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热闹景象的背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笔者执教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先生的作品《本命年的回想》一文。学生在阅读中却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超出我的想象,课堂上主动地发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令我惊叹不已。比如:1.是男女分工的不同还是地位的不平等?2.是迷信还是传统的民俗文化?3.年味越来越浓还是越来越淡?感叹的同时也引发我对阅读课堂教学的思考: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那思维的火花是我们期望看到的,那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
  一、理解在阅读中深入
  阅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阅读是师、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也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阅读才会有收获,有疑问,会有困惑,这是深入文本的基础。而当今天的课堂中我们不常看不到学生神情专注地阅读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上课一开始就是无休无止问答,还美其名曰“启发式”、“谈话法”,殊不知这无异与教师在牵着学生在跑。
  特级教师严华银老师主张:让语文课堂安静。“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正是在这一神圣的殿堂里,静谧的‘情境’下,语文的营养如随风潜入的春夜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注入,于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芽儿在无声无息中潜滋暗长。这就是每一个人语文学习的真实状态!”
  《本命年的回想》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的阅读时间有十五分钟左右。在安静的阅读时间里,学生能够自己借助字典、注释扫清字词方面的障碍。这是阅读的基础,也为质疑与交流奠定基础。长期注重对学生自主阅读的引导,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热闹的过年氛围,学生却读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应当肯定,学生的这种阅读体验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的。
  二、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体验中深入到文本之中,并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在与大家的分享中感受到阅读的价值之所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学生思维的碰撞,交流分享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体会到生命内在的充盈与丰满。学生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這本身就是阅读感悟的过程,是感于内而发于外的过程。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能够培养起学生倾听的品质,能够勇于接纳别人的正确的观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阅读理解,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而升华。
  阅读课堂教学中话题的设置很重要,要求思维的空间大,有时候一堂课只有两三个话题。学生围绕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因此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被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展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励。”
  三、感悟在品读中深化
  肖川博士在描述理想教育指出:教育教学中应该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现实教学中我们常看到一惯的教育图景:教师用解释或讲课的方式给学生讲课,偶尔问一下有既定答案的问题,而且往往用“是”或者“不是”来问的居多。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任何成就感;学生的一方更是悲哀,一切围绕教师的问题,全然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阅读文本,结合生活的情感体验。特别是阅读能够联系现实的生活,在今昔对比阅读中能表达出自己的阅读理解。正是有学生主动的品读感悟,积极的参与。热闹的过年氛围中,学生却读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这是学生在作品的阅读中已经将文本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阅读体验,从而使阅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我们应尊重这种“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是首先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体验学习中,主动建构、积极内化,通过体验,使被体验物真正成为主体内在的一部分。其次,因为阅读教学从突出语文学习的特点出发,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把阅读体验看作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空间。这种来自学生的品读中感悟理解,也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理想化的阅读课堂教学。
  刘伟,江苏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如接受美学、本体论阐释学、读者反应理论和文本学等将读者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拓了文本解读的新空间,究其本质,主要还是注重将读者的“体验”充分用于文本解读。(诚然,只要解读文本,就会用到阅读者的体验,只不过有时是隐性利用的,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目前,高中生的体验有多源性,日常生活、大众媒体、阅读体验等,但仍然相对有限,因此解读超越其感性生活体验的文本还会碰
王泽龙,1957年生,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中国新诗的艺术选择》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180多篇。  一、回归传统不是语文教
一、引言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它将课程内容呈现出来,供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是學生在学校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还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通常,教师根据教材,拟定教学计划和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
从创新能力培养上看。创新能力是人的行为表现,而创新的动力,则是人的内心觉醒系统。觉醒是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其生长的立足点就是人文精神沃土。因此,讲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离不开人文精神启蒙。实质上,二者相互辅成。   从中学语文教学责任上看。中学阶段教育,说到底就是围绕“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人文基础——而施加全面的奠基与影响。各个学科都有人文启蒙与创新奠基的功能,而语文,尤其是文学,特别是诗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大多以儿童简短质朴的口吻来叙说童年生活,充满了童心童趣,为读者所津津乐道。作者借用这种叙事方式,形成文章独特的审美风格,同时也透过这样的艺术形式,还原出一个生活化、真实化、具有人间情味的鲁迅形象。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儿童视角是探究鲁迅作品的有效抓手,教学者可通过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拉近学生与鲁迅之间的情感距离。  一、在诵读中挖掘感觉世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思接千载,源于生活,本来就很美,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有人把语文称之为“七彩语文”,快乐的课堂是一载体,它带动着学生乐学语文,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高尔基《海燕》就应在“命运交响曲”的动感下才能有所悟,郭沫若把“石榴花和果实”比作金罍、安普剌,就应看看图片才能知其形象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精炼灵活的篇幅、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备受青睐。不同于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和、梁实秋散文的有滋有味、朱自清散文的细腻华美,史铁生的散文略带淡淡的苦涩,像是品一杯无糖咖啡,从舌尖到肠胃直至弥漫全身,愈品愈加香醇,滞于唇齿,耐人寻味。   自台湾学者赵镜中老师提出群文阅读教学理念之后,研究者络绎不绝,理论文章层出不穷。故而,在学习、
关汉卿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界中可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的伟大代表。其作《窦娥冤》被一些业界学者认为是中国唯一的悲剧,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抒写灵魂在極大痛苦中发出的悲鸣,他所抓住的就是“人性”,并将普遍、永恒的“人性”,加以理想化、深刻化、典型化。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同样是作者冷静观照社会,透彻把握人性的思考结晶。在高中语文教学赏析中,对窦娥的形象
文本细读原是新批评理论下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后来借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对作品的语言、细节、结构、背景等进行透彻的解读。“文本细读”首先要“细”,阅读时,应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进行文章探索,从而获得文本体验;其次是“品”,即在体验、感悟之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作品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透过字面去品味字后的“故事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事实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教得累、学得苦、进程慢、收效微。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该如何走出这个“死角”,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守正出新”也许不失为一条出路。所谓“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