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下,高效课堂时不时地冲击着人们的耳膜。追求高效的课堂,首先要追求有效的备课,而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所教学科的脉搏,熟悉其律动规律,做新课程改革中的弄潮儿。不过谈到备课,林林总总的原因说明,教师备课时总是静不下来,再加上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造成了备课时“思得少、谋得缺、入得浅”这样备课质量不高的局面。下面笔者就自己所教的信息技术课,简单地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钻一遍
小学里的信息技术教材至今也没什么大的改动,学习内容也不是过难过杂,不过里面的有些内容却是没有跟上相关知识的更新脚步。如果我们还抱着认认真真备一次,舒舒服服用N次的想法,那可能笑话会在不远处候着你了。比如,教材中学生必登录且须熟知的中国少年雏鹰网,书中展示的一些网页页面就与现有的页面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我们除了要钻课本,还要钻一钻网络,比较下有无异同,当然还要确定教学目标,这般那般谋定全局而后动,避免无语的尴尬。
二、当一遍
我们都知道要想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就必须学会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想一矢中的,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就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本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不是每个孩子家都配备有电脑,所以学生的差异性就凸显无疑了。就此,我们可以当一遍学生,换位地去想哪些问题能够解决,哪些难点可以与他人合作突破弄懂。教学《复制与粘贴》,要求学生绘制奥运五环,其中制作一个环,需要一大一小两个标准圆,再进行拖动组合,这样算是完成了。但是我却认为,用目测是画不出同心圆的,所以就把这个定成了一个难点,要求学生看看这个环的环宽是否真的一样,从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就引申出了辅助线,使用辅助线来制作等环宽的环。
有时我们在定难点或者预设问题时,往往会因为教辅材料或是网络资源的左右而直接忽视掉学生发现问题的兴奋点。总站在教的位置上是要慎之又慎的。
三、做一遍
信息技术课,顾名思义,课上是要讲究技术的,那学生的操作技术能力就是三维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了,这也是课堂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技术含量的提高取决于教者对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否巧妙而具实效,如果巧妙且让学生操作起来感觉有很大难度,学生只会觉得高不可攀;如果实效但学生操作之后却不能灵活运用,只是简单而机械地重复了老师的演示,那自然也是无效果的。此时,我们尽可以把多种设计先行演练一遍,做的过程中,必然有所发现,有所改进。
当然,如果教者事先做一遍,还可以控制好学生每次的练习时间,防止因估计不足而导致教学内容没能完成或是练习效果尚未明显。
四、写一遍
说实在的,备信息技术课比起其他学科来,因为其知识点不多,学生练习讨论在一堂课内所占时间是相当多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花点时间把教案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写一遍。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提倡写,还真不是只为了强化记忆,其目的还是再一次斟酌教案的设计是否还需加工。若是为了记住打印好的教案,直接熟读几遍
即可,但缺少了执行前的思考。始终带着一些新的问题去上课,想必课后定能有得说道说道了。
五、省一遍
一日三省,必须的;一课一省,必然的。然而课毕反省却不仅仅局限在一门学科中。对于教者而言,每教完一课,紧接下来的不是即刻投入到浩瀚无边的作业中,而是趁热打铁,把刚执教完的那堂课,复个盘,找找亮点或是败笔,也可问问学生都有些什么收获和困惑,以此来重新审视预设的重点难点。
说开来,“省课”,其实是一剂预防针。及时省课,及时补救,学生的作业情况也就会好很多了。
六、再一遍
为了反思而反思不是王道,省课反思应落在实处。教学固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然而备课是教学的前提,再次备课是最能撞击心灵,体味乐趣的事儿了。有时,我们在网络上能看到大师、大家的课堂实录、教案设计,想踩着大师、大家的脚印秀一下,但是却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别人的就是别人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怎么拿捏,只有大师晓得。显而易见,再次备课和更新完善教案是多多益善了。
有效的备课是形成高效课堂的前提,以学生为本,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学生都能懂,都会做,都有悟。我们断不可求一时的便利快捷而忽视这一环节——备课要有效,应享受科技,运用网络。
一、钻一遍
小学里的信息技术教材至今也没什么大的改动,学习内容也不是过难过杂,不过里面的有些内容却是没有跟上相关知识的更新脚步。如果我们还抱着认认真真备一次,舒舒服服用N次的想法,那可能笑话会在不远处候着你了。比如,教材中学生必登录且须熟知的中国少年雏鹰网,书中展示的一些网页页面就与现有的页面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我们除了要钻课本,还要钻一钻网络,比较下有无异同,当然还要确定教学目标,这般那般谋定全局而后动,避免无语的尴尬。
二、当一遍
我们都知道要想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就必须学会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想一矢中的,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就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本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不是每个孩子家都配备有电脑,所以学生的差异性就凸显无疑了。就此,我们可以当一遍学生,换位地去想哪些问题能够解决,哪些难点可以与他人合作突破弄懂。教学《复制与粘贴》,要求学生绘制奥运五环,其中制作一个环,需要一大一小两个标准圆,再进行拖动组合,这样算是完成了。但是我却认为,用目测是画不出同心圆的,所以就把这个定成了一个难点,要求学生看看这个环的环宽是否真的一样,从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就引申出了辅助线,使用辅助线来制作等环宽的环。
有时我们在定难点或者预设问题时,往往会因为教辅材料或是网络资源的左右而直接忽视掉学生发现问题的兴奋点。总站在教的位置上是要慎之又慎的。
三、做一遍
信息技术课,顾名思义,课上是要讲究技术的,那学生的操作技术能力就是三维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了,这也是课堂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技术含量的提高取决于教者对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否巧妙而具实效,如果巧妙且让学生操作起来感觉有很大难度,学生只会觉得高不可攀;如果实效但学生操作之后却不能灵活运用,只是简单而机械地重复了老师的演示,那自然也是无效果的。此时,我们尽可以把多种设计先行演练一遍,做的过程中,必然有所发现,有所改进。
当然,如果教者事先做一遍,还可以控制好学生每次的练习时间,防止因估计不足而导致教学内容没能完成或是练习效果尚未明显。
四、写一遍
说实在的,备信息技术课比起其他学科来,因为其知识点不多,学生练习讨论在一堂课内所占时间是相当多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花点时间把教案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写一遍。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提倡写,还真不是只为了强化记忆,其目的还是再一次斟酌教案的设计是否还需加工。若是为了记住打印好的教案,直接熟读几遍
即可,但缺少了执行前的思考。始终带着一些新的问题去上课,想必课后定能有得说道说道了。
五、省一遍
一日三省,必须的;一课一省,必然的。然而课毕反省却不仅仅局限在一门学科中。对于教者而言,每教完一课,紧接下来的不是即刻投入到浩瀚无边的作业中,而是趁热打铁,把刚执教完的那堂课,复个盘,找找亮点或是败笔,也可问问学生都有些什么收获和困惑,以此来重新审视预设的重点难点。
说开来,“省课”,其实是一剂预防针。及时省课,及时补救,学生的作业情况也就会好很多了。
六、再一遍
为了反思而反思不是王道,省课反思应落在实处。教学固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然而备课是教学的前提,再次备课是最能撞击心灵,体味乐趣的事儿了。有时,我们在网络上能看到大师、大家的课堂实录、教案设计,想踩着大师、大家的脚印秀一下,但是却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别人的就是别人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怎么拿捏,只有大师晓得。显而易见,再次备课和更新完善教案是多多益善了。
有效的备课是形成高效课堂的前提,以学生为本,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学生都能懂,都会做,都有悟。我们断不可求一时的便利快捷而忽视这一环节——备课要有效,应享受科技,运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