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歧义的成因及消晾歧义的方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l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高考考试说明”中语言知识运用的“语言表达简明、连续、得体”的要求,探析词语、短语、句子歧义的诸种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歧义 语法 语境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中对“语言知识的运用”提出如下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简明,实际上就涉及到避免歧义的问题。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关于歧义的各种意思的理解,考查歧义句的辨识,考查消除歧义的方法等,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和复习备考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歧义类型。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要想解决语文歧义的问题,首先要了解造成歧义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十几种:
  
  一、词语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汉语中大多数词是多义的,多数多义词进入句子后,意思很明确。但有的多义词,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便会产生歧义。
  [例1]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1)他在路上行走了一个多钟头了。(2)他离开这儿一个多钟头了。
  [例2]从此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89年高考题)。
  “新的先生”可以理解为“陌生的”或是“焕然一新的”,新的讲义可理解为“新发的”或“最新出的”。
  [例3]开刀的是他父亲(8g年高考题)。
  在该句的前或后添加一句话,使之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原因就是“开刀”既有“给别人做手术”又有“病人需要做手术”两种意思,从而产生了歧义。
  
  二、多义词语产生歧义
  
  (1)从语法角度看,有些短语形式相同,但短语结构类型不止一种,这就成为多义短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多义短语仍可作各种理解,这又产生了歧义。
  [例1]他的小说看不完。
  这个句子可以作这几种理解:(1)他收藏的小说看不完。(2)他写的小说看不完。(3)他看小说看个没完没了。
  [例2]我们要进口彩电。
  “进口彩电”可以按动宾词组来理解,也可以按偏正词组来理解。
  [例3]学生老师都来齐了。
  “学生老师”可以作并列词组理解,也可作偏正词组理解。
  
  三、词性的多元化造成歧义
  
  有的词语词性不止一个,放在句中难以确定词性,从而使语句产生歧义,
  [例1]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两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98年高考题)。
  句中的“和”理解为连词的意思是“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自己去做某事”;理解为介词时,意思是“他”只背着总经理而跟总经理一起做。
  [例2]哥哥和弟弟的朋友。
  句中的“和”理解为连词时,是“哥哥和弟弟”两个人的朋友,若理解为介词时只是弟弟的朋友。
  
  四、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例]对教师的意见。
  可以理解为对教师的,意见或对/教师的意见。
  
  五、动词的施受方向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例]这个学生连校长都不认识。
  可以理解为“这个学生不认识校长”,也可以理解为”校长不认识这个学生“。
  
  六、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例]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既可以理解为“敌人的哨兵被发现了”,也可以理解为“是哨兵发现了敌人”。
  
  七、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在语言表达中,如果前后称代的对象不一致,不明确,或者滥用代词,就会造成歧义。
  [例1]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他对他笑了笑。
  这一句可理解为“他对小钱笑了笑”,也可以理解为“小钱”对他笑了笑。
  [例2]张华一进门就看见爸爸和他的表弟在看电视。
  句中“他的表弟”有歧义,一是张华的表弟,二是张华爸爸的表弟。
  
  八、数量词作定语易产生歧义
  
  数量词,既表数又表量,但量词表意多。可限制此又限制彼,易生歧义。
  [例1]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98年高考题)。
  句中数量词“几个”,既可限制“学校”又可限制“领导”。使之生歧义。
  [例2]一边站着一个同学,守卫着校门。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两位同学分立在校门的两侧”,也可以理解为一位同学站在校门一侧。
  
  九、不加标点或滥用标点产生歧义
  
  标点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显然标点不加、滥用、错位也会造成语意的混乱。
  这种现象在古文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例如:“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日非是也家产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由于没有断句和标点,女婿与这位老翁的后妻,为了家产的继承权问题发生了争执,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女婿据理力争说:这份财产是我的,你看“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产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后妻说:是我的,你看:“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产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十、助词“的”等残缺或位置不当造成歧义
  
