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一道文化大餐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cha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酷热,依然难消读者对图书的追捧。作为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书展,香港书展走到了第二十三个年头。秉承着对文化的执着和坚持,一年一届的书展让香港这座世界金融中心多了一丝文化气息,添了一点文化情怀。七天书展,涌入会展的90余万人次,与香港700万的总人口相比,香港书展无疑是世界上读者人气最旺的书展,一扫香港“文化沙漠”的恶名。
  同时,大陆地区的图书市场也继续维持着暑期黄金期的热潮,7月的开卷综合指数为399.44,比上月大增了126.87,虽同比下降3.40%,但环比增长高达46.54%。而在全国九个主要细分市场(文学、经管、教辅、少儿、法律、英语、医学、生活、计算机)中,暑期的“常青树”——教辅类和少儿类图书继续表现抢眼,实现同比与环比双增长,大幅领先其他类别的图书。
  返榜季的“旧貌旧颜”
  暑期黄金销售期作为一年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长的图书销售档期,从6月初一直到9月初,持续三个月之久,而7月作为中间月份,也是整个档期的最高潮,除了图书零售数据不断攀升外,以往的暑期特色也表现得更加明显——新书争先涌入,旧书不甘落后。
  虚构榜上,共有10本新入榜图书(新书5本,返榜书5本),其中各类经典文学名著受到读者的普遍推崇,占据了较多席位。《百年孤独》自去年5月上市以来,作品本身的经典性和唯一正版授权的话题效应,让该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销售势头,上月位居第二名,本月更进一步,重回冠军之位。而以其为代表,多本中外文学名著得以返榜。其中最大的赢家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共有两个版本在榜,南海版的《老舍集:骆驼祥子》更是高居亚军,另一本北京燕山版的《世界文学文库-骆驼祥子(插图本)》也排名第17位。其他返榜的名著有岳麓版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三国演义(精)》、作家版的《活着》、译林版的《经典译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作品涵盖了古今中外,也是各位作家的代表作。时值暑期,它们往往是各类阅读推荐榜单的常客,故而特别受到学生族群的欢迎。一些原已在榜的经典文学也受到暑期热潮的带动,名次得以大幅提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为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一直是畅销榜的常青树,迄今已累计上榜105次,本月名次也由上月的第14位跃至第7位,较往常有不小的增幅。而本月位居第三名的《狼图腾》虽然问世仅8年(2004年4月上市),却已经连续100次登上了月度虚构畅销榜,成为了该榜单迄今为止连续在榜时间最长的单本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经过了长期沉淀和市场考验,表明其适合反复回味和再阅读,故而有更多机会和实力成为返榜图书的主力军,也算是“陈酒弥香”吧。面对经典文学的大量回潮,近几年崛起的青春文学依旧表现抢眼,本月入榜的新书中就有两本来自此类,分别是排名第14位的《又冷又明亮》和第24位的《听说我们不曾落泪》,它们均是6月才上市的新书。前者是郭敬明最小说团队的主力作者王小立的新作,她早在2009年就凭借《任凭这空虚沸腾》而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在这部新作中,她保持了最小说系列的“都市+青春+爱情”的风格,描写了“理想女”余裴裴和“物质女”林艳两种不同的生活路线。另一本《听说我们不曾落泪》同样讲述了一名90后女生的成长故事,作者7号同学是青春期刊《紫色年华》的签约作者。目前国内青春文学大多采取“杂志孵化、单本随后”的发展路线,先通过期刊杂志聚集人气,吸引读者,推出新作者,提高知名度,之后出版发行单行本,这也是近些年期刊与图书互动合作的常见模式。《浮沉》与《浮沉2》的入榜,得益于同名影视剧《浮沉》在全国各大卫视的热映。在图书品种暴增的年代,知名度往往决定销量,有电视媒体的强力推动,像《浮沉》这样沉寂数年的旧作亦可成功翻身,进入畅销书行列。
  非虚构榜上,共有5本新入榜图书(新书4本,返榜书1本),虽然入榜新书品种不算很多,不过新书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其中文化类图书较为突出。芮成钢的《虚实之间》自4月上市后,销量一路走高,在畅销榜上一直于一二名之间摇摆,本月再接再厉,终于重返榜首。前三名中的另两位都是与文化相关的图书,《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是于丹最新的作品,延续了其大众国学的亲民风格,本月退居第三位。而位居次席的《舌尖上的中国》则是本月榜单上最为闪耀的新书,作为一本饮食文化题材的图书,它的成功也自然要归功它的本尊——同名纪录片的热播。本月新入榜的图书大多来自成名已久的老牌作家。作为本月唯一一本返榜书,《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由散文大家余秋雨带来,位列第13位。在这部作品中,余秋雨收集整理了其在北京大学与台湾大学的47堂文化史课程或讲座的主要内容,更收录了其与两地精英学子的精彩对话,展现了新老一代的文化碰撞。值得一提的是,那部让大家熟悉他的成名作《文化苦旅》作为长销书,本月也依旧在榜,位次更是由上月的第20位跃至第6位。