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走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进行課改以后,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呢?
  一、披文入情,感悟体验,在揣摩和解读中走进文本
  走进文本,即通过阅读教学,实现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特别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中,笔者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些语文課越教越大、越教越空,远离了文本,也远离了最有活力的语言文字。一种刻意的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正在侵蚀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新課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
  1.教师潜心解读文本
  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能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和学生轻松地交流。因而,我们教师应该对課本有独特的感悟和对教参的思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
  2.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本体观要求我们的语文課应引导学生到課文中走一个来回,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要抠词抠句。
  (1)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地与文本进行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对话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在琅琅书声中,在静思默想中,切己体察,悉心涵泳,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深入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为有效对话作好必要的铺垫。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才能充分地阅读,静思默想,潜心品析,圈画批注,多维而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从而提高課堂教学效率。
  (2)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语文就像一杯酒,越品越有滋味儿。通过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主旨的整体感知,学生能够深入感悟文本的人文精神。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初读感知大意、了解语言表层意思后,我们就要让学生披文入情,学习语言,揣摩与品味语言,强化语感训练,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心田,从而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爱,又学习到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如教学《荷花》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教师让学生品一品“冒”字,学生品出的不再是静止不动的荷花,而是富有勃勃生机的、带着洋洋喜气的荷花。
  学生走进文本,离不开教师的恰当引导。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是要坚持由扶到放,在扶的过程中,时时不要忘记放手;二是要坚持举一反三,要重在引导学生反“三”。只有做到这两点,教师才算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训练也才能真正奏效,才能使学生所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二、美读成诵,内化运用,在积累和借鉴中走出文本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还得再走出来,即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言语图式、言语规律及积累的文体言语,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言语的规律。
  1.内化运用,超越文本
  学生学习语言,从理解到运用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必须花大力气才能实现。从“能理解”的消极语言外化为“会运用”的积极语言,这种活用语言的实践,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文中的语言,并逐步把这些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在美读成诵、内化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走出了文本,走向了大语文,走向了社会,真正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2.美读成诵,走出文本
  叶老曾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产生心灵相通。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美、创造美。
  (1)给学生美读的时间和空间。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課文,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2)给学生比较揣摩的时间和空间。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对那些语感因素很强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进行比较揣摩,通过加一加、减一减、连一连、换一换、改一改等方式反复推敲,领略言语所蕴蓄的意义、情味和旨趣,领略言语运用的妙处和规律,又要把这种选择语感因素点的权力还给学生。
  (3)给学生触发贯通的时间和空间。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些语感点有所触发、有所贯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由语感点触发的联想和想象,教师不必框定条件、限定范围、指定途径,只要是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动、有悟而得,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4)给学生欣赏评价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喜欢哪些言语材料,就应让他们反复品味这些言语材料;学生觉得哪些言语材料精美,就应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这些言语材料。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带领学生披文入情,感悟体验,在揣摩和解读中走进文本,又要让学生美读成诵,内化运用,在积累和借鉴中走出文本。这样走进走出,让语文阅读教学尽显风采!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中的“之间”是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词。“之间”表明学生、教师、编者、文本四者是有“关系”的。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比较“复杂”。复杂在哪里?复杂在对话的立体性上。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编对话和生编对话的“六维”关系。从教学的和谐性、平
当前很多公开课,总是那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们思绪飞扬、对答如流,总给人以喜悦、惊讶、赞叹;而教师也是意气风发、胸有成竹,与学生顺利交流……在这些热闹之余,笔者不禁深思起来:语文课总需要那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吗?难道沉默就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吗?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鉴一下名师课堂中的沉默吧!  一、沉默——让学生思绪飞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语文教学是一个激发情感、启迪智慧的过程。
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  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
【摘要】目前,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由于教师错误地理解“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这一要求,误将“自主”学习当成“自由”学习,“教学去教师化”,学生为了活动而活动,学习效益低下。基于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明确单元核心任务;要适时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要适当提供与学习任务群高度关联的学习资源,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要有效开展学习评价,带动学生深度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一堂好课往往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当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矫枉过正,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牢牢把握“问”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与其紧握话语权,倒不如及时更新观念,勇敢探索实践,转换教学形式,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可以充分保护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  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  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直观和形象认知为主,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那么,情境教学具体价值在哪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而学生的参与度又以兴趣为基础。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用故事、录像、游戏、
听了这星期的教研活动,感触很多。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准?  生:他的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个男同学听得真仔细。(板书:后园)  师:同学们,这个字很容易搞错的,应该读什么呢?  生(齐):后园。(板书:院)  师: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们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没有反应)  师:这
写话是作文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的写作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迈向写作之门的脚步刚刚抬起,打开他们的写话思路至关重要。教材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搭建学习写话的梯子,降低写话的难度。  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尝试,我发现,若能及时捕捉文本的关键点、信息点,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借读促写,以写助读,激发他们的写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确实,语文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外,作为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找准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悟美呢?  一、挖掘美的教学内容  (一)欣赏景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