  结构助词作用很大,“他不在”和“他不在了”两句意思就大相经廷。
  [例1]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98年高考题)。
  此句的本意应是对“林业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事”感到气愤,由于“揭发”后缺了“的”字。使原应该是偏正结构的短语被当成了动宾结构的短语,易理解成对护林员揭发的事感到气愤。
  [例2]记忆力惊人的马哈戴维能够背出圆周率的前31811位数字。
  本句到是圆周率之前的还是圆周率前的31811位数字,模棱两可,语意不明。
  
  十一、必要的成分残缺造成的歧义
  
  [例1]粮库主任的失职,使4D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80年高考)。
  这句话的后分句承前省略了“上级领导”,意为“上级领导”应赔偿;而从本意上看应该是“粮库主任”赔偿,所以“赔偿”前缺主语“让他”,使得语意不清。
  [例2]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95年高考题)。
  “无法演奏、演唱”是古代的事。还是今天的事,意思不明确。从本意上看应是今天的事,因为句中状语是指过去的时间,而后文没有表现时间的词语造成时间不明确,意义不清晰。只有在“既…也”前加“当今”等才能消除歧义。
  
  十二、省略不当造成歧义
  
  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句子的某些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但有时候省略不当,就会造成歧义。   [例1]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该句后一分句的主语不明确。
  [例2]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
  这一句可以理解为“说服妈妈,让妈妈和你一起去”。也可理解为“说服妈妈,让我和你去”。
  
