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见证两代人成长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父母总有这样的感慨:“一晃,孩子就长大了,一点也不像小时候了。”在人们的记忆中有永远抹不掉的孩子小时候的故事,也有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忘的孩子成长、变化的细节。无论如何,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父母们在一天天地付出、陪伴。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记录下这一天天中的一个个瞬间,日积月累,就是孩子的一部活生生的成长史,也是父母的心路历程和角色履行的真实写照。如蓝蓝所言“是我送给女儿的一份成长礼物”,如曹国峰所言“是提升自我的最好注解”。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网录”童年最可贵之处是体现自己孩子的特点。
  从几位家长的感悟中我们看到的是各具特色的孩子童年的展示和家长不同视角下的深刻感悟。可见“网录”童年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在自我创造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记录手段和方式。而且,生活是多彩的,“网录”童年是全方位的,捕捉其中最能体现孩子特点的精华,也恰是这种记录之精华。
  童年是不完美的,“网录”童年的关键是真实记录。
  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其精彩的瞬间,更有在大人们看来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听话、优秀是一面,淘气、“毛病”太多是另一面,两方面相加才是真实的孩子;父母在育儿中有惊喜、有欣慰是一面,有烦恼、有懊悔是另一面,如实呈现才有意义。在我看来,“网录”童年犹如“新闻联播”,是即时的、真实事件的“抓拍”,无论这些内容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而不是“电视剧”,不是经过大人导演的“摆拍”,不该“只报喜不报忧”,不是为记录而记录。
  成长是一个过程,“网录”童年的连续性更有价值。
  在这里展示的几位爸爸妈妈,都有几年记录孩子成长经历的历史了,正是他们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日复一日的积累,这幅孩子成长的历程的“画卷”才有了厚重感、立体感,也让孩子、自己和与之分享的更多的网友从中看到了这种精心记录的宝贵。如果在这样的记录中再多些孩子某个具体“事件”的跟踪、某个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父母某一点教育感悟的实践验证、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梳理,就更好了。
  记录是一种亲子之间的互动,孩子参与更精彩。
  曹国峰说“我为孩子和自己而写,我是博客的主人,小容小韬则永远是里面的主角。”的确,搭台的、唱戏的缺一不可。由此我想到,记录孩子的成长起主导作用的是大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作为“主角”的作用也不断拓展。大人的作用还在于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让他提供记录的选题,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记录的内容,乃至对父母的行为的感受、点评……参与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自我教育的过程。
  父母记录的是孩子的成长,付出中享受孩子的成长是一种自身的成长,在孩子不断成熟中无疑也表现出现代父母的更加睿智和理性。当然,“网录”童年也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安全,不要在网上显示孩子的真实姓名、学校、家庭住址等信息,以防被不良网民利用伤害自己的孩子。
  (关颖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周末,我带着6岁的儿子到同事小张家做客。小张家有个女儿,和儿子同岁,两个小家伙一见如故,其乐融融。小女孩把自己的宝贝一股脑地拿出来,与儿子分享。  “好家伙,这么多书!”我看着这一摞摞图书:有童话故事,有唐诗三百首,有儿童百科全书,禁不住惊叹,看来小张还真注意孩子的教育啊。  不过,有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有好多书都是重复的,有的是版本不同,内容大同小异,而有的是一模一样的。尤其是那本《海的女儿》
