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因“读”而精彩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
  一、自读感知“量”要足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如在教《球王贝利》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
  二、精读领悟法须“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 如教学《一只贝》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这是一只怎样的贝?”,学生一致回答“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但当又问到为什么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这只贝磨出了一颗珍珠。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过于浅显、偏颇,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学生一定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这只贝磨制珍珠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想象这只贝在磨制珍珠的过程中忍受了怎样的折磨?并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眼睛里进沙子是什么感觉?何况这只贝的身体里进的是一颗十分坚硬的、有棱角的沙子?那在磨制的过程中,会忍受怎样的痛苦?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深入地读,充分地读,从这只贝角度深深感受到这只贝的可怜、坚强、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贝的精神的可敬,甚至伟大。这样对文本深入的理解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表达关乎“情”
  有人云:“读书本是一乐事,片言只语总关情”。的确,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而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可。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读“我”不幸掉入土井时的情形时,配上悲伤的、低沉的音乐,当 读到“我”听到乡亲们急切的呼唤,又播放了灯笼火把由一点到一片,至遍布山坡的情景动画,这感人的画面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这感人的情景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偷偷地擦眼泪呢。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最后这节课伴随着歌曲《感恩的心》圆满结束。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在“读”中有滋有味地学好语文,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读”而精彩!
其他文献
朗读是传统语文教法的精髓之一,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起着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教师讲出来的,还要学生去读,去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提高阅读效果呢?根据教育学分类,朗读训练指导可分为语言方法、实习方法和直观方法三类。语言法是教法,实习法是学法,直观法是教与学的辅助方法。  一、 语言方法  1. 教授法。即以分析为
期刊
教育学生识美、爱美,从而去创造美,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个教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善于挖掘本学科教材中所深含的美质,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乐学”。在中学诸学科中,语文学科与美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其整个教学过程,处处都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思想性、文学性、社会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必然比其他学科要丰富多彩。然而,目前在语文教学中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管你是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都必须经过周密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有的教师上课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语言不准确,都是备课不过关造成的。那到底怎么备好数学课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下面三方面下手。   一、要备好教材   1.认真钻研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
期刊
诗歌教学始终存在着可教与不可教的问题。对于一个诗人的产生来说,诗人不是教出来的,因此,我们一开始就定位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诗人,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灵性!我提出了这样一句口号:“像诗人一样想象,像天才一样思考”。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贴近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
期刊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牢固而准确地记忆所学知识,是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几年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攥索。现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首要的工作是克服学生不重视的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使注意力集中,兴奋加强,容易记牢。生命本身就充满奥秘,饶有趣味,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就可以讲得妙趣横生。教师要坚持从科学性、逻辑性、艺术性、趣味性几个方面把书本知识讲活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
期刊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思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体察学生的心理,灵活多样地设计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不但学习社会生活中的理论和知识,而且把这些行为规范中的
期刊
“互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研究我们的学生,创造出我们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广大教师所共同探讨的课题。下面就“互动”实践及互动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一、良好的教学开
期刊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无成效取决于学生是否取得进步。当前,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理念,自觉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数学有效学习,从而达到整个教学系统的良性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高中数学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1)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导致教师无效提问过多  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数学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