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娘”与“女汉子”性别教育缘何失衡?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o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少儿真人秀节目的热播,“小小女汉子”“小小伪娘”的形象不时吸引观众的眼球。在初步的调查反馈中,学龄前儿童“伪娘”“女汉子”现象不容忽视,且呈现人数逐渐上升的趋势。本该阳刚的男孩却多腼腆,本该柔美的女孩却多强悍,如此巨大的偏差令人深思,性别教育缘何如此失衡?


  【众说现象】
  李雯(职员妈妈):在我的印象中,女孩本该是中规中矩的小淑女,可我家五岁的丫头却唱起了彻头彻尾的反调,简直是名副其实的“女汉子”。先从穿衣打扮来讲,简单舒适的运动服是她的最爱,从来不喜欢穿花花绿绿的裙子;提起活动,女儿是“超级活力型”,喜欢爬山、“蹦极”、跳高之类的剧烈运动,凡是刺激冒险的游戏,她都想尝试尝试,因此和不少男孩子打成一片,玩伴里几乎没有女孩的影子。唉,大胆泼辣的女儿与我心中的小淑女形象大相径庭,真是苦不堪言。
  王婷(单亲妈妈):六岁的儿子是我一手带大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儿子成了典型的“娘娘腔”。整天一副柔柔弱弱的样子,说话总是慢条斯理的,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遇到一丁点的困难,就悄悄地抹眼泪,压根没有男子汉的坚强。平日里见到生人,儿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往我的背后躲,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尤其欠缺。久而久之,儿子的性格也变得怯懦多疑,望着闷闷不乐的儿子,我的心底有着说不出的忧伤。
  陈刚(教师爸爸):吾家有女初长成,却是大大咧咧的“女汉子”。亮亮的嗓门,憨憨的性格,简直跟男孩子没什么两样。尤其到了周末,女儿连个招呼也不打,就悄悄地跟同伴去玩耍,到草地里捉蛐蛐,爬上树干摘榆钱,池塘边里摸蝌蚪……玩个没完没了,还弄得一身衣服脏兮兮的。为这些,女儿没少挨批评,但她完全不放在心上,每天依然风风火火,好像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原因剖析】
  任小珊(幼儿教师):幼师多女性
  目前,幼儿教师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是不争的事实,幼儿男教师甚至不足两成。
  在几乎清一色女教师的培养下,男孩已然缺乏了阳刚之气,在日积月累的熏陶感染下,还渐渐地模仿女教师的言行举动,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个“小伪娘”。相反,对于女孩子来讲,语言能力与协调力相对优先发展,再加上对女教师的崇敬与青睐,她们便会逐渐表现出强势的一面,很多女孩子都成了女教师得力的“小助手”。于是,幼儿园或小学“阴盛阳衰”的局面就变得极其普遍,不足为奇了。
  李洪亮(家庭教育指导师):父爱多缺失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永远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社会世俗的大背景下,通常“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几乎成了妈妈们的“份内事”。妈妈们柔弱的性格,缺乏担当的特点,在孩子的成长中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因此,不少妈妈养大的男孩子变得胆怯懦弱,缺少了父亲的果敢与坚韧。更有甚者,不少女孩子竟然乐意在妈妈面前扮演父亲的角色,处处不甘示弱,本意是做妈妈的“保护神”,却不料自己成了威风的“女汉子”。
  陈红霞(心理咨询师):孩子多富养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条件变得宽裕,养尊处优中的孩子也产生了性格的反向发展。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这些处处有家长遮风挡雨、缺少意志的磨炼、宠爱中的男孩,很容易形成“伪娘”性格。同时,对孩子有求必应,事事纵容,天性活泼的女孩从中“钻了空子”,就成了剽悍的“女汉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全然不顾及父母和他人的感受。看来,富养也是家庭教育不可轻视的“隐患”。
  【专家建议】
  许美琳(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学前教研室主任)


  开展游戏是性格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如今的许多孩子不懂得与同性交往的技巧。在课余或周末,不妨组织家庭游戏小组,邀请一些同性别伙伴一起郊游,或是开展竞技比赛活动等等。在特有的环境中,孩子自然会找到共同的“兴趣点”,在彼此的交流游戏之中,就会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比如女孩子学得文明礼貌,男孩子变得勇敢坚强,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缺陷就能得以最好的弥补。
  卢琼(儿童教育专家)
  每个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一定要有明确清晰的性格定位。比如在教育男孩子时,父母经常夸奖身边的女孩子,则会带给孩子错误的暗示信号,从而让孩子向反的方向发展。每个孩子,对于父母来说,都是唯一的,不横向比较,不一味攀比,“尊重孩子的性别需求,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家教艺术的上乘之策,才是引领孩子一生走向幸福的要诀。
