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预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x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胡同文化》预学案初稿为例谈当前语文课堂教学预学作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人在初次教学《胡同文化》时,设计了如下的预学作业:
  任务一:阅读相关背景知识。
  * 祺人祺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他曾在北京胡同中住了四十多年,对市井生活非常熟悉。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胡同文化》是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
  * 关于“胡同”一词来源。
  一为: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如大家熟知现在我国内蒙古省会名称是“呼和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建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被京城汉人读音做了“胡同”;二为:蒙古语、突厥语、女真语、满语等少数民族“水井”大致是huto这样的音。井泉是居民生命之源,所以胡同的引申意就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后又被引申为街巷;三为: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汉人仍私下叫他们“胡人”,胡同为“胡人大同”之意。
  * 关于“文化”。
  A.“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B.“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辞海》
  C.“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他人的,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文化”就是生活方式。——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任务二:细读全文,思考:文章写出了怎样的胡同和怎样的胡同文化?胡同和胡同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务三: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到底饱含了怎样的感情?面对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作者是什么态度?
  任务四:对于胡同的衰败、没落,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正在消逝的老北京,这种正在消逝的文化,你有什么看法?
  如果你有疑问,请写在下面。
  这样的预学作业设计,内容多而全面。背景知识板块,教师将作者、胡同的来源以及“文化”一词的概念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任务二至任务四的设计,实际就是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做了一次阅读理解,并且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上课的三个环节。在具体的上课操作阶段,课堂正是在这样三个问题的牵引之下,逐步完成。这样的设计,学生在课堂上毫无新鲜感,因为课堂设计的环节已经预知,他们在看似开放的课堂氛围中,被动地回答老师早已预设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那堂课的感觉不甚理想,虽然课堂按照最初的预设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但学生的状态非常疲惫,感觉在不断应付一堆扑面而来的问题。学生一直是在被动地思考,被动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所有预学作业问题的答案都是定向的、唯一的。对于该次预学设计的最后一项,“如果你有疑问,请写在下面。”亦是形同虚设,因为一篇学生没有完整细读的文章,学生何来问题?或者说该问的问题,老师是不是已经都已问了呢?对于这次设计,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在上课之前把课文的相关知识全面掌握,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文本内容的梳理都包罗进去。这样的预学对学生而言,其作用主要是教师在上课前的阅读理解和课堂问题预告,学生兴趣不大,對其学习意义也不大。
  时下,许多教师在设计语文预学作业时往往仅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路径,设置一个定向性的问题。全体学生在这个统一的学习通路中学习,共同回答一个教师提出的具有定向答案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虽然便于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留给课堂生成的空间非常狭小,学习便缺少了许多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二、以《胡同文化》预学案修改稿为例谈语文预学作业设计的作用
  (一)与课堂教学内容建立紧密联系
  预学在认知上是为了与所学的新知识建立一种联系,课文所涉及的知识不仅仅是课文知识本身,它必然与作者创作的主客观因素有密切关系。如《胡同文化》一文,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京人的生活,对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复杂难言的感情。另外,汪曾祺作品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很有特色的,他的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所以,为拉近学生与作家作品的距离,做好阅读准备,在背景知识的设计上,本人对《胡同文化》预学作业的背景知识做了以下修改:
  任务一:阅读相关背景知识。
  * 走进汪曾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师从沈从文。虽是江苏人,但他曾在北京胡同中住了四十多年,对市井生活非常熟悉。他耳濡目染北京文化,对北京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因此有人评说,汪曾祺的文字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每句话看上去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词与词、句與句之间有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故能姿态横生,气韵生动。
  * 关于本文
  这篇文章,是作者给沈继光(摄影家)的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胡同之没》收录了从1984年至今,近30年断断续续拍摄的北京古城约8000幅摄影作品。由于北京古城在建设中的大肆拆毁,照片中的大部分胡同老屋在疾速消逝着,那速度超过了我们记录的速度。也许,《胡同之没》是我们对古城消逝前的最后注目。   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京人的生活,对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复杂难言的感情。
  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是必要的,它会使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学习中建立一种知识上的联系和沟通,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学生如果对汪曾祺对老北京的特殊情感不清楚的话,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潮流中逐渐消逝这一现象没感觉的话,势必会与课文传递的知识产生隔阂,会影响文本教学的效果,那么预学作业的设计就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通过预学让学生对即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文本之间产生一种认知上的联系。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有效的预学设计,可以从情感态度上激发或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成为可能,这样的预学设计也符合新课程教学观。基于这样的设想,在学生阅读了《胡同文化》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本人在预学设计中加入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学们,在你对作家作品有了一定的感知后,现在请你猜想,在以《胡同文化》为题的这篇序文中,作者会写些什么?他会想表达什么?(温馨提示:请暂时不要打开文本阅读。)
  并且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紧接着抛出以下任务:
  任务二:请你带着这样猜想,仔细品读文本,看看你对汪曾祺的所写所感有什么疑惑?