  十三、过分压缩文句,也可以造成歧义
  
  1993年11月4日《参考消息》发表一条题为《毒酒伤尽美人身》的消息,读了之后人们可能会以为这是报道“有毒的酒伤尽了美女身体”之类的事,可读了原文之后。才发现全然不是这个意思。现将相关内容摘抄如下:
  合众国际社旧金山10月28日电
  保健慈善组织新泽西州罗伯特一伍得一约翰逊基金会进行的一次研究发现:
  ——每年有将近50万美国人死于吸毒。
  ——2/3的人和严重的殴打事件都与酗酒有关。
  读到这里才知道所谓“毒酒”并非是“有毒的酒”。而是“吸毒和酗酒”:“美人身”也并非指“美女的身体”。而是指“美国人身体”。这条消息的意思是:“吸毒和酗酒伤尽了美国人的身体”。造成作者表意与读者理解之间差异的原因,恐怕在于作者为求标题简练,过分压缩文句而造成了歧义。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要想把话讲清楚,说明白,我们必须采取种种手段消除歧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
  1 语音手段
  不少书面上的歧义一到口头上就变成单义了,这是因为语音起了消除歧义的作用。诸如轻音、声调、重音、停顿都可以成为消除歧义的有效手段。
  [例]“他想起来了”。若将“起来”读成“qian”就是“他想起身了”的意思。若读成“qilai”就是(某件事)他想出来了。
  另外重音能反映话题中心或语意的不同指向,同样能起到消除歧义的作用,
  2 语境制约
  歧义句的上下文(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句群、段落)可以帮助消除歧义。例如:“他要烙饼”。他要烙饼,而不是油条(“烙饼”只能指一种食品),你去帮他烧火,他要烙饼。(“烙饼”只能理解为一个动宾短语,指烙饼这件事)。
  3 增加虚词
  通过增加适当的虚词使歧义结构的内部语法关系明确,从而消除歧义。例如:“中东石油价格”。说成“中东的石油价格”或“中东石油的价格”。
  4 变换句式
  通过选用意思相同而形式不同的句子来消除歧义。例如:他倒了一杯水,可以理解为“他倒掉了一杯水”或“他倒上了一杯水”。如果采用“他把一杯水倒了”这一句式意思就非常明确了。
  5 调整语序
  [例]两个学校的学生(可以理解为学生分属两个学校,或学校的学生有两个),如果说成“学校的两个学生”就消除了“学生分属两个学校”的这个意思。
  6 改换量词
  [例]“两个师大的学生”,可以将“个”改成位,就消除了“两所”师大的学生这个意思。
  7 改动标点
  [例](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我们只解决大会出席证的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我们解决大会出席证和安排住处的问题,不解决报销食宿费和路费问题。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宿处、领取大会出席证问题全由我们解决。只要改变一下标点就可以消除歧义。
  如: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食宿费和路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其他文献
一、教学设想    林林总总的作文教学创新如雨后春笋,让人感到它的生命力。但这种热闹非凡的场面也“渐欲迷人眼”,让人无所适从。静下心来,关注自己的作文教学,审视自己的教学思想,发现这条路真的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和学生一起关照生活,从“象牙塔”中走出,才能改变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  只要仔细阅读《语文
【摘 要】现在学生作文中符合“格式”的“新八股文”越来越多,这些文章缺少新颖的内容及真挚的情感,看不到学生自由思想的火花。本文将从学生作文现状、学生作文“真我”遗失的原因以及让学生找回“真我”的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情感;个性;实践探索    一、“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柔弱窈窕的粉黛佳人王昭君在浩瀚的沙漠留下了阵阵驼铃声,柔弱的肩膀担起了
据俄罗斯联邦基础教育部官网2019年7月29日消息,俄罗斯联邦总理梅德韦杰夫就联邦主体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健康、教育和文化领域国家项目的实施举行了会议。  俄罗斯联邦基础教育部部长瓦西里耶娃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期间,梅德韦杰夫对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正在实施的近100个区域项目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作为俄罗斯联邦国家优先项目的重要部分,克里米亚获得近130亿卢布的财政支持,塞瓦斯托波尔获得约40亿
2019年1月21日至2月1日,法国国民教育部组织对全法一年级小学生进行期中统一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小学生的法语和数学基础知识能力,特别是阅读、书写、计算能力。此次对一年级小学生开展期中测试评估旨在让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  其中,法语水平评估主要包括口語、书写、字母认知、发音、听力和朗读。评估测试分两轮进行,分别是集体测试和个人测试。每轮测试的时间约10分钟,
【摘 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促进知识迁移的过程。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认知能力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种迁移的规律,注意发挥学习中正迁移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会促进学生的认知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并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正迁移 知识迁移 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要授之以法,导之
【摘 要】笔者从作文教学实践出发,通过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自然地焕发出他们写作的灵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下水”示范点拨指导启迪学生,使高中作文教学出现全新的局面:使学生从害怕写作文、厌恶写作文到积极写作文、快乐写作文。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生活 情感 “下水”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背景、意义、关键    高中作文教学是整个高中语
【摘要】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今天,文言文的教学在采取传统的“以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外更要注重文言、文学、文化的和谐。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上都要追求“文”与“言”的和谐。  【关键词】新课程 文言文教学 文言和谐    语文教师都说文言文难教,其实难就难在古今语言的演变、时空的阻隔。文言文教学之痛似乎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顽症。文言文教学将有怎样的突破?文言文的教学是重“文”还是重“言”?如何处理好“文”
【摘要】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材料往往蕴涵着多角度、多层面的意义,如何对有限的材料进行变通使用,是学生作文中的一个技巧,文章用实例论述了从不同立意的角度使用材料的方法。  【关键词】议论文 作文 立意 作文教学    一则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是极其丰富的,从这个角度看,它属于这个话题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属于另一个话题的内容。当一则材料运用于某一特定话题时,它的价值可能仅仅在局部上,其余的信
近日,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发布报告指出,国际学生对英国经济的贡献达200亿英镑。除学费之外,他们的花费支出已成为支持当地经济的主要因素。国际学生对英国经济贡献重大,欧盟以外的国际学生平均每人对英国经济的价值高达10.2万英镑。  英国政策和经济咨询机构“伦敦经济”(London Economics)计算了海外学生在学费和生活费方面的支出,同时平衡了一系列成本,包括他们对当地服务带来的
【摘 要】鉴赏咏物诗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2)把握作者所寄托的感情;(3)分析诗的写作技巧;(4)从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上分析。  【关键词】咏物诗;鉴赏;技巧;类型    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描写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  (1)描摹情态类。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