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触电急救课教学设计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de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背景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一直以来,对学生的安全自救教育相对滞后。自从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安全自救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社会宣传、网络教育、学校单位开展形形色色的防范自救教育和演练。时值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来谈谈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的安全自救教育。
  对于中职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与“电”打交道的频率非常高。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用电安全教育,反复强调并采取了很多防范和保护措施。但对触电急救常识教育很少,掌握急救技能的更是凤毛麟角。再看看现在中职的电工学教材,理论课教材中安全用电部分内容很简洁,在电工技能与训练中安全用电常识虽有一定篇幅,一般教学过程中也不会太重视,往往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如安装接线、仪表使用、维修排故等。笔者认为中职学生不仅要有高度的用电安全意识,更应学会一些触电急救的常识和技能。为此,笔者作了以下课程设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除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自如地运用之外,还与教师是否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密切相关。
  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会触电急救的技能,笔者在上本堂课前收集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精心制作了一节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笔者准备了模拟人,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为学生演示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操作技能,也可通过学生体验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既能达到直观、形象、明了的目的,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也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实践过程
  1.复习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点,就是教师领导学生为新的学习活动做好认知方面的准备,促进新旧认知的衔接。笔者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一段触电场景的视频。
  问题有:①触电时,电流对人体有什么伤害?②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③常见的触电方式有哪几种?通过观看这段视频,学生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同时通过思考和提问,回忆前一堂课的内容,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新课作铺垫。虽然在日常生活扣电气操作中,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使触电事故大幅下降,但不可能绝对避免。我们必须做好触电急救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2.讲授新课。对与每一个教师而言,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具有吸引力是一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课题。对学生而言,他们非常喜欢生动活泼、有趣、民主、高效的课堂,也就是说上课时很轻松,在不经意间就能够将一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应该拥有的能力获得而且没有任何负担的教学是他们所热切盼望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自己的课堂鲜活起来,吸引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轻松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使他们很扎实地拥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归纳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
  首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问题是“有人触电时,你该怎么办?”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关电、拔掉插头、拨打110等等。大家都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但没人系统地完整地回答。笔者告诉学生当发生触电事故时,切不可惊慌失措,应立即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根据情况进行自救和向医院求救。然后着重阐述如何脱离电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救。
  1.迅速脱离电源。让学生意识到迅速脱离电源是最关键的,越快越好。引导学生们思考脱离电源的方法有哪些?
  经提问总结出不同情况下的四种处理方法:①关闭电源;②斩断电路;③挑开电线;④将触电者剥离触电处。万不得已的时候还可以用绝缘导线,使该相电源对地短路,迫使短路跳闸或站于干燥木板上,用衣物包裹,拉触电者,切忌拉带电人皮肤。从中让学生意识到解救他人时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了救援的方法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2.现场诊断。救援者应短时间内(10秒左右)诊断触电者是否有意识、是否有呼吸心跳。
  (1)在讲述有无意识的判断时,笔者一个“拍案叫好”,使全班同学顿时一惊,个个聚精会神地关注笔者的一举一动,这样就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笔者走到模拟人跟前边演示边解释:“拍”:拍肩,可边拍边呼叫;“按”:按压人中,位置为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叫”:呼叫姓名或喂;“好”:摆好体位,使触电者仰卧平躺,双手放于两侧,打开气道。
  (2)在讲述有无呼吸心跳时,笔者将其归纳为“看、听、试”三个字,向同学们展示了操作图片并在现场用模拟人演示操作过程。“看”:看伤员的胸部有无起伏动作;“听”:用耳贴近伤员的口鼻处,听有无呼气声音;“试”:试测口鼻有无呼气的气流,再用两手指轻试一侧喉结旁凹陷处的颈动脉有无搏动。在演示过程中请同学们伸手感觉一下自己呼吸的气流,摸一摸自己的颈动脉,能快速地找到并感觉它的脉动。
  然后请几个学生上台体验如何判断有无意识、如何判断有无呼吸心跳。通过形象生动地讲述、现场演示、学生体验同学们很快掌握现场诊断的方法,并且课堂气氛很活跃。
  3.对症处理。据统计,4分钟以内抢救有效率达50%以上,4-6分钟抢救有效率下降为10%,6-10分钟抢救有效率只有4%,10分钟以上则希望渺小。如果一味地等待医生救治,则为时过晚,应救援者及时对症处理。
  (1)对于轻型触电者,如果神志清醒,呼吸心跳尚存,但感到头昏乏力、四肢麻木、恶心呕吐的。应将其就近移至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仰卧平躺,解开衣扣,畅通气道,严密观察,等待医生诊治,切匆让患者走动站立,以免情况加重。
  (2)对于重型触电者,如果神志不清,出现“假死”状态的,即无呼吸,无心跳、呼吸心跳均无。关键是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因为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是触电后4分以内。接着笔者重点介绍了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动作要领。笔者分别引入了两段口诀:“清口捏鼻手抬额(打开气道方法),深吸缓吹口对紧,张口困难吹鼻孔,五秒一次不放松(捏鼻吹气2S,放手呼气3S),”“掌根下压不冲击,突然放松手不离,手腕略弯压一寸(3-5cm),一秒一秒较适宜(80-100次/分)”然后逐句分析同时在模拟人给同学们演示,如掌形,两手交叉,垂直向下;压区,颈部凹陷下缘向下一掌或肋弓末端,上移两指等。如果患者呼吸、心跳均停止者,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要同时进行,单人操作以2:15的比例进行,两人操作以1:5的比例进行。
  笔者将动作要领归纳为四句口诀,不仅方便于学生记忆,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没等老师详细分析演示完,同学们已念开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图片,边分析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模仿。然后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再请同学上台体验,个个跃跃欲试。相继请了几位同学上台体验,对操作不到位或有错误的同学,笔者一一纠正,从学生体验看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
