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一双慧眼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0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韦志成先生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语文是一门极具美的魅力的学科,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语文课上,教师不仅要认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美的熏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要给学生一双认识美的眼睛,让他们观察大千世界的沧桑巨变,让他们关注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让他们关心百姓的喜怒哀乐,并从中领悟到真、善、美的真谛,从而塑造其健全完美的人格。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如何利用语文课堂这个舞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呢?
  
  一、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认识美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美学原理、美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蕴含在课文中的美学元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从中学到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春》《夏》《三峡之秋》《济南的冬天》四季之景,各有其美;《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精神美,《背影》的人情美,《藤野先生》的人性美;《口技》《核舟记》《苏州园林》体现形式多样的艺术美……
  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里的一篇力作,不仅思想博大精深,而且结构严谨,内容优美,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是一篇融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于一体的好教材。教学本文,教者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结构上看,该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一唱三叹,可谓拢中见散、散拢结合,确有形散神凝的笔法。从内容上看,文章从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形象的不平凡、性格的不平凡三个角度展现了白杨树的景美、形美、神美,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高大丰满的白杨树形象。从思想上看,它热情讴歌了像白杨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作者笔下的白杨树体现了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其艺术形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语言上看,本文语言准确、凝练、优美,富于感情,充分体现了散文语言美的特点。文章还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一句中,用“力争上游”来写白杨树,运用拟人的手法,既概括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也揭示了白杨树的“性灵”气质,语言优美、生动。
  中学语文课本中类似这样的名篇佳作很多,其本身就是一个美学宝库,等待我们去开发、挖掘。教师应善于运用这些寓智育、德育于美育的语文教材,能站在美学的高度去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使学生在听讲和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认识美、感受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精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欣赏美
  
  前苏联教育家列昂节夫说:“语文,应该让孩子在美的空间里遨游。”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无论是疏密有间的课堂结构,还是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无论是诗意盎然的教学情境,还是优美流畅的教学语言,都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精心组织教学,在美的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接受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实现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达到教学过程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1美读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进入美的情境,就应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的氛围,感知美的情感。要使学生感知美,就必须有效地指导学生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文章不是无情物”,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作用,能激发美感。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中精美句段进行认真的琢磨,反复体味,通过自如的声音、生动的语气以及抑扬顿挫、轻重徐疾、长短升降的音调节律,把作者的情感直接诉诸学生,加之伴随着语义的理解,故能摇荡人心,打动感情,直至学生的鉴赏活动的全面展开。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该文行文流畅,物象具体、鲜明、生动,语句较为整齐,声韵极富节奏,蕴含着自然和谐的韵律美。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样的美文,与其教师枯燥地说教,不如让学生去读,在读中感受美、欣赏美。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主要采取了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适当点拨,再配上优美的钢琴曲、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声情并茂的韵律美。这样的朗读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
  2品味理解
  美读是获得美感的重要方法,但这还只是对美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理性融入直觉,进行形象思维,品析文中的词句,理解其中的哲理,并对美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鲁彦在《听潮》一文中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向读者展现了大海的温柔美和雄壮美。作者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一样的美!”但作者又说:“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学生们难以理解,作者缘何更钟情于这怒吼的大海?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学生介绍背景: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鲁彦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四面环海的普陀山的。作者喜欢大海的雄壮美和伟大力量,寄托了作者对战斗生活、对未来的热烈追求。同时我还介绍,鲁彦曾经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像大海。作者喜欢怒吼的大海,也是在启示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习大海的精神,勇于战斗,敢于搏击风云。学生们深受启发,受到强烈的感染,理解了作者的感情,思想上产生了共鸣,从而欣赏了课文深层次的美。此时,他们再读到这个片断时,他们的语调是那么的高亢激昂、雄壮有力。这样将传授知识和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3.启发联想与想象
  阅读优美的文章,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中所呈现的广阔的自然、社会、生活图景,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思想和审美情趣,形成一种令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教师在教学这些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把作品用文字描写的画面,还原为自己脑海中的艺术形象,这需要联想和想象。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深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的感受、尽情的体验,得到美的熏陶。
  一般来说,古诗词都写得比较含蓄,跳跃性也大,所以在教古诗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古诗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例如,学习王维的诗《使至塞上》,该诗诗中有画,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该句以其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美的情境,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在教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想象这一幅幅的画面,感悟内容,进入意境:无际无涯的大漠中,一缕烽火台上的孤烟,直上青天;长河似带,落日降临,异常浑圆。学生通过自己想象的画面,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大家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深深地领悟了诗人在诗中所传达出的豪迈之情。学生们借助联想和想象,领略、欣赏古诗文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将美妙的想象融入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就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欣赏美的能力。
  