期刊
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阳光明媚,左边邻居茹娜打来电话,让我家大儿子小州帮他们家割草。看天气挺好的,我也领着两个小的来到外边玩。  我一边给花坛拔杂草,一边瞄着小儿子爬滑梯,突然看见右边邻居凯丽家四岁半的卡顿紧张兮兮地从我们两家之间的空地跑了过来,我打招呼他都没注意到,一溜烟儿地从后门跑回家了。  小州割完草回来,看见我劈头就问:“妈妈,你有没有拿信?”我说:“没有,你上午不是已经拿过了吗?”原来茹娜
期刊
每次带儿子回老家,我都会抽出时间带孩子去看望他的太姥姥,看着小家伙和太姥姥有说有笑地度过一段美好的祖孙时光,我也很欣慰。  太姥姥去世时,我的心很平静,觉得老人到另一个世界享福去了。但我担心的是,有一天当儿子问起的时候,我会手足无措。  果然无巧不成书。有一次,在儿子的央求下,我给他买了三条金鱼。小家伙称呼这三条金鱼为“鱼爸爸”“鱼妈妈”“鱼宝宝”,起初总是在鱼缸边看鱼游泳,而且还一个劲儿地问我:
期刊
我母亲识字不多,但她知道识字的好处。我五岁那年,跟着母亲去田里。她让我看田垄,一道道田埂把土地画成方格。母亲说,这个就是“田”字。那天,我用树枝在地上画了许多“田”字,在回家的路上告诉每一个遇到的人:“‘田’字就是许多小方格”。人们都夸我聪明,我对这一点也十分相信,于是乎内心升起很高的学习热情。我希望冰也如此,自己想学习,才不会觉得累。我把露天的阳台开辟成一个菜园,由许多花槽组成。我希望将来有一天
期刊
女儿出生后不久,我和老公就远离家乡,到大城市谋生。每年我们只有春节才回家一趟,女儿就紧紧地跟在我身边。和小朋友玩耍时,她一分钟往家瞄一眼,确定我在,才接着玩,甚至我上洗手间,她都会亦步亦趋地跟着,生怕一不留神,我就再次从她眼前消失。  最让人揪心的是离别,无论起得多么早,无论动作多么轻,她总会及时地醒来,连我洗脸刷牙她都在旁边看着。出发时,母亲强行抱住女儿,女儿大声哭喊,拼命挣扎,我头也不敢回。 
期刊
什么是“询问期”?  3~6岁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经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询问期”。  询问期又可分为“第一询问期”和“第二询问期”。3~4岁属于第一询问期,他们喜爱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来提问。4~6岁属于第二询问期,他们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前者询问名称,后者询问原因。这两个时期属于大脑迅速发展时期,它会带来语言与智力上的迅速发展。因此,
期刊
年轻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老人稍不顺孩子的心意,孩子又哭又闹,夫妻俩可能就会埋怨老人;对孩子的所有要求无条件满足,但对老人的需求却疏于过问;由于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年轻人可能会忽略老人在教育孩子时的观点,一味觉得老人的想法过时了……这些都会导致“厚小薄老”,影响家庭和谐。朋友小米家就发生了这样的烦心事。小米老公对儿子有求必应。有一天,孩子要买玩具,小米的婆婆不同意,结果孩子又哭又闹。回了家,小
期刊
对特权说“不”  一次,罗斯福的一个儿子驾车不遵守交通规则,被警察带到法院接受处罚。可是,当法官知道他是总统的儿子后不仅没有处罚他,而且还邀他去家里吃饭。儿子吃过饭回来后,洋洋得意地把这件事当作“有趣的奇遇”说给家人听。罗斯福听后,瞪了儿子一眼,训斥道:“这真的很有趣吗?作为一个公民,你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敢承担后果,你还好意思炫耀!你必须立即去法院交纳罚金。”儿子只好马上去补交罚款。  如果儿子因
期刊
随着少儿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小小女汉子”“小小伪娘”的形象不时吸引观众的眼球。在初步的调查反馈中,学龄前儿童“伪娘”“女汉子”现象不容忽视,且呈现人数逐渐上升的趋势。本该阳刚的男孩却多腼腆,本该柔美的女孩却多强悍,如此巨大的偏差令人深思,性别教育缘何如此失衡?  【众说现象】  李雯(职员妈妈):在我的印象中,女孩本该是中规中矩的小淑女,可我家五岁的丫头却唱起了彻头彻尾的反调,简直是名副其实的“女
期刊
我家的闹闹玩了积木之后,屁股一拍跑了。看着满地的积木和玩具,婆婆和我异口同声地发表了一通古老而空洞的“威词”:快把玩具收拾好呀,否则下次不给你玩了。连说三次都没动静,婆婆就蹲在那里收拾了。收拾完了还要总结点评一下:这孩子每次都这样,只知道拿出来,不知道放回去。  相信这样的情节不止在我家,它就像一幕戏剧,会在成千上万的家庭中反复上演。其中的每个人都像是老练的演员,忠实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孩子非常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