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与学习方式在中学化学课堂中的结合应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yw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化学学科知识大多与生活场景密切相关,故情境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常见教学方式。本文在分析情境教学与经典学习方式的关联性基础上,基于经典学习方式理论,以沪教版“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情景教学为例,探讨情境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中学化学;学习方式;燃烧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23-1
  从初中化学学科知识来看,大多数源于生活,与生活场景中的一些现象密切相关,故情境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本文以“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课为例,解读情境教学如何与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
  一、情境教学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的教学案例设计
  课题: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教學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情境1:什么是燃烧?
  创设情境: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设疑: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帕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提问:什么是燃烧?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何特征?
  归纳: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情境2: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提问: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完成探究实验。
  交流与实验:交流以下问题(课本P93的交流与讨论的4个问题),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
  创设问题情境:针对问题4进行提问:(重点)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方式?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不同的点燃方式有同样的目的吗?
  交流与讨论:学生根据实验交流与讨论物质燃烧所需条件。
  师生整理:物质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需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提问:以上条件是否需同时满足,还是只需部分满足。
  演示实验:红磷和白磷燃烧的比较(可通过具体实验或实验录象来完成观察。)
  释疑:手帕烧不坏的原因。
  情境3:如何灭火?
  布置任务: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灭火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成功地灭火?
  创设情境:播放四个片段,请同学们判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交流讨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小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3.将大量的冷却剂(如水、二氧化碳气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学生阅读:灭火与自救
  在不同的火灾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1.火势较小时;2.火势较大时;3.被困在火灾区时
  教师介绍:投影几种灭火器,并介绍它们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本节小结:1.燃烧的条件;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布置作业:教材课后习题
  二、情境教学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的教学案例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直观的趣味实验建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燃烧现象的探知欲望;接着以认知主义方法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于物质燃烧条件的猜想;然后通过行为主义方法让学生创设了灭火场景,让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度的认识;最后通过人本主义的反思,让学生体会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增强了防火安全意识。
  从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情境教学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不仅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可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前文教学案例及理论分析,本研究认为,情境教学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主要在以下几个关键节点:
  1.情境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的结合。主要应用于导课环节,在此环境中通过问题情境或生活情境展示,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利于学生结合自我生活经验,将生活实践与化学知识相联系,从而拉近学生与课堂知识点的距离。
  2.情境教学与认知主义学习方式的结合。主要在于通过情景创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熟悉的生活情境拓展到新的学习情境,并通过相关例子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区域,最终达到较好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3.情境教学与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结合。其目的在于创设符合学生生活认知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在此种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学习,或以列提纲、编口诀等情境教学模式来增强学习效果。
  4.情境教学与人本主义学习方式的结合。关键在于教学情境创设尽可能地提取有关情感类因素,时刻以学生为本,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发展、提升人文素养、提升学科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陈廷焯是晚清文坛的一位词学家,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编辑选本、撰写词话,为后世留下了《白雨斋词话》这一部词学巨著。这部专著体现了陈廷焯的词学核心观念,并对历代词人词作进行评判,形成以横向理论贯穿纵向历史的格局,对中国近代词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陈廷焯;沉郁顿挫;六失;白雨斋词话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52-1  陈廷
摘 要:上好一堂公开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更呼唤简约有效的科学课堂。笔者现就内容简约、材料简约、形式简约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打造简约的小学课堂。  关键词:内容简约;材料简约;形式简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0-059-1  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是通过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摘 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除运用语言进行讲解授课外,还应运用另一种无声语言——体态语言。它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是师生双方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媒介,是主客体进行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本文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着装、手势和眼神三方面探讨了体态语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态语;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
摘 要:“基于儿童开发微课程”就是在研究儿童,把握儿童特质与需求的基础上,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个性,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的微课程。文章结合了一年级老师教学中的几个实例,从基于儿童的需要开发微课程、基于儿童的兴趣开发微课程、基于儿童的生活开发微课程、基于儿童的起点开发微课程四方面阐述了我们是如何走进儿童的心灵,尝试着开发微课程的。  关键词:微课程;兴趣;需要;生活;起点  中图分类号:G62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再创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发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申诉”的机会,机智、合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让“错误”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课堂也因“错误”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  关键词:数学;错误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61-1  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阅读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程,必须在课本以外再
摘 要:师爱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要做到热爱学生,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尊重;学生发展;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但是农村和城市两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教师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虽然为了改善偏远地区的教学推行支教、集中培训教师等措施,但是这不能长远地解决你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孕育而出——异地同步互动网络教学。  关键词:专用教室;异地同步;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史料教学在历史学科素养养成中的重要性。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科学适度地使用史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知识,掌握探究方法。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进行史料教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日两国的交流逐渐深入。基于日本政府应对侵华事件的态度、中日两国历史教科书的差异及日语班历史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提升学生国际理解意识尤为重要。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日交流;国际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0-017-2  历史教科书编写过程中收到国家教育政策及编者的主观意识的影响,都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