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课外阅读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f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的语文素养往往决定于课外阅读的质量。课外阅读的滞后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真正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读什么、什么时间读、怎么读上多下功夫。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七至九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260万字以上。我校地处农村,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课标的要求差之甚远。造成这一局面有其客观因素:社区因素、家庭因素、时间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即语文老师不重视或把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得不到落实。笔者认为,在难以一时改变客观因素之时,要解决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多的问题,还得从主观因素找突破口,即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这个重任,真正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并得到真正的落实。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重要吗?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到目前,国内外相关的论述更多。语文教师不明这个道理吗?错。只要是已为人父母的语文老师,都会为自己的孩子买大量的课外书,从小就指导孩子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安徒生童话选》等名著,还会订上《童话故事》等一些小孩所喜爱的书刊。那为什么课外阅读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中有客观原因,但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的观念问题。因为我们的定式思维是:语文教师所负责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把课文讲完,指导学生如何应试;而学生的课外阅读则由家长负责。结果,家长负责变成没人负责,因为要让文化素质并不高的家长来重视小孩的课外阅读很不现实。因此,在家长无法协助老师解决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时候,语文老师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即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从家长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去重视课外阅读这个问题。
  二、读什么,是落实课外阅读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皆知的道理。作为一名初中生,其好奇心、求知欲尽管不如小学生,但兴趣仍然是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标杆。现在不少语文老师埋怨学生已对文学缺乏兴趣。殊不知三四十岁老师们的初中时代是一个没电视、没网络的时代,小人书、四大名著自然成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精神文化食粮,那时中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自然就落在文学书籍上。所以那时的中学生能一口气说出水浒108将的绰号和名字并不足为奇;那时的学生在上课时偷偷地在桌子底下看《三国演义》也是常事。但现在不同了,课外书籍对学生的吸引力无法抗拒电视、网络的诱惑力,一个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没读过《红楼梦》都不是新闻,所以现在中学生三年初中学习生活没读过一本课外书更不足为奇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太过责备现在的学生,因为其核心的问题还是兴趣的问题。而解决阅读兴趣的关键还在于什么样的课外书籍才能让学生有兴趣,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这需要语文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
  在选择课外书籍时,我们往往走进了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中学生读课外书籍就是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名著,二是认为课外书籍就是指那些大部头的书籍。在这两种思维误区的指导下,学生面对这些大部头的课外名著望而却步,老师则束手无策,结果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就不了了之。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思维误区违背了阅读心理规律,也与时代格格不入。
  什么是阅读?如果借用当今网络语言来设喻,笔者认为整个阅读过程就如网络世界里的程序设计一样,是一个“编码——输码——解码”的过程。“编码”比喻作者的文学创作过程,“输码”比喻读者的阅读过程,“解码”比喻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即文学理论中常说的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或“共鸣”。学生是否对作品感兴趣,关键看学生能否“解码”,即和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但由于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并不成熟,阅读水平不高;也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所表现的社会与当今中学生生活的时代有天壤之别,要让他们能和所读的作品产生共鸣,一个字:难!既然书都读不懂,又哪来的兴趣?适得其反的是,如果我们语文老师总是布置学生课外去阅读这些类似“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名著,学生逐渐会对课外阅读产生一种恐惧心理甚至是一种厌恶的情绪。如果问学生喜不喜欢读《三国演义》等名著,大多数学生回答说不喜欢,这很正常;如果说大多数学生说喜欢,则不正常了。笔者尽管小时候深受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熏陶,但在现实面前我不能用我的学生喜欢读名著的假话来欺骗自己,也不愿把个人的喜好强加给学生。当然我也认为如果我的学生能喜欢这些名著,这绝对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也发现当我在给学生讲《杨修之死》、《智取生辰纲》等课文时,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这与课外阅读完全是两码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有老师的指导,老师如一座桥梁把作者、作品与学生连在一起。而课外阅读基本上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完全依赖于学生自我的感悟。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快节奏、文化多元化以及学生应试化的时代。