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人的苏帕情结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7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里来了客人,和田人会邀请他围着苏帕曲膝盘腿坐下,一壶茯茶,佐以馕或馓子,边喝边吃边聊,无拘无束。聊的高兴时,主人会拽出都塔尔、手鼓等乐器,一阵子吹拉弹唱,大家纷纷翩翩起舞,一场欢快的家庭麦西来甫就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
  
  了解和田的人都知道,传统和田人的生活有三个离不开:一离不开馕,二离不开苏帕(新疆特有的土坑),三离不开恰尔马(毛驴车)。而对于苏帕,和田人无论是农民还是干部,都对其情有独钟;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随处可见苏帕的身影。和田人热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喜欢根植于这块土地上的那古朴、宽阔而又厚重的苏帕。那是一种斩不断、解不开的民族情结。
  一块方整的土台,铺几块毛毡或地毯,就是一个完整的苏帕,这个看起来有点灰头土脸、简陋而笨拙的尤物,在和田人的心中却占居着重要的位置,构成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汉族干部,生活在和田这片民族集中的古老土地上,时常与民族同志交往,不可避免地要穿梭于大小苏帕之间,婚丧嫁娶、喜庆聚会、走亲访友,从这个苏帕到那个苏帕之间,自然也就渐谙苏帕之妙处。
  和田人热情奔放,爱交朋友,而苏帕则是接待客人的主要平台。客人到来,围着苏帕曲膝盘腿坐下,一壶茯茶,佐以馕或馓子,边喝边吃边聊,无拘无束,在这种情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觉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聊的高兴时,主人会拽出都塔尔、手鼓等乐器,一阵子吹拉弹唱,大家纷纷翩翩起舞,一场欢快的家庭麦西来甫就热热闹闹地办起来了,一切就这么简单。如果客人跳的累了,晚上想留下来过夜,没关系,有苏帕就有睡觉的地方,随便一个苏帕,睡上十几二十人都绰绰有余,况且,和田人的家里都不止是一个苏帕。和田人古有的朴实热情之风在现代社会之所以能保留得这么完好,同这苏帕上的生活不无关系。
  在和田,传统的民族居室离不开苏帕,没有苏帕的房屋不能谓之为房屋。和田居民在盖房子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苏帕的结构。苏帕理所当然地被列为住宅建筑的一部分,不是由房子决定苏帕的形状大小,相反,却是由苏帕决定房子的结构大小。和田传统民居,通常为“方形围绕”结构,以正方形的布局围绕围绕院子建房,中间是有顶和天窗的院落,院落中环房屋的四周除了房子必要的人行通道外,其余空间几乎都被苏帕占去。房屋内也修着大大小小的苏帕。每当遇婚丧嫁娶举办宴请时,大大小小的苏帕共同构成一个宏大的筵席。
  对于苏帕的装饰,和田人是从不吝啬的。无论家里是否殷实,也总是尽其所能地把待客的那个苏帕装饰一新。给苏帕铺上和田地毯,给环绕三面的墙上挂上壁毯,好看的箱子、漂亮的被褥和枕头,以及家用电器等等,把家里所有能够拿得出来的物品都摆上来。和田人的家里状况如何,只须看看家中的苏帕上铺了几块地毯,摆了几件像样的家什,便可揣其一二了。
  我的一位维吾尔族同事最近喜迁新居,邀请我到他的新家去做客。到了家里一看,诺大的一个卧室大部分空间都被苏帕占去,只留下一小块的空间。我奇怪地问朋友:“楼房的空间这么珍贵,你做这么大一个苏帕做什么?”朋友的回答更是使我感到奇怪,“为了撑面子呀,没有一个像样的苏帕,朋友来了,多没面子呀!”这苏帕居然和面子能连到一起。便由此可见苏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了。
  其实,真正让和田人难以割舍的还是睡在苏帕上的那种舒适自由的感觉。苏帕上的睡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睡眠。在苏帕宽阔而厚实的胸怀里睡眠,可以尽情地享受到“床阔任你翻”的自由之态。那是一种纯粹的睡眠,心灵与大地亲密接触,精神与自然无障碍交流,让人感到再踏实也不过了。
  选择苏帕,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选择一种质朴、豪放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苏帕根植于和田这块特殊的土壤中,与和田的维吾尔族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田,这片沙漠与绿洲长期残酷博弈的土地,砺炼出和田人无比坚韧的秉性,而根植于这块土地的苏帕担任着传承绿洲文化的特殊使命。
  和田人的苏帕,凝结着和田人难以割舍的情结。
其他文献
巴州博湖冬捕醒网  当身穿蒙古族传统服装的两名舞师在冰封千里的博斯腾湖面上,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跳起遒劲的蒙古族传统舞蹈。冰雪节的一个高潮时刻一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冬季捕鱼前的祭湖醒网仪式开始啦    阿勒泰冰雪世界禾木情深岩上松  昌吉古海温泉新年冬泳  2012年1月1日新疆五彩湾古海温泉拉开冬季温泉游序幕,来自自治区冬泳协会、民间  冬泳爱好者共30多人以及  200多名户外俱乐部成
