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这样教育他的孩子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特权说“不”
  一次,罗斯福的一个儿子驾车不遵守交通规则,被警察带到法院接受处罚。可是,当法官知道他是总统的儿子后不仅没有处罚他,而且还邀他去家里吃饭。儿子吃过饭回来后,洋洋得意地把这件事当作“有趣的奇遇”说给家人听。罗斯福听后,瞪了儿子一眼,训斥道:“这真的很有趣吗?作为一个公民,你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敢承担后果,你还好意思炫耀!你必须立即去法院交纳罚金。”儿子只好马上去补交罚款。
  如果儿子因父亲是总统免除了处罚,这是享受特权,这样发展下去,孩子难免会倚仗特权,遇事拿父母做“挡箭牌”。罗斯福及时扼杀了这一苗头,让儿子立即改正错误,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战期间,罗斯福的四个儿子参军上了前线,他从不向人打招呼给儿子特别的关照,他把儿子当成普通的战士一样,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特权。他还告诫他们要拿出良心为国家而战!四个儿子不负重望,严格要求自己,不给父亲抹黑,在血与火的战争中锻炼自己,多次荣立军功,为家族争光,为国旗添彩。罗斯福的儿子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可是他们没有一点特权意识,为国家浴血奋斗,屡建奇勋。他们没有成为颓废的一代,而成为奋发进取的一代。
  对依赖说“不”
  罗斯福有个儿子叫吉米,他很喜欢旅行。读大学时,一次他和几个同学一道到欧洲旅游。他发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想骑马旅行给商家做宣传赚取大笔的广告费。他自认为主意不错,稳赚不赔,一本万利,就用计划的旅游费买了一匹马。身上没钱,他发电报给爸爸罗斯福。在电报中说他为家里找到一条发财致富的大道,希望父亲支持他寄点生活费和回来的路费。
  罗斯福接到电报,一分钱也没寄,给吉米回了一封电报:“祝贺你做了一笔大买卖,若失败,请游泳回国!”吉米傻了眼,只好马上把马匹卖掉。
  我们中国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决不会像罗斯福那样“绝情”,即使表面上把孩子批评一顿,也会马上把钱寄过去,最多告诫儿子下不为例。而这样孩子下次仍然会大手大脚地胡乱花钱。罗斯福的“绝情”看起来不近人情,让人难以理解,但如果他一心软,儿子以后还会索取更多的钱。罗斯福并非抠门,舍不得花钱,也不是不懂经济,不会赚钱,而是认为儿子已是成年人,要学会独立,要自己想办法赚钱,而不是依赖父母的钱来挣钱。在罗斯福的教育引导下,吉米再也没有心血来潮胡乱花钱。
其他文献
再三考虑后,我决定采用“哭穷”的方法来教育女儿。周末,我带十多元钱和女儿去超市。买了两斤面条后想去买点肉,经过玩具柜时,女儿吵着要买一个四十多元的玩具熊。我拉开钱包让女儿看,叹着气对她说:“就这么十元钱了,你要买就拿去,今天不买肉了,回家喝西北风吧。”女儿委屈地撅起小嘴巴说:“你就带这么一点钱?”我向她解释,家里已经没钱了。前几天奶奶生病住院用去了一大笔钱,每月我们家有两千多元的房贷,过几天还要交
期刊
10 个小家庭的24 位家庭成员虽然身份、性格、文化、志趣、爱好各不相同,但人人都保持着一颗善良平和、厚道包容的心。陈家之所以能数十年和谐和睦、团结幸福,源自于他们秉承了“当好人,做好事,为社会造福,为家庭造福”的家训,形成了重学向善的良好家风。  “把党小组建在家庭,使党员成为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团结核心”是陈先觉老先生率领全家共创和谐的特色之一。陈家共有12 名共产党员。从2000 年起,陈家就利
期刊
我从教二十多年,看到太多的家长想让孩子提早入学,原因有多种:其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做得比较好,也认为孩子的天赋不错,提前上学不成问题;其二,部分家长为了弥补“晚生晚育的损失”,让孩子早一年上学,将来能早一年走向社会;其三,部分家长将学校当成托儿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不但有人看管,还能学到一点知识;其四,个别家长由于家庭比较困难,希望孩子早点就学早点工作,早点赚工资贴补家用;其五,一些家长认