学生的课外阅读必然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以及时间的制约。要让学生集中时间来读大部头名著几乎是不可能,因为学生还有许多其他作业要完成;要让学生单一地读名著也不可能,因为阅读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学生个体阅读必然体现社会的需求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究竟该读什么?笔者认为:以时文为主,名著为辅;以短文为主,大部头著作为辅。在中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语文教师一定要承担起选材的责任。比如说: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等优秀刊物,这类刊物选材广,故事感人,语言也较规范,情趣也高雅;还可以选择《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刊物,这类刊物的叙事性强,悬念多,篇幅短小,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心理特点;还可以组织学生共同选择一些好的时文,编写成校本性或班级性的课外阅读文章,学生对自己所编辑的内容不会没有兴趣的。除此之外,名著要不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回答也是肯定的。关键是要选择好时段,如利用时间比较充裕的寒暑假。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名著肢解,把名著中的一些精彩片断搬到课堂上阅读。
  三、什么时间读,这是课外阅读必须面对的难题
  客观地说,阅读时间问题还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这与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直接关系。一般小学生高年级的作业都要过晚上10点才能完成,更何况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没有时间保证,课外阅读也只是一句空话。如何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语文老师不能奢望其他学科的老师少布置点作业,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到晚上11点钟再读课外书。要解决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问题,笔者认为语文老师可以走三条路:挤时、变时、用时。
  挤时,是指导学生学会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挤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鲁迅先生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欧阳修说自己读书作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应该说,中学生每天挤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是很容易的事。关键在于是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学生一天能读一篇千字短文,三年下来,就这每天10分钟左右的课外阅读量就能达到一百多万字。
  变时,是指把课外阅读搬到课堂。这样做似乎有些“大逆不道”,按常理课堂教学就是面对课本里的文本,课外就是课外去阅读,两个不同的概念之间似乎有一条时间上的“三八线”。但如果每一位语文老师细想一下,如果把所有的语文课时间全部用在课文的诠释上,时间浪费不少。我们每周有6节以上的语文课,而每个学期共有15篇讲读课文,15篇自读课文,总字量约为17万字。如果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课外阅读课,每节课阅读《水浒传》中的三回,那一学年下来,就可以读完《水浒传》;三年下来,学生在初中阶段可以读完《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部书。这三部书的字量大约为240万字。凭自己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只要对教材的处理得当,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完全是可行的。
  用时,是指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假期时间。中学生拥有非常可观的假期,且不说寒暑假,单以双休日及“五·一”和国庆长假都是中学课外阅读的黄金时段。但这个黄金时段的使用也有其致命伤:即老师无法监管,家长又难以配合,初中学生自制力又较差,这导致长假期间课外阅读常常得不到落实。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把长假期间的课外阅读布置丰富一些,并以活动为载体,也许能改善这种局面。比如有条件的同学,通过外出旅游的活动,尝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阅读形式(作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假期参加旅游正呈现增长之势)。比如发动学生开展“买一本好书”的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走进书店,买一本自己所喜爱的课外书(笔者提倡“买一本好书”,而非“读一本好书”,我认为“买”和“读”有很大的区别。用“读一本好书”,学生会倍感压力,压力之下的课外阅读难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用“买一本好书”,学生会感到难度不大,而在学生有意识的挑选过程中,学生在书店里无意间又读了很多书。甚至有些学生买好一本书之后觉得不是很满意,又会去书店重新挑选。这个过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课外阅读过程)。我想,多一些方法,多一些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假期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也许能得到落实。
  如何解决学生课外阅读时间问题,语文老师应主动出击,多想办法。为此,笔者提几点建议:第一,以备课组为单位,精心挑选、编辑学生课外阅读读本,确保学生平均每天能阅读一篇。所挑选的文章不宜过长,在每篇文章的后面可设计一个阅读提示或思考题等。我想这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必要补充。第二,建议学生订一份《读者》、《青年文摘》等可读性强的刊物,以备学生挤时之用。第三,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架,书源来自师生捐书或师生捐款买书。笔者曾作过这样的尝试:每个月让语文科代表向全班学生募捐,学生捐款的数量封顶(1元)不封底,每个月可以募捐到近60元钱。这笔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至少可以购买10本文学刊物。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文化财富。第四,可以建议学校每周增加1节阅读课,因为阅读能力涉及到所有的学科和人的基本学习能力。