期刊
曆史的烟云渐渐飘散后,总能因一些文字的记载、遗迹的存留、文物的传承,在悠长的岁月里镌刻出光辉的印记。  古西域,现新疆,景色和气候,人文与地望。虽与南方不同,然而在文化一脉,却总能找到不可割断的关联。这里,当之无愧地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沉淀的聚宝盆。  这里所沉淀之宝,包括了古代西域受东西方文化浸淫的种类繁多的钱币。  自古以来盛世收藏。西域古钱币,寡而难觅,才惟其为宝,才广受热衷于收藏及醉心于古
期刊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众多的三大有蹄类动物和完整的高原生态系统而著称于世,号称东方的“肯尼亚”。为了解保护区现状,我有幸参与了保护区的新一轮综合科考,2011年12月22日,随着第五批队员冬季考察的安全归来,标志着全部野外工作已经完成。  接受重任实施综合科学考察  1982—1984年期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局牵头,多部门参与,对阿尔金山地区进行了综合考察,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
期刊
人說阿勒泰一名的由来,在哈萨克语中是6月的意思,就是說,这里冬有6个月,而春夏秋三季加起来也只有6个月。  阿勒泰的冬天的确漫长,然而春天毕竟姗姗来临——河套里婀娜的白桦林粉色秀枝上绽出了新绿。丛山已经复苏过来,正在缓缓褪去白色冬装。所有的河水奔腾咆哮起来,恣肆纵横,变得浑浊不堪,河面上漂流着被连根拔起的树木。  渐渐地,夏天来临了,渔汛来临了,河水也开始变清。6月末的一天,我的朋友开来一辆北京吉
期刊
早在11月份我们就在盼望著一场大雪,为了大地有一个银装素裹而透明的世界,为了来年有一个丰收的年景。可是全球气温的逐年变暖却使得这样的愿望一次又一次落空。值得让人高兴和庆贺的是新年伊始天空竟然飘起了雪化,鹅毛般的大雪铺满了大地,边城伊宁因为洁白而更加美丽。  元旦早晨的空气格外清新甘冽,天空的雪花飘飘洒洒,积雪铺满城市的大街小巷。巷道两旁光秃秃的杨树挂满雪花,站成了雪地一道坚韧的风景。大街两旁的风景
期刊
沿着天山后峡继续南行,即可到达乌鲁木齐河的河源区。这里离市中心120多公里,海拔在3740~4480米之间。冰川研究专家胡汝骥告诉我们说,此处,孕育了五条现代冰川,最大的是天格尔峰北坡的一号冰川,由于被发现且研究较早,因而被命名为一号冰川。  一号冰川是世界上离大都市最近的冰川,形成于第三冰川纪,距今已有480万年的历史了。由于现代冰川集中,冰川地貌和沉积物非常典型,古冰川遗迹保存完整清晰。所以一
期刊
楼兰是埋在沙漠中的西域36国之一,公元前后中国境内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小国,它的存在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千多年前,这个小国突然消失了。  一百多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遗址并将之公布于世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楼兰古城遗址位于罗布泊西岸,古城遗址周围是一片密集的雅丹地貌,风蚀后的景观非常壮观。在楼兰古城遗址上曾发现大量汉文和卢文木简文书
期刊
如果说其他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用书面文字、雕塑、建筑、戏剧、美术作品等形式保存下来的话,柯尔克孜族则将自己全部的内心世界、民族的荣辱、抗争和追求用口头史诗形式反映了出来。    帕米尔高原上的史诗民族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主要聚居在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被誉为“高山上的史诗民族”。  柯尔克孜族汉代就出现于我国史籍之中,史称坚昆,原居
期刊
新疆阿克陶县布伦口乡盖孜村的女人和孩子们都来啦,从山坡上面向下看,好一个深山部落,镶嵌在公格尔九别峰下的群山之中,顺着羊肠小道,穿红戴绿的女人和孩子们像一条彩带舞动在这深山白云间。  塔茜古丽是个柯尔克孜族,她的家坐落在一个山坡上,所有的住户就是塔茜古丽爷爷老兄弟三家,他们自成一体,被人叫做上盖孜村,这三户人家在这上盖孜村居住了上百年。上、下盖孜村之间有一条2公里长的山路。这天,从下盖孜村上来的人
期刊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托云乡阿依浪苏河,不停地喷吐着“酸奶”,还有雾气和炫目的色彩。泉水顺着岩石向河中流去,所经之处留下大片鲜红的结晶,似乎恰好对应了石头中喷出血液的传说。    “在这个世界上,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石头有故事,河流有故事,甚至连天上飘动的浮云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忘记了这是谁说的一句话,只是那块石头的故事又是什么?  一块静默了多年的石头,一天,忽然流出一股殷红的血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