  我们常讲,母亲是水,滋润着儿女,使其温和、柔韧;父亲是火,烘烤着儿女,使其坚强、刚烈。看来,转变“伪娘”或是“女汉子”,父母都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惟有两者教育相辅相成,孩子的性格才会和谐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10 个小家庭的24 位家庭成员虽然身份、性格、文化、志趣、爱好各不相同,但人人都保持着一颗善良平和、厚道包容的心。陈家之所以能数十年和谐和睦、团结幸福,源自于他们秉承了“当好人,做好事,为社会造福,为家庭造福”的家训,形成了重学向善的良好家风。  “把党小组建在家庭,使党员成为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团结核心”是陈先觉老先生率领全家共创和谐的特色之一。陈家共有12 名共产党员。从2000 年起,陈家就利
期刊
我从教二十多年,看到太多的家长想让孩子提早入学,原因有多种:其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做得比较好,也认为孩子的天赋不错,提前上学不成问题;其二,部分家长为了弥补“晚生晚育的损失”,让孩子早一年上学,将来能早一年走向社会;其三,部分家长将学校当成托儿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不但有人看管,还能学到一点知识;其四,个别家长由于家庭比较困难,希望孩子早点就学早点工作,早点赚工资贴补家用;其五,一些家长认
期刊
周末,我带着6岁的儿子到同事小张家做客。小张家有个女儿,和儿子同岁,两个小家伙一见如故,其乐融融。小女孩把自己的宝贝一股脑地拿出来,与儿子分享。  “好家伙,这么多书!”我看着这一摞摞图书:有童话故事,有唐诗三百首,有儿童百科全书,禁不住惊叹,看来小张还真注意孩子的教育啊。  不过,有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有好多书都是重复的,有的是版本不同,内容大同小异,而有的是一模一样的。尤其是那本《海的女儿》
期刊
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阳光明媚,左边邻居茹娜打来电话,让我家大儿子小州帮他们家割草。看天气挺好的,我也领着两个小的来到外边玩。  我一边给花坛拔杂草,一边瞄着小儿子爬滑梯,突然看见右边邻居凯丽家四岁半的卡顿紧张兮兮地从我们两家之间的空地跑了过来,我打招呼他都没注意到,一溜烟儿地从后门跑回家了。  小州割完草回来,看见我劈头就问:“妈妈,你有没有拿信?”我说:“没有,你上午不是已经拿过了吗?”原来茹娜
期刊
每次带儿子回老家,我都会抽出时间带孩子去看望他的太姥姥,看着小家伙和太姥姥有说有笑地度过一段美好的祖孙时光,我也很欣慰。  太姥姥去世时,我的心很平静,觉得老人到另一个世界享福去了。但我担心的是,有一天当儿子问起的时候,我会手足无措。  果然无巧不成书。有一次,在儿子的央求下,我给他买了三条金鱼。小家伙称呼这三条金鱼为“鱼爸爸”“鱼妈妈”“鱼宝宝”,起初总是在鱼缸边看鱼游泳,而且还一个劲儿地问我:
期刊
我母亲识字不多,但她知道识字的好处。我五岁那年,跟着母亲去田里。她让我看田垄,一道道田埂把土地画成方格。母亲说,这个就是“田”字。那天,我用树枝在地上画了许多“田”字,在回家的路上告诉每一个遇到的人:“‘田’字就是许多小方格”。人们都夸我聪明,我对这一点也十分相信,于是乎内心升起很高的学习热情。我希望冰也如此,自己想学习,才不会觉得累。我把露天的阳台开辟成一个菜园,由许多花槽组成。我希望将来有一天
期刊
女儿出生后不久,我和老公就远离家乡,到大城市谋生。每年我们只有春节才回家一趟,女儿就紧紧地跟在我身边。和小朋友玩耍时,她一分钟往家瞄一眼,确定我在,才接着玩,甚至我上洗手间,她都会亦步亦趋地跟着,生怕一不留神,我就再次从她眼前消失。  最让人揪心的是离别,无论起得多么早,无论动作多么轻,她总会及时地醒来,连我洗脸刷牙她都在旁边看着。出发时,母亲强行抱住女儿,女儿大声哭喊,拼命挣扎,我头也不敢回。 
期刊
什么是“询问期”?  3~6岁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经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询问期”。  询问期又可分为“第一询问期”和“第二询问期”。3~4岁属于第一询问期,他们喜爱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来提问。4~6岁属于第二询问期,他们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前者询问名称,后者询问原因。这两个时期属于大脑迅速发展时期,它会带来语言与智力上的迅速发展。因此,
期刊
年轻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老人稍不顺孩子的心意,孩子又哭又闹,夫妻俩可能就会埋怨老人;对孩子的所有要求无条件满足,但对老人的需求却疏于过问;由于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年轻人可能会忽略老人在教育孩子时的观点,一味觉得老人的想法过时了……这些都会导致“厚小薄老”,影响家庭和谐。朋友小米家就发生了这样的烦心事。小米老公对儿子有求必应。有一天,孩子要买玩具,小米的婆婆不同意,结果孩子又哭又闹。回了家,小
期刊
对特权说“不”  一次,罗斯福的一个儿子驾车不遵守交通规则,被警察带到法院接受处罚。可是,当法官知道他是总统的儿子后不仅没有处罚他,而且还邀他去家里吃饭。儿子吃过饭回来后,洋洋得意地把这件事当作“有趣的奇遇”说给家人听。罗斯福听后,瞪了儿子一眼,训斥道:“这真的很有趣吗?作为一个公民,你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敢承担后果,你还好意思炫耀!你必须立即去法院交纳罚金。”儿子只好马上去补交罚款。  如果儿子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