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让课堂走向真效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教师的“教”只是“灌输”,学生的“学”只是“记忆”,教学就走向了绝境,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教学该是有“疑”而学,有“问”而教。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实践的增加,在小学的基础上,初中生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在内的言语能力必然得到很大的发展。可是事实上,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沉默无语,即使有所表达,有的也表现为思维的混乱。笔者认为,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无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无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味地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关。
  实践证明,课堂上养成质疑的习惯,能让学生动起来,能让课堂活起来。因为,初中生的思维已经开始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步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
  一、教师质疑学生
  青春期的学生一般喜欢挑战自我,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所以在课堂上笔者常常通过“追问”,让他们“接招”。“接招”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被调动,被激活。看《背影》教学片段:
  师:朱自清的《背影》被誉为“天地间第一至情文学”,下面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叙述一件什么事情,来传达他最真挚、真实的情感的。
  生:父亲送即将去北京的我。
  师:讲述的也就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亲人间送别的事情,我们很多同学可能也经历过。但文章却深深打动了我们,为什么呢?
  生:描写很细致。
  师:是,细节动人心。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呢?
  生:帮我买橘子的细节。
  .
  师:具体哪些文字扣动了你心弦?
  生:蹒跚、探、爬、攀、缩。
  师:这些词为什么能打动你?
  生:这些词写得很生动,把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表现出来了。
  师:你的父亲可能也曾经为你做过触动你内心的事,但现在回想起来,你可能不会像作者这样动情地讲述。而且这样动情的细节,其它文章中也有过,但为什么这篇文章被评为第一呢?(引导细读全文,把事情、情感放到大背景中,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再读全文后):是不是与作者的经历有关?我觉得第七段写了看似与买橘无关,但与作者情感联系紧密的背景文字。
  这里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咬文嚼字,积极思考,获得情感体验,并让学生把阅读所得传达出来。
  二、学生质疑学生
  课堂上安排“生生互评”、“生生质疑”,能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能培养学生表达的欲望,提高表达的能力。特别是“生生质疑”,能让他们思维更为严谨,认识更深刻到位。看《甜甜的泥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探究问题,体会主旨,培养质疑习惯和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设计问题感悟主旨及文章特色。
  学习过程:
  1.交代本课设想。本课不是老师设计问题,而是学生设计问题。以组为单位,选择认为最有价值的两个问题来向其它组同学提问。
  2.自主阅读,准备至少一个问题,问题要能帮助同学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3.小组交流,准备至少两个对于认识文本有价值的问题。
  4.全班交流。先选两组板书,之后其它组补充。再让学生选择对于感悟文章主旨等有价值的几个问题重点交流。
  5.教师总结评价
  这一课是略读课文,把问题的设计交给学生,让他们体验提问质疑的快乐,学生热情很高。从设计的问题看,很多同学把握了学习的重点。而且由于可能要像老师那样释疑,他们准备的答案比以往要完美。
  三、学生质疑师生
  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最后,我一般会设计“质疑”环节,就是在前面交流的基础上,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需要问老师同学的,这时提出。很多有价值的“火花”常常在这个环节碰撞产生。先来看《晏子使楚》教学片断:
  生1:“晏子避席对曰”中,为什么要写“避席”这个细节?
  生2:“避席”理解为“离开座位”,表明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他仍不忘君臣之礼,可见他的沉着,懂礼节;同时,这个过程中他可能就在思考如何应对,为自己思考对策争取时间。可见他的机智。
  再看《我的母亲》教学片段:
  生1:我觉得母亲和妹仔读书流泪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她们感同身受,想到她们作为女子也有很多冤屈。不知对不对?
  师:这是在真正体会了作者情感之后,你有了新的认识,老师觉得有道理。
  又如《小石潭记》教学片段:
  生1:在前面的文字中,我们能读出作者还是比较愉悦的,但到文末突然显得忧伤了。是不是有点突兀呢?
  生2:这与他的经历和当时的背景有关,他想“寄情山水,排遣愁怀”,但内心还是忧伤的。
  师:我觉得并不突兀。我们看,作者一二自然段,写的景确实能使人心情愉悦,再看第三自然段,“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流的曲折悠远,扣动作者的心弦.让他内心的忧伤油然而生。可能他会想到自己坎坷的仕途,渺茫的前途。后来坐下,又感受的环境的凄清,自然悲从中来。
  四、师生质疑文本
  我们学习的文本有的也并非尽善尽美,但可以为教学所用,通过质疑文本,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兴趣。来看《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选入课本的时候,编者加了小标题,本来没有小标题,我觉得呢,有的标题比较好,有的标题不怎么好。下面大家研究一下,选一个你觉得不妥的标题,把理由说给我们听听。
  生1:“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共四小节,只有第一节写的是望天树,题目是从内容的角度来拟的,却又没能概括全部,也不是主要内容。
  生2:“悠悠野象谷”,这里的“悠悠”如果理解为“悠闲自在”,那么文章第一小节却写了在野象谷提心吊胆,却又未能见到野象。文不对题。如果理解为“空间的广大”,也同样文不对题。
  生3:“妩媚傣寨水”,如果说第二、三自然段与水有关,算是切题,但第一自然段表现的是人们勤劳、团结,就与“水”无关,更谈不上“妩媚”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潜心的研究,是很难发现问题的。我们古人也有关于质疑的名言,“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在读书学习中勇于质疑,至关重要。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应该用心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用心搭建乐于质疑的课堂结构,努力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只有这样,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是真效的课堂。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会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足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执教《云南的歌会》时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探索朗读方式及策略,谈谈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8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表现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也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并努力实践着,对此我想结合自身的体会,略谈几点认识。  一、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  人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与环境形成了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关系。同样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的改革理念;充分发挥出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然而,现在初中阅读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一味地阅读指导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本应该掌握主动权的学生处于一种“被阅读”的状态。为此,我们必须优化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真正的开启学生的“悦”读之旅,让学生学会阅读,喜爱阅读。  一、浅文趣教,一石击破水中天  初中阅读教学,不能再单方面停留在教师一个人“悦”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一种新型的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因其具有功能强大、编程简单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已作为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中经过不断的
提问是课堂教学师生联系的纽带,是开展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必要手段。课堂提问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  一、提问要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的内在力量。提问设计得好,能唤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思维的激情也就被引发出来了。我在每课阅读教学伊始,尤其注意阅读兴趣的激发。  如《变色龙》一课,我在板书课题后,直
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将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详细阐释,期望为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提供可行的参考。
针对新课标教学中“德育为先”,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特提出:(1)以情感八手激发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远大理想;(2)抓住语文重点,突出思想教育,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