期刊
周末,我带着6岁的儿子到同事小张家做客。小张家有个女儿,和儿子同岁,两个小家伙一见如故,其乐融融。小女孩把自己的宝贝一股脑地拿出来,与儿子分享。  “好家伙,这么多书!”我看着这一摞摞图书:有童话故事,有唐诗三百首,有儿童百科全书,禁不住惊叹,看来小张还真注意孩子的教育啊。  不过,有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有好多书都是重复的,有的是版本不同,内容大同小异,而有的是一模一样的。尤其是那本《海的女儿》
期刊
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阳光明媚,左边邻居茹娜打来电话,让我家大儿子小州帮他们家割草。看天气挺好的,我也领着两个小的来到外边玩。  我一边给花坛拔杂草,一边瞄着小儿子爬滑梯,突然看见右边邻居凯丽家四岁半的卡顿紧张兮兮地从我们两家之间的空地跑了过来,我打招呼他都没注意到,一溜烟儿地从后门跑回家了。  小州割完草回来,看见我劈头就问:“妈妈,你有没有拿信?”我说:“没有,你上午不是已经拿过了吗?”原来茹娜
期刊
每次带儿子回老家,我都会抽出时间带孩子去看望他的太姥姥,看着小家伙和太姥姥有说有笑地度过一段美好的祖孙时光,我也很欣慰。  太姥姥去世时,我的心很平静,觉得老人到另一个世界享福去了。但我担心的是,有一天当儿子问起的时候,我会手足无措。  果然无巧不成书。有一次,在儿子的央求下,我给他买了三条金鱼。小家伙称呼这三条金鱼为“鱼爸爸”“鱼妈妈”“鱼宝宝”,起初总是在鱼缸边看鱼游泳,而且还一个劲儿地问我:
期刊
我母亲识字不多,但她知道识字的好处。我五岁那年,跟着母亲去田里。她让我看田垄,一道道田埂把土地画成方格。母亲说,这个就是“田”字。那天,我用树枝在地上画了许多“田”字,在回家的路上告诉每一个遇到的人:“‘田’字就是许多小方格”。人们都夸我聪明,我对这一点也十分相信,于是乎内心升起很高的学习热情。我希望冰也如此,自己想学习,才不会觉得累。我把露天的阳台开辟成一个菜园,由许多花槽组成。我希望将来有一天
期刊
女儿出生后不久,我和老公就远离家乡,到大城市谋生。每年我们只有春节才回家一趟,女儿就紧紧地跟在我身边。和小朋友玩耍时,她一分钟往家瞄一眼,确定我在,才接着玩,甚至我上洗手间,她都会亦步亦趋地跟着,生怕一不留神,我就再次从她眼前消失。  最让人揪心的是离别,无论起得多么早,无论动作多么轻,她总会及时地醒来,连我洗脸刷牙她都在旁边看着。出发时,母亲强行抱住女儿,女儿大声哭喊,拼命挣扎,我头也不敢回。 
期刊
什么是“询问期”?  3~6岁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经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询问期”。  询问期又可分为“第一询问期”和“第二询问期”。3~4岁属于第一询问期,他们喜爱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来提问。4~6岁属于第二询问期,他们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前者询问名称,后者询问原因。这两个时期属于大脑迅速发展时期,它会带来语言与智力上的迅速发展。因此,
期刊
年轻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老人稍不顺孩子的心意,孩子又哭又闹,夫妻俩可能就会埋怨老人;对孩子的所有要求无条件满足,但对老人的需求却疏于过问;由于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年轻人可能会忽略老人在教育孩子时的观点,一味觉得老人的想法过时了……这些都会导致“厚小薄老”,影响家庭和谐。朋友小米家就发生了这样的烦心事。小米老公对儿子有求必应。有一天,孩子要买玩具,小米的婆婆不同意,结果孩子又哭又闹。回了家,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