需求的一种生活化阅读现象,其目的不是克难攻坚、求深求精,而是怡情养性、求博求宽。尽管在不同阅读主体看来,阅读的视域、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深度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通常仅需了解文章或著作所叙述的主要人物、主要经历、主要事件、主要观点等,有的甚至仅需了解某些重要信息即可。因此,略读不必字斟句酌,不必穷根究底,只需走马观花快速浏览,或寻章摘句跳跃抓读。略读在学生看来称为泛读更为确切,即广泛阅读,博览群书。
  略读的指导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①培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略读指导也应从培养读书兴趣人手,使学生爱上读书,将读书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变为校园学习生涯中的一种内在需求。激趣方法不一而足,而笔者以为以书引趣最为重要,即有意识地提供学生喜爱的趣文美文片段、童话故事情节或名家名作提要等,激起其强烈的阅读欲望,经常如此,让学生久读成习,欲罢不能。②建构序列——学生之略读与成人有着明显区别,他们相当程度上不是直接为休闲,或纯粹为消遣,而是延伸课内阅读,印证课内阅读,应用阅读方法,拓展阅读视野,借以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提升人文品质,因而不能完全任性而为,率性而读。故须遵循心理特点,联系课内精读,从中外语言宝库中撷取内容健康、形式鲜活、类型多样、孩子喜闻乐见的言语精品,按年段、有计划、分批次推介给学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触经典,汲取营养。③丰富活动——读书,是个人行为;活动,是集体行为;策划和组织以读书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可使个人读书有表现的机会、交流的渠道、互动的平台,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视界的融合、思想的共享。可以策划和组织的读书活动很多,以营造读书环境为取向的,有家庭小书柜评比、班级图书角评比等;以展示读书成效为取向的,有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会、古诗美文朗诵会、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小报展览会等;以激励读书典型为取向的,有“小博士”评选、“故事大王”评选、“读书之星”评选、“最佳读书伙伴”评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浓烈的读书氛围,产生互感效应。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兴趣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这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殊不知,学习的主体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只有把学生的问题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要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很大程度上就要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学生喜欢上课,在课堂上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到课堂的意境中,还何愁效率不高。  学生最头疼的作文课是否也能让他们产生兴趣,并由此唤起他们写作
期刊
古人刘开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今人陶行知也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是的,问题是打开思路的最佳方式。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更是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对于一堂课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美国教育家卡尔汉是这样说的:“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期刊
建国后几十年来,教育界对古诗文教学的必要性和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的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上的古诗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继续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更要求高中古诗文教学要“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但从古诗文教学实施现状来看,高耗低效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的,但其中十分重要的
期刊
叶圣陶言:“语文课,即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本里的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特级教师高林生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建构与发展,这是语言教学的需要,也是思维发展的需要。”教师普。遍重视言语实践,但忽视观察其内在规律,并遵循规律,找到适合儿童言语生长的最佳途径,对于学生言语生成内在规律的关注、观察、研究,是言语教学中的盲区。尽管言语生长过程仍然是神秘的,借一朵“言语之花”作为言语
期刊
审读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170套,古诗词鉴赏题就达近百首。细细品读这些诗词,内容含蓄,意境幽远,手法灵活,语言凝练,让人感动,给人启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鉴赏重点考查学生的感悟体会、审美分析、体验表达等综合性能力。选材上,课内外兼备,名篇居多;命题内容上稳中有变,角度灵活;考查方式上综合
期刊
2011年11月有幸聆听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一课,两个完整的课时诠释了王老师所践行的“诗意语文”的教学思想,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王崧舟老师在《望月》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月景的写作顺序,再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最后落实到写上,学生的写水到渠成,写的训练扎实有效。王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精妙的课堂掌控力、精彩的语言让与会老师折服。仔细品味这节课,它带来的不单是享受,更多的是思考
期刊
习作过程是一趟心的旅程,是教学者欣赏习作者心灵放飞的过程。如何将教师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变为动力传输到学生的心田,让习作者从倾听者处获得力量、汲取营养,使习作更加精彩呢?通过对一节习作课的思考让我有所收获。  苏教版第11册习作2中,要求学生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跑到爸爸(或妈妈)面前,看着他(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我爱你!”或者写在纸上给他们看。爸爸妈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将整个过程记
期刊
“上课要简约清晰一点。”这是三十年前一位特级教师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时讲的话。我感到这句话虽朴素,细细品味却很有道理。几十年来,虽然教学改革波澜起伏,被认为好的课,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或是教学重点的突破,或是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总离不开思路清晰、简约有效。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努力追求着简约清晰的价值取向。  一、课前准备,精于文本解读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演奏一首优美的
期刊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变化多端,许多现象难以捉摸。可是在地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有一种现象却年年如是,终而复始。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季轮回,季节更替。  文学史也有许多以四季为写作对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组颇具特色,它们是《春》《海滨仲夏夜》《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赏析的价值。  任何作品都有基调,即文章的主要精神。这几篇文章的基调各不相同。朱自清满怀喜爱讴歌、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维纳斯正因为断臂,才更具艺术魅力,教学正因为遗憾才让我们不断进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遭遇着“遗憾”,感受着“遗憾”,但我发现,当“遗憾”被成功利用后,“遗憾”便再也不是“遗憾”,俨然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另一种资源。  “学”的遗憾。我班的小豪成绩非常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做或少做,但他的课堂积极性却出奇的高。起初,我怯于让他起来读书或回答问题,因为他的回答经常是词不达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