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根据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组合对颈脊髓进行减压,并评价探讨其疗效和预后.方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22例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了解患者首发症状及病程演变情况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体征进行分析比较,常规行X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一期以不同术式组合(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3例,枕颁减压、枕大池成形和空洞穿刺引流1例,枕颈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5例,枕颈减压、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1例,枕颈减压、钛板内固定1例,枕颈减压+颈前路间盘摘除、植骨、钛板内固定1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3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枕颈减压、枕大池成形和空洞穿刺引流+局限性单侧椎板切除减压3例)对两种病变造成的颈脊髓等神经系统压迫进行允分减压.术后全部患者均随访调查,并以改善、稳定、进展时患者术后中期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效果优6例(手术前后JOA分值差≥2),好13例(JOA分值差=1),一般3例(JOA分值差为0).随访2~48月,进一步改善20例,稳定2例.结论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体征和影像学特点,采取不同术式组合一期手术治疗寰枕畸形伴发脊髓型颈椎病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心电图(ECG)监测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程中的变化,并判定其在SAH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108例住院期间做过ECG检查的动脉瘤性SAH患者资料,分析其改变特征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108例患者开颅夹闭动脉瘤4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67例.108例患者中初次ECG异常者89例,占82.4%;ST-T改变71例,心律异常13例,Q-T间期延长14例,T波改变37
目的 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海绵窦瘘(dCCF)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例单侧自发性dCCF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其中2例合并同侧颈内静脉闭塞.经患侧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2例,经患侧岩下窦途径栓塞治疗4例.栓塞材料主要为可脱弹簧圈(2例),可脱弹簧圈+n-BCA胶(4例).结果 4例患者栓塞治疗后瘘口完全消失,血管杂音即刻消除,突眼、结膜充血等症状多于1~3 d内恢复正常.眼球运
巨大神经纤维瘤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神经纤维瘤多发生于体表,虽属良性肿瘤,但如不及时手术治疗,可生长巨大,使患者外形丑陋.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我科自2001年5月至2007年2月治疗5例巨大神经纤维瘤,效果满意,现就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目的 为临床上磨除前床突后形成床突间隙提供显微解剖学数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的前床突及床突间隙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 (1)前床突是锥形骨性结构,其长、宽、厚分别为(9.39±1.23)mm、(12.25±2.40)mm、(5.29±1.21)mm.(2)床突间隙为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锥形空间,间隙基底部上、下、内、外侧边长度分别为(9.32±1.18)mm、(5.32±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共25只)和假手术组(Sham组,共15只).采用线栓法成功制作可复血流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于再灌注6 h、24 h、48 h、72 h和7 d时取材,进行MMP-
目的 探讨YL-1型针穿刺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经YL-1型针穿刺治疗的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血肿复发2例,余均一次治愈,2例血肿复发病例经再次穿刺治疗后治愈.并发不同程度气颅71例,穿刺点延迟愈合或感染2例,术中突发癫痫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YL-1型针穿刺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可靠,
Rho激酶(Rho-associated kirmse,ROCK)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是目前功能研究最为清楚的Rho下游靶效应分子,参与调节细胞的多种行为与功能,包括收缩、游走粘附、生长分裂、生存、肿瘤细胞的转化和浸润。
大脑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对神经环路的生长发育、功能维持和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关键部位是突触,而突触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即具有可塑性。近期的研究发现NG2胶质细胞与海马神经元之间存在快速的神经元一胶质细胞突触传递。
期刊
期刊
顽固性癌痛的治疗是一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早在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曾推荐一个由阿司匹林、可卡因到吗啡的三阶梯方案[1].但即使给足够量的镇痛药和系统的正规治疗,仍有相当一部份顽固性癌痛患者不能有效缓解疼痛,或者不能耐受长期大剂量强效镇痛药所带来的副作用,而需寻求所谓"第四阶梯治疗",即外科手术的治疗.现结合文献将常用外科治疗方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