  任务三: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京腔京韵,堪称典型的京韵佳作。文章中随处可见的“小话语”“小叙事”“小文化”,为我们呈现了老北京胡同中的“凡人小事”之美。对于作品中这些无处不在的“小话语”“小叙事”“小文化”,你最不能理解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这样的预学设计,主要是考虑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的情感体验,从学生对序言的猜想、揣摩出发,让他们带着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猜想和预设,去阅读汪曾祺的文本内容,比较自己先前的猜想与作者文本内容之间的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前自己尝试着学会和探究发现,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自行先学,并且给予了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阅读期望的激发是预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学生如果有一种阅读期望,就会主动阅读文本内容,主动提出疑问,主动思考。学生不再是被动完成作业,被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情况下学生在预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并且是有方向、有方法的。
  三、语文预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体现
  (一)学生有效参与
  有效的预学作业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期望,真正把预习与即将要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就需要在预学设计上,结合学生实际,联系文本,精心设计预学题。学生在针对《胡同文化》预学设计修改稿的任务二时(任务二:现在请你带着这样猜想,仔细品读文本,看看你对汪曾祺的所写所感有什么疑惑?)就提出了诸多颇具价值的、与文本重点紧密相关的问题,如:
  文章标题为胡同文化,却更多地在写关于北京人的性格与爱好,为什么?
  北京是民主活动的策源地,但北京人却似乎不会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只是冷眼旁观,为什么?
  为何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却讲究“处街坊”,又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为什么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怎么来的?
  《胡同之没》说明胡同在逝去,在消失,但文章却在写胡同里的人、胡同里的名字,胡同里发生的事。在写胡同的文化中,作者写了很多胡同里人的特点,对于风景却不过多介绍。这是为什么?
  這种预学问题的设计方式,倾向于让学生自由提问,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和学习的路线。这是对师生的共同解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学生的“放手”。但这种“放手”不是“放任”,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地提问,而是在设问时给他们一个范围、一个方向,让他们在文本的重点范围内自由“驰骋”。
  (二)预学的重点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联
  在语文课堂教学预学作业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预学重点。
  以学生在对《胡同文化》预学作业修改稿中提出的问题为例,其实进行归纳整合,不外乎两类大问题:1.关于胡同文化、胡同、北京人三者之间关系的;2.关于作者情感态度的。在课堂环节,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让学生自由发问,或者按照课前学生所提问题进行逐一罗列,挨个解答。所以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把学生提的问题进行有效梳理,归类,整合成一至两个重点大问题,而这两个大问题也正好契合文本教学的重难点。这样的预学设计不但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效顺畅,更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完成了学的转型,能够经历一个相对明确、完整、充分、深度的学习过程,教师亦完成了教的转型,主要起到了一个设计、组织、引领和帮助的作用。
  预学作业的设计编写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预学作业的设计编写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预学作业设计编写应遵循主体性、创新性、指导性、层次性、探究性、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的基本原则,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适应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其设计的终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仅对高中语文有效课堂预学作业的设计编写作以粗浅的探究,由于笔者的才识浅薄、研究能力欠缺,文中肯定会有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参考文献:
  [1]刘世意.“收”与“放”:在导学案中进行问题设计与梳理[J].语文天地.2013(8).