  三、重视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
  
  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语文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生,长期的语文学习,大量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都有向往美、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也渴望能抒写心中的激情,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描摹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讴歌周围的好人好事。但或苦于表现美的能力不强,或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他们只能鉴赏,而不能再现美。因此,教师平时应提醒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美的情感,留意生活中美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将生活中这些美再现于自己的习作中,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完《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要求他们选取一种自己所喜欢的植物,学习本文的写法,把它美的地方用文字描绘出来,最好能挖掘出它与众不同的内在气质,并联系我们生活中的人和事,揭示这种植物的深层意蕴。学生们反应热烈,有的说喜欢竹子,有的说喜欢松树,有的说喜欢菊花,还有的说喜欢腊梅花……并用优美的文字描写它们不同寻常之处,说出喜欢它们的原因,甚至还能从它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讴歌身边这样或那样的人。至此,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不仅欣赏到了美,而且受文章启发,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且用笔将它们表现出来,提高了审美能力。
  一次我以“风景”为话题组织学生写一篇作文,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生活,以“美”为主题表现生活。学生们思维活跃,有的以《大运河的明珠》为题,写出自己家乡的风景之美;有的以《瞧,这风景多好!》为题,写出了家乡近年来的巨大变化;还有的以《美,就在我身边》表现社会的人情美……然后我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学生们在这次写作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既受到了美的教育,又提高了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写作训练时注意引导,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笔去表现美;引导他们对社会和自然中的原始素材进行观察、体会和提炼加工,再加以想象和构思,力求创造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能力必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有句谚语说“美是难的”。在提倡素质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更是在极为艰难的攀登中去探索美、创造美。我们语文教师须在语文教学这片芳草地上,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把语文教学中最优美的东西描绘出来,使我们的学生如坐春风、如沐甘霖,于不知不觉中呼吸语文美的气息,从而深爱这种美,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去追求美的生活、创造美的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实施美育的过程,实际是要给学生一双慧眼,鼓舞他们去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热点综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具体表现有:  1、2亿多城镇居民受惠医保,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全国约有2400个县(市
读书的时候,我最害怕的大概就是写作文。  八年级时,一次周末放假前,乔伊斯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关于游泳的作文。非常巧,我在父亲订阅的《东部海岸信使报》上看到了这样的一篇文章,我把它抄到了我的作文簿上。  周一早上,我们把作文交上去以后,乔伊斯老师对我的作文非常满意,他称赞了我,并且当着同学们的面朗读了我的作文,当乔伊斯老师读完以后,C组的克莱尔突然大声地喊叫了起来:“乔伊斯老师,他的这篇作文是抄来的
“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这是古希腊苏格拉底论证反思最经典的一句名言.华东师大教授叶澜也说到:“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珍视经验、注重实践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备课、上课等教学实践是教学
从本世纪初,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标志着荒诞派戏剧走出高校文科课堂,为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和接受。  资本主义发展前期,人们的信仰支柱是理性精神。从文艺复兴运动大力提倡人道主义,到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主义精神,人们雄心勃勃地认为理性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是人类迈向幸福彼岸的桥梁。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理性确实建立起了庞大的社会结构组织,可社会矛盾却更加尖锐,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发生在二
到了高三,师生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复习作文。三天一“小作”,五天一“大作”,写完改,改完写,反反复复,大家都很疲惫,结果写作水平还是原地踏步。痛定思痛,问题在于没有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没有盘活学生库存的资源。那么,沉睡在学生记忆中的东西有哪些呢?  请看江苏考生高考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中的一段:“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
妻子:“我常常假设,我要是男人就好了。”  丈夫:“为什么呢?”  妻子:“当我走到绸缎店,看见那么多好看的衣料时,我就会想,我若是男人的話,一定要买回去给老婆,那样她得多开心啊。而我也会觉得自己很豪迈啊!”  丈夫:“……”  (王潇供稿)
一、教育大环境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听说领先”、“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我们广大外语教师和专家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前辈的中学英语教师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为我们塑造了不少成功的课例。但是,如何将成功的课例,应用到我们实际的课堂,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探究。本文将就如何设计好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英语教材的听说课作初步探究。我根据多年英语教学
有效的预设与生成使课堂教学闪烁出智慧之光,更富有灵性与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够遇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我们认为预设不是教师为一堂课的教学事先设计的“教学地图”,生成不是教师为了完成预设,而牵着学生的鼻子沿着这张“地图”行走,预设与生成应如鸟之双翼,有效协作,巧妙运用,使课堂教学翱翔于知识的天空,和谐共生
EEPO是一个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三维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注重师生互动的个性发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实施MS-EEPO有效课堂改革能够使语文课堂“动”起来,让语文课绽放光彩。    一、传统语文课堂的局限性    我校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农村初中,教育设施、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学生知识面窄
当前,“轻负担,高质量”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而追求!那么如何才能“轻负担,高质量”?当然只有规范教学办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真正高质量!其中,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对于“轻负优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观当前我们英语教学中的作业布置,常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作业总量太大,学生无法按时完成,抄袭现象严重  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