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初探

来源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af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自主设计富有特色的“图说历史”作业,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相较于文字作业,更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不仅是学习的工具,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制素质培养,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思维导图是目前一种较为先进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梳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法进行探究分析。
任何学科的教育目标最终都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生物学科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奥秘来关注人的成长。正确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提升自信,有利于帮助他们弄明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如此一来便可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成为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新课标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正在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够重视,课程意义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给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造成极大的阻碍。所以,教师应该把握住相关的话题结合教学内容展开有效的德育教育。本文探究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同以往《思想品德》教科书相比,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修改,每一框都以“运用你的经验”为道德学习的起点,以“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设计,推动学生对关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最后以“拓展空间”结束。从教材每个栏目的设计意图来看,新教材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教”的有效性,又强调“学”的有效性,任何学习发展如果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和认同,就有可能失败或达不到目的。可见,学生主体的参与对课堂的有效性
虽然我国当前的教学环境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被运用在初中生思想政治教学当中,但新的教学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教师务必充分认识教学过程中现存的问题,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教学问题。
后进生是中学课堂中存在的特殊群体。作为一个群体,它具有学习态度差、成绩低等共同属性。相较城区中学,农村后进生明显有着自身的原因与特点。本文旨在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个性教育、学习投入等方面着手,探讨班主任如何帮助农村后进生走出困境、开启学生生涯的新历程。
初中阶段学生学业压力快速提升,容易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本文聚焦初中生学业压力与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探究如何缓解初中生的学业压力,提升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和主观幸福感,结论显示:(1)初中生学业压力影响主观幸福感;(2)初中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关系;(3)注重自我价值感的提升是缓解学业压力与增加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措施。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因此老师的个人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人,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人,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人,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人,以优秀的成果去鼓励人,以完美的人格去塑造人,争做“四有”好教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我相信,只要拥有敬业之心、爱人之心、拼搏之心和进取之心,一定会成为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新时代好老师!
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疑问,才会进一步探究数学知识,有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问题导学法能够让学生不断对数学知识产生研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其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学生展开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有关内容,就如何应用问题导学法来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进行如下研究。
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难免会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刘默耕老师曾提出过“全息性”和“模糊性”两个概念,笔者受其启发,认为实验教学应尽量贴近小学生特有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不能以过于严苛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该讲究“全息性”的地方就牢牢把关,该讲究“模糊性”的地方就放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