王蒙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近几年的作品以散文小品为主,先后有《老子十八讲》、《庄子的享受》、“老王系列”等。在新作《中国天机:我要跟你讲政治》中,王蒙跨界写作,以文化人的身份,回顾了共和国成立六十余年的大事件,对不少敏感话题亦不回避,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生态的演变。近几年,一些老牌作家纷纷转变创作方向,跨界写作,如作家梁晓声就有《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问世。知识分子走出书斋,以文化人的身份关注社会、回顾历史,相信在这股潮流中会有更多新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阎崇年的《大故宫2》延续了上一部的热销,本月成功登榜。同样从百家讲坛走出的袁腾飞,借“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走红市场,实现了从一个普通高中历史教师到畅销书作者的华丽转身,在与原出版公司的版税纠纷后,沉寂了数年,终于又推出了新系列“这个历史挺靠谱”,作为对“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的升级修订,也延续了上一系列的热销潮,本月系列第一部入榜,并位居第20名。
  舌尖上的文化饕宴
  作为本月畅销榜上最为亮丽的新星,《舌尖上的中国》与大多数畅销书一样,拥有一个强势的“背景”(作者名气、热播影视剧等),它的横空出世也有一个完美的铺垫。《舌尖上的中国》源自一部美食类纪录片,通过走访华夏九州,寻觅民间美食,展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作为“衣食住行”的“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这部纪录片利用影像的独特视角,细腻全面地表现了中华美食的特有气质。   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民众对“饮食”的认识也发生着巨大转变,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明白”,在这个过程中,“饮食”也渐渐由生活基本需求演变成文化精神需求,读者开始渴望了解饮食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来的恰是时候,同名纪录片自从今年5月14日开始在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开播以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到观众和媒体的热烈回应。同名图书的出版也经历了多家争抢的激烈场面,出版后一直受到读者的积极追捧,本月新书入榜,高居亚军也是水到渠成之事。而《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版方利用该作品的品牌效应,紧跟着开发了“舌尖系列”——《舌尖上的中国:传世美味炮制完全攻略》、《舌尖上的世界》等作品,其他出版单位也不乏相关的跟风之作。从以余秋雨、阎崇年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到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深层次的文化题材图书在这个夏天给读者带来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成为今夏图书市场的阅读潮流。
  绽放的童书季
  作为暑期图书市场的消费主力军,学生在摆脱了教科书后,有了更多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的图书,童书市场也迎来最灿烂的季节。与上个月沉寂的表现相比,本月童书榜实现了集体爆发,在前三十名中,共有23本新入榜图书,其中新书多达15种,占了半壁江山,返榜图书亦有8种,且仅有7种图书得以连续在榜,其中“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系列在今年上半年一直表现抢眼,高峰时全系列悉数在榜,本月虽然有第二部高居次席,但仅有这一本在榜,其余均被挤出前三十名,显示出暑期童书市场的激烈竞争状况。
  杨红樱的《永远的西瓜小丑》作为其畅销系列“笑猫日记”的最新作品,上月仅上市一周就进入畅销榜,经过市场销售的累积,本月终于成功登上榜首,保持了该系列新书均曾登顶的傲人纪录,也捍卫了杨红樱作为中国童书第一作者的地位。系列新书中,“墨多多谜境冒险系列”继续了今年以来的强势表现,出版方为了追赶暑期档,一口气推出该系列的四本新书,并都成功入榜,这也是本月入榜新书最多的系列。作为一套长达20册的系列作品,该系列凭借着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巧妙的推理设置,会持续吸引小朋友继续阅读下去。
  其他新书方面,本土的老牌知名童书作家均有新书登榜或旧作返榜。辫子姐姐郁雨君的“心灵花园”系列新作《我不想不想长大》是本月入榜新书中位次最高的,排名第四位。阳光姐姐伍美珍的“小书房”系列中,新作《猪仔头温暖之旅》与旧作《我的同桌是班长》、《穿越天空的心灵》均入榜。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中也有《草房子》与《青铜葵花》两部作品返榜。在炎炎夏日中,各位童书作家都希望用优秀的作品给小朋友带去阅读的快乐。
其他文献
19只狗与猫、3只鹅、7只鸡……且慢,这可不是外国电影《我们买了动物园》(We Bought a Zoo)的场景,而是作家朱天衣和动物们的和乐家园。她是享誉文坛、知名作家朱西甯的小女儿,也是朱天文和朱天心的宝贝妹妹;出身文学世家的朱天衣,自幼耳濡目染之下,除了跟着一起拿笔写作外,也教授儿童文学、编写作文教材。更重要的是,她也承继了父母、姐姐们爱护动物的性格,“从有记忆开始,我的身边便围绕着许多动物