  [2]楊宏.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析——高中节选课文为例[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3(11).
  [3]朱唤民.语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以《江南的冬景》为例[J].语文天地.2010(5).
  [4]高大石.在语文学案设计中预留课堂生成的空间[J].现代教学.2011(10).
  [5]孙凤英.对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学案设计的在思考[J].语文学刊.2010(10).
其他文献
前不久,笔者执教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先生的作品《本命年的回想》一文。学生在阅读中却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超出我的想象,课堂上主动地发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令我惊叹不已。比如:1.是男女分工的不同还是地位的不平等?2.是迷信还是传统的民俗文化?3.年味越来越浓还是越来越淡?感叹的同时也引发我对阅读课堂教学的思考: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那思维的火花是我们期望看到的,那才是语文课堂教
汉语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是第二语言。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除了语言背景和文化认知不能等同于汉族学生外,汉语听、说水平与本地同龄汉族学生差距不大。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汉语写作能力滞后的状况。研究发现,加强汉语经典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汉语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非常注重阅读和写作之间关系,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说:
一、译本选择与学情调查  《爱之后的爱》是德雷克·沃尔科特的作品,被收入王尚文等编选的《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讲》第一章“自爱”。德雷克·沃尔科特是出生于加勒比海地区圣卢西亚岛的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被布罗茨基誉为“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沃尔科特的诗因“具有伟大的光彩,历史的视野,献身多元文化的结果”,获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爱之后的爱》目前流行的有傅浩译本,阿九译本以及张文武译本,比较之后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高中语文任务群之一被明确提出来。至此,整本书阅读不再处于学科的边缘地界,而是像原来的必修教材一样,成为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了。可是当下多数高中生缺乏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没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系,也没得到科学系统的读书指导。面对一本本鸿篇巨制,学生们如同面对一桌大餐,却穷于没有好的餐具,不知如何下口。   学生出现这样
黄玉峰,1946年生于浙江绍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理事,上海语言工作协会理事。出版有专著《说李白》《说杜甫》《说苏东坡》《人是怎么不见的》《黄生养雀记》等。  4月2日,冷风习习,但天空明净。我一早赶到复旦大学门口
小学语文课标要求要注重培育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在语言文字或文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领悟探究与外界的教育刺激所达到的一种综合水平,主要表现在语文知识、人文素养、语言文字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升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本文拟用统计、调查、文献论证等方法,研究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特征及利用现状、对培育语文素养的作用及其教学策略这三个问题。  一、课本插图的统计分析及利用现状  (一)课本插图的
叶开,文学博士,现为《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经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五部,并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涉足语文教育研究,有关语文教材的研究与批判,引发了全国性的影响,出版有《对抗语文》《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语文是什么》等著作。   袁毅(《武汉晚报》记者):叶开好!很高兴你接受我的访谈,先从你编的一套书问起吧。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你出于什么目的和动机,要一个人编写一套自己的教
作文,号称语文半壁江山,高考作文,尤是典型。许多考生谈“文”色变,甚至畏惧。鉴于此,结合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实际,我们提出今后高考作文命题趋向,力图让考生明白:一方面,考生不可忽视作文,因为的确存在难度;另一方面,必须心中有数,做到应对有策。  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以及相关模拟考练,提出作文训练与备考策略如下。
朱光潜先生有一篇《咬文嚼字》,撰写于1943年,后收入1946年出版的《谈文学》论文集。文章对“你这”“你是”“你有”的辨析和对“推敲”的推敲等都有很精妙的新见解,提出“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
朱于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副主任,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少儿国学》杂志副主编,统编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核心编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和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十多套不同类型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工作,并担任盲人学校专用初中语文教科书及新疆专用语文教科书部分品种的分册主编。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