  (三)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笔者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触电急救的视频作为本堂课的总结。一段几分钟的视频小结完整地再现了整个触电急救过程,对学生来说这段视频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并告诉同学们触电急救的原则在于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三、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互动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演示体验教学法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利用口诀、图片、视频,结合现场演示、学生体验等环节,使学生理解触电自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掌握触电急救的基本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救动手能力,教学效果很好。但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教学道具模拟人的不足,在课堂上只能局限于部分学生有体验的机会。如果能满足每5-6人一个模拟人,那将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弥补不足笔者将安排分组进行触电急救的心肺复苏训练。
  本堂课笔者结合当前安全主题教育,挖掘本学科中有关安全教育的内容,渗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自救意识。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市实验职业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浪潮下,学校体育教学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已成共识。体育是涉及校园安全事故比较敏感的学科。在校园安全事故中,出现在体育课上的意外伤害事故占了一定的比例,这与体育课自身所具有的运动性、激烈性、对抗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是分不开的。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出现,不仅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且给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给体育
期刊
一、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Motivation)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Atkinson,1964)把动机分成两个层次,即Motive和Motivation,只有适当的刺激出现时,Motive才会被激发,并转变成Motivation,我们所运用的动机概念既有Motive也有Motivation的含义。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
期刊
当前,实现量刑精准化的效果有限以及“类案不类判”等有违司法理性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精准量刑.精准描述司法理性是精准量刑的重点;精准化量刑得益于司法理性的实现.在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大数据技术与司法适用充分结合等前提下,精准描述司法理性可分次序进行:量刑规范信息化—具体个案、类案精准描述—具体个案理性自由裁量—民众反馈司法理性.为此,应着力解决刑罚量的数值化表示、通过实证分析表达法官理性与民众生活理性等难点,以实证确定量刑起点、实证确定量刑因素作用力大小、实证辅助宣告刑的确定以及实证反馈司法理性等为实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中居于关键性的枢纽位置.我国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鲜明的政党主导特征,中国共产党统领并协同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城市应急管理实践.有效构建中国特色政党主导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独特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全面领导、组织动员、资源统筹是中国特色政党主导型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运行机制,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动力支撑和资源保障.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全面
伴随商业文明的兴起,人性科学成为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理解人类社会的一把钥匙.亚当·斯密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其社会性激情同情与合宜,是人们行为规范的生发之源;实际的旁观者和公正的旁观者分别充当低级法庭和高级法庭,维系着人们的上述激情.将合宜具体化为"完美的审慎"、"严格的正义"和"恰当的仁慈",从而将人性中的同情原理由一般的道德领域延伸到商业社会必需的智力美德、经济美德和现代法权领域.斯密的人性科学,实为一种针对普通人的美德激情论,实现了伦理学在道德主体、来源及其范畴方面的现代性转向,为现代商
我国一流学科在门类分布、区域分布、校际分布存在的非均衡现象,其背后隐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系统“缩长”现象.一流学科的非均衡分布是国家资源正面供给冲击与负面需求冲击综合影响的结果.一流学科建设要进行资源制度改革,面向所有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部门等,建立起多主体共治共建共享、资源要素全通道供给和循环的全开放格局.
总体而言,我国英语水平不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必要对我国英语教育的战略进行审视,并采取有效对策。  一、加强各阶段英语教学的衔接。中国学生有的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一直到博士,学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依然难以过关。这里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之一,是小学、中学、大学的英语教学缺少沟通,教学内容重复。以词汇为例,依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高中生毕业后英语词汇可达3000(6级)至4500
期刊
校本教研主要有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等几种形式,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把握终身学习的时代理念,使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以完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教育实践者转变为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层次和特点。因此“以校为本”的教研也同样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而且是过
期刊
本文重点分析了弗兰西斯·哈奇森的道德哲学,认为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运动是由哈奇森的道德哲学开启的.为什么苏格兰启蒙思想会走向一条不同于欧洲理性主义的情感主义之路,首先在道德领域而不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思想的革新,并赋予道德情感以如此关键的地位,这是哈奇森的思想洞见和问题意识所决定的.哈奇森承前启后,对于人的主观情感给予了深入而独特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的观点,他的感性主义美德伦理学开创了苏格兰思想的道路,对于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影响深远.
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阶段,财产性收入作为老年人经济支持的重要性愈发显现,有效配置家庭资产对增加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保障养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首先通过三阶段DEA-SBM模型从家庭层面测度家庭资产配置效率,弥补了过去测度家庭效率时未考虑房产的不足;然后借助Tobit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债务杠杆对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效率受老年人占比的正向影响,而债务杠杆所蕴含的潜在风险将减弱这一正向效应.且这一基准实证结论在进行Lewbel工具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