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上的笑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NI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了这星期的教研活动,感触很多。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有一个字音好像读得不准?
  生:他的后园的“园”读成了“院”。
  师:这个男同学听得真仔细。(板书:后园)
  师:同学们,这个字很容易搞错的,应该读什么呢?
  生(齐):后园。(板书:院)
  师: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后院。
  师:你们知道后园和后院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没有反应)
  师:这个“园”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1:可以组成“花园”,也可以组成“公园”。
  生2:可以组成“游园”。
  师:可以组成“菜园”,是不是?种菜的园子叫“菜园”。那么这个“院”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1:可以组成“庭院”。
  生2:也可以组成“医院”。
  师:还可以组成大学的,高校的叫什么?
  生(齐):学院。
  师:同学们可能很纳闷,平时我们都说后院,为什么这里说成后园呢?
  生3:也许是后园的花草很多。
  师:你真会想。
  生4:刚才听同学组词“公园”,我想后园可能是比较大的。
  师:你看书上写大到什么程度?
  生(齐):半亩空地。
  师:是个很大的地方。平时我们说的我家的后院是比较小的,那么园子里可以种什么?
  生(齐):种花生。
  师:可以种花生,像一个菜园子,是不是?
  生(齐):是的。
  孙双金老师认为,情智的课堂在学生身上有如下表现。
  1.“小脸通红”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才会“小脸通红”,否则只会“小脸无神,小脸发白”。
  2.“小眼发光”指向学生的智力领域。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的时候,只有当学生的情感闸门不断开启的时候,才会“小眼发光”,否则只会“小眼发直,小眼发呆”。
  3.“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指向学生的参与领域。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而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所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孙老师的观点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段教学看似简单,其实仔细琢磨,处处彰显着一位特级教师高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技能。既纠正了字音,又让学生养成了读书斟字酌句的良好习惯。读书时,孙老师发现学生字音有错误,给予及时纠正,并对易错的二字进行深入教学;在区分“后园”与“后院”时,孙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二者的不同,而是慢慢让学生给“园”与“院”组词,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二词的不同。这样的词语教学,学生和老师一起进入词语的情境中,学生是好奇的、愉悦的。孙老师完全让学生自己思考,甚至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已使问题充分解决。这样,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由、自主权力,学生任思绪自由飞翔与冲撞,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默默的关注者。
  我校也经常举行公开课,记得一次二年级语文公开课,在教学给生字组词时,一个小学生被直接提问用“光明”造句,这个学生站起来想了一会,说:“小光明天去公园玩”。听课的几位老师哈哈大笑起来,而我却心里酸酸的。首先这个孩子不理解“光明”一词是何义,但是他还得竭尽全力来凑个句子,把挨着的两个字硬组成一个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孩子在被动地、被逼迫地学习,做着自己不情愿去做,也不会做的事情。
  “应付生活论”一直被语文教师挂在嘴边,整天说学生没有生活,于是就满世界找生活。有了生活,学生就造出这样的句子吗?老师真正找到生活了吗?是否应付了生活,忘记了人呢?要知道人才生活的主人。
  类似这样的事情,如逼孩子学习各种辅导班,再如学校拿成绩考查教师,学校逼老师,老师逼学生,一切为了追求高分。老师让学生多写作业,机械重复,这样教育出学生的只能沦为机器,不是健康的人。虽然有的教师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大势如此,为了追求高分只有牺牲了学生。但是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我们不就是要培养能驾驭自己和社会的健康的人吗?为了教育学生却牺牲了学生,这真是自相矛盾呀!那该做哪些方面的改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思考。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语文思维的提升,要么侃侃而谈,断然占用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么“抢注”思维,让优等生直接替代,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附于教师的结论,肤浅地感悟和体会,使课堂难有真正的语文思考,更无法触动学生的语文情感之弦。这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流于肤浅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激活语文思维,彰显思维的厚度。那么,该如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能呢?我为
在当前课堂阅读教学中,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热闹异常,看起来一派繁荣的自主探究之象。由此,默读成了被打入冷宫的妃子,遭遇了冰冷的舍弃。其实,默读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形式,对文本的理解和梳理,解读文本内涵,具有同朗读一样的功效,也是不可或缺的。默读引导在课堂中大有用武之地。那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默读引导呢?  一、动与静转换,加强感知性默读  感知性默读是指阅读者通过感观系统接触语言文字,了解阅读材料字
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情趣的课文,如《放小鸟》《乌鸦喝水》《小松鼠找花生果》《小动物过冬》《小鹰学飞》《变色龙》《金蝉脱壳》《人类的“老师”》等。其实谈到生命情趣,课本中还有很多。在这里,笔者以动物为例,谈一谈生命情趣的教育。  一、以心观心,体验生命的意义  以心观心,可以在静观默察中,在对动物的观察中,体验生命的意义。这样,孩子们在内心捕获了快乐与理趣。这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呵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中的“之间”是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词。“之间”表明学生、教师、编者、文本四者是有“关系”的。不但有关系,而且关系还比较“复杂”。复杂在哪里?复杂在对话的立体性上。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对话,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编对话和生编对话的“六维”关系。从教学的和谐性、平
当前很多公开课,总是那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们思绪飞扬、对答如流,总给人以喜悦、惊讶、赞叹;而教师也是意气风发、胸有成竹,与学生顺利交流……在这些热闹之余,笔者不禁深思起来:语文课总需要那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吗?难道沉默就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吗?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鉴一下名师课堂中的沉默吧!  一、沉默——让学生思绪飞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语文教学是一个激发情感、启迪智慧的过程。
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  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
【摘要】目前,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由于教师错误地理解“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这一要求,误将“自主”学习当成“自由”学习,“教学去教师化”,学生为了活动而活动,学习效益低下。基于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明确单元核心任务;要适时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要适当提供与学习任务群高度关联的学习资源,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要有效开展学习评价,带动学生深度参与整个学习活动。 
学起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关键。一堂好课往往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当前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矫枉过正,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牢牢把握“问”的话语权。笔者认为,教师与其紧握话语权,倒不如及时更新观念,勇敢探索实践,转换教学形式,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既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又可以充分保护
《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  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  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直观和形象认知为主,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不错的选择。那么,情境教学具体价值在哪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主体参与的过程,要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而学生的参与度又以兴趣为基础。换言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用故事、录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