  四、怎么读,这是课外阅读的重点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计划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确实,我们老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有收效。为此,我布置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本子作为摘抄,我们取了个更好听的名字叫“聚宝盒”,把平常课本上学到的和课外阅读时看到的好词好句全部收集在这个“聚宝盒”里。每个学期不定时地在班里面展览一下,看看哪位同学的“聚宝盒”最丰富,学生为了多捡宝物充实“聚宝盆”就会坚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另一个写读书笔记,每个星期写两篇读书笔记,规定记录的内容,例如:文章的篇名、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概括主要内容、找一个方面的艺术并举例、读书启示、推荐理由等等。教师每次及时检查,写得好的同学要给予表扬。这样让学生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这个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清溪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一方面有着政策性150万字阅读量的导向,另一方面却遭受来自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压力。为何不能落实?本文给出了分析,即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课外阅读 落实 高中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150万字,数目看似庞大,其实算起来并不那么吓人。高中
【摘 要】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更是艺术性地带领学生走向“成人”的教育。自尊是本文推崇的语文的延伸魅力,而教师的榜样示范、文本的典范引导以及学生的感悟则是自尊形成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自尊教育 语文课堂 教育    如何搞好语文教学,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自尊、自爱、自强,有着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独立的个体,是每位新时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各
【摘 要】在当下的诸多作文研讨课上,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气,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倡那种实在而有效的作文常态研讨课,并对常态研讨课的形式及教学规范作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作文教学 常态教学 研讨课    师生向来排斥那种集众人智慧并琢磨至细至微,然后拟出一条明确路线反复排练,各式学生身负重任、适时出击且应对自如的所谓作文公开课、样板课或优质课。理由很简单:
【摘 要】团体动力学是研究诸如团体气氛、团体成员间的关系、领导作风对团体性质的影响等团体生活的动力方面的社会心理学分支。依据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通过设置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课堂规范、开展适当的竞争和积极的合作、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 语文新课程 教学启示    一、团体动力学:理
【摘 要】一曲《琵琶行》,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感人肺腑,堪称典型之作:典型的音乐,典型的境界,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感情,典型的语言,使《琵琶行》历经千年,至今传诵不衰。  【关键词】《琵琶行》 典型 音乐 氛围 感情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一、典型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白居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留白、对比等艺术手法描写了琵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因其直观性、审美性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喜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电影大片引入作文教学,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电影大片 思维能力 整合能力 表达能力    电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其中大片更是倍受喜爱,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看大片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思考社会热点问题、人类命运,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
【摘 要】本文就开放性原则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施作了几点探讨:开放课堂,感悟生活,发散思维;革新形式,开放命题,面向全体;注重情感,开放评价,发展个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 开放性原则 教学实践    要想摆脱作文教学的被动性,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就应当深刻地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开放性原则,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一、开放课堂,感悟生活,发散思维  
【摘要】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规范学习行为,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和训练方式,让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有效教学 内驱力 自学方法 主动学习    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学来说,教只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内因的认可,才起效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散文欣赏题在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但学生得分的情况不大理想,针对该题型,笔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本文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摘要】千百年的语文教学积累了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是我们改良语文教学的前提。新的时代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教学理念、方法、手段,乃至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同时又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问题,语文教学的改良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也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语文 传统 现代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民族性的学科,它不仅受着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特点的影响,还必然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