期刊
少有听闻天祥谈电影而不痴迷者。  现任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执行长的闻天祥,为了选片,每年跑遍各大国际影展,单一年度看片量就高达五百余部,非常人可望其项背。这些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是因为受了他的感召而成为忠实影迷,乃至步入电影圈工作。  早慧的他,自高中时代开始写影评,年纪轻轻,文章即散见各大报章杂志。1993年年初,应《电影欣赏》杂志主编之邀,为文点评1992年台湾电影,自此开启每年对台片进行年度
期刊
忽然之间,整个台湾,不仅仅是文化圈,都知道韩寒了,不是因为他“中国大陆知名作家”、“青年意见领袖”这样的身份,而是藉由一篇刊登在联合报要闻版,占掉几乎二分之一版面的《太平洋的风》。文章原来出现在韩寒部落格(博客),叙述作家秘密参访台湾三天的偶遇与感触,联合报取得同意后全文刊出,“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因为韩寒这段话,两
期刊
所谓纸寿千年,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古籍,由于纸张的变性,早已不堪阅读,而往往只能被束之高阁。庆幸的是,在修复师的细心修复下,这些承载着千百年文化的书本,得以重获新生。但现在存于世上的古籍,除了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之外,也早已超越了书籍的单纯概念,而具有了文物价值,因此弥足珍贵。作为文物,这些古籍是不可再生的;而作为书籍,它们其中所包含的文献价值,则可以继续为人们所利用。让古籍能够再次散发它的活力
期刊
近年来,国内不论公私立大小图书馆藏单位,乃至于民间居家、收藏家及书商等,在面对着这些以植物纤维作基底素材且为数不少的纸质古籍图书,除了纸张内在组织成分的自然老化外,其它古籍载体上复合材料,诸如;书身封面(基底和书面)、装订材料、书背(书脊)内衬及使用之颜料媒材等,大多因为外在维护保存环境条件不良,以致这类纸品载体产生了生物性质劣化、物理性质劣化、化学性质劣化等,而且有与日俱增的严重性。  这一类纸
期刊
古籍常见的损坏形式有几种:断线、破皮、书口开裂、四角磨损、虫蛀鼠啮、火烧水浸、霉蚀等等不同程度的书病。  待修复的古籍  建立修复影像档案,填写档案记录表,根据文献不同的破损情况制定修复方案  将书上的订线小心地剪断、拆除,并除去纸捻  编号  准备稀浆、毛笔、镊子等材料、工具。图中的绿色工具台,实是在修复桌上粘一张绿色的即时贴,起到反差与护眼作用  选配合适的修复纸,作为“补丁”所用。每部书的用
期刊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新兴信息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出版方式,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挑战,古籍出版也不例外。同传统出版一样,古籍的数字化也在探索和推进中。  古籍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与保护,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传播与使用。据了解,台湾地区的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先声夺人,香港地区的古籍数字化工作紧随其后,而相比之下,大陆地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凭借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才优势,
期刊
“只要不和人打交道的事情,我都可以做。”  因为父母在文革中受到冲击,邱晓刚十一岁便跟随母亲到农村生活,直到1977年落实政策,进入南京图书馆工作。成长期遭受家庭环境的变故,使得邱晓刚当时的性格颇为内向,所以进入图书馆工作之时,没有跟从父亲学习图书馆学,而是由南京图书馆的副馆长潘天祯(1919~200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副主编)将他引入“不需与人打交道”的古籍修复工作。  师承“国手”张士达 
期刊
在走进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的时候,我还意识不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普通读者不会涉足的图书馆一角,也还来不及把眼前所见与自己模糊的事前想象作对比,大概以为这只是某个类客厅功能的地方吧,还有什么更心脏的位置在后头。它不像一般办公场所那般间隔分明,因此显得更为开阔;相连的办公桌,其实更像是工作台,给人一种传统手艺工场的错觉——众人各踞一角忙着手上的活,却也能自由、方便地移动到他处,彼此支援。 
期刊
2010年3月,原本从事漫画和幼教杂志的推守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推守文化”),推出了漫画家阮光民的图文书《东华春理发厅》,书尚未出版便已售出电视版权。  也在这个月,媒体出身、接掌推守文化不久的韩嵩龄,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题为《揭建商赚黑心钱 网络热议》的新闻,其中提及一篇广为转发的网络文章。凭着这个微小的线索,韩嵩龄到处写信、打电话,在12个小时后得到了作者Sway的回应,3天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