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四方之气 奏音乐强音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受瞩目的国际重要电子音乐节的新秀——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于2005年10月24日至30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拉开帷幕。在金秋十月的迷人空气中,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荷兰等欧洲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子音乐作曲家来到北京,这是继2004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之后,国内电子音乐的创作、研究、教学及商业等领域的朋友们再一次汇聚北京的重要电子音乐盛事。本次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MAC)承办,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1CEM)、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1CMA)联办。
  与2004年以“法国文化年”为主题且以“一网打尽”的方式将法国当今电子音乐领域的重要机构及主要代表人物介绍给中国听众不同的是,本次音乐节的重头戏是以“多点辐射”的方式将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和欧洲众多知名的音乐家们带到中国北京,与中国电子音乐界的朋友展开对话与交流,搭建中国电子音乐与国际接轨的平台。代表当今世界计算机音乐创作的领军人物保罗·蓝斯基(Paul Lansky)、约翰·阿普利顿(John Appleton)和查尔斯·阿米尔卡尼安(CharlesAmirkhanian)等大师亲临音乐节现场,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代表作系列大师班讲学,并在音乐节期间上演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电子音乐作品。有了诸位大师级作曲家的加盟,本次音乐节在学术层面就具备了高等级国际音乐节的水准。
  
  1.“Mix”的主题——多重意义的融合
  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主题是“Mix”,这个主题的诞生与电子音乐和高科技以及其他广泛的艺术门类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密不可分。如同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组委会执行主席、艺术总监张小夫在纪念册的导言中写的那样:从历史的角度看,“融”字恐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蕴极为丰富的一个字眼,一个“融”字似乎可以成为解读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最好注脚……电子音乐在融合中不断扬弃与升华,吐故纳新,逐渐催生出一种鲜活而强盛的生命力。毫无疑问,如果电子音乐要不断从技术与审美两个层面上增强自身生命力的话,那么它必然要在技术层面上把握信息时代的脉搏,从审美层面上融合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思想和思维,消除彼此的对立壁垒,在更高的思维及审美层面上谋求更为宽泛的“融合”。
  此次音乐节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的系列电子音乐会可谓不拘一格,异彩纷呈,它们有中外作曲家及演奏家联袂演出的音乐节开幕式多媒体电子音乐会、《声音·空间》装置艺术电子音乐会、《ROLAND之声》——多媒体电子管风琴音乐会、《柏林之夜》——德国“联合柏林”木管、钢琴与电子音乐专场交互式音乐会、《格拉姆之夜》——法国GRAME小提琴、大提琴、筝与电子音乐专场交互式音乐会、《ICEM之夜》——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成员国代表作品专场电子音乐会、《中国之声》——第二届Musicacoustica电子音乐作曲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MIX互动》——国际电子音乐家多媒体互动式专场电子音乐会和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闭幕式多媒体电子音乐会;系列大师讲学及学术论坛让大家开阔眼界,拂去困惑,进入到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的理论与技术天地;由中外音乐家、教育家、理论家和学者共同参与的中国电子音乐学科建设及教学研讨会和中国电子音乐作曲家教学公开课值得关注;另外还有激动人心的第二届Musicacoustica电子音乐作曲比赛和国际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展演以及汇总中国电子音乐界精英的第二届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年会等项目。
  用精彩的事实说话,用实际的行动积极推动中国电子音乐事业的发展,把国际电子音乐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实际状态结合在一起,这就是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ix”主题的真义,同样是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组委会的初衷。
  
  2.“Mix”的内容——与科技同步,与时代共舞
  其一,这次音乐节集中展示了美国和欧洲近年来电子音乐的经典作品,尤其是当计算机成为作曲家创作电子音乐的主体工具后,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一系列有影响的电子音乐作品。其演出的作品数量之多、涉及作曲家人数之广(包括来华演出者)是前所未有的。相比而言,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系列现代电子音乐会是整个音乐节所有”亮点”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得益于”法国文化年”的历史机遇,法国四大电子音乐创研机构(INAIGRM、GRAME、IMEB、MOTUS)历史性地云集北京,纷纷用专场音乐会的形式亮出自家的“镇山之宝”。
  其二,音乐节期间举办了第二届Musicacoustica电子音乐作曲比赛,该项比赛是目前国内设立的惟一的电子音乐作曲比赛。比赛分设三个组别,前两个组别是学术领域的,而第三个组别则是面向社会层面的应用性的电子音乐创作,这是继2004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后第二次对应用性的电子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进行评奖。在国际电子音乐大师公开课中,很多以中国民族乐器和电子音乐相结合的参赛作品让国际评委颇感兴趣,并在点评作品的时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其三,互动化多媒体的演出形式,多媒体艺术的高速发展和其在众多姊妹艺术中的广泛运用,使其在二十一世纪的音乐舞台上粉墨登场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虽然它在国外已经不具备太多的“新”意,但在落后了西方几十年发展历史的中国,还是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视听一体化”和“人机互动化”是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现阶段发展的重要形式,本次音乐节将互动化多媒体的演出形式与电子音乐融为一体,并利用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最大限度地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将“人机互动”所产生的极为特殊的巨大魅力奉献给中国观众。
  其四,世界电子乐器之父——日本ROLAND创始人梯郁太郎先生第三次来到中国电子音乐学会的会员朋友中来,并作了精彩的专题演讲,同行的著名日本电子管风琴演奏家和来自欧美著名的电吉他、合成器与打击乐组合的演奏家们为那些喜爱电子乐器演奏和创作的朋友带去一份久违的欣喜。梯郁太郎接受了中央音乐学院特聘名誉教授的聘书,并赠予中央音乐学院一台电子管风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建院55周年的礼物。
  
  3.“Hix”的背后——关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子音乐学科建设
  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中,由中外各音乐学院领导、学科带头人、专家和教授等共同参与的“中国电子音乐学科建设及教学研讨会”对全国电子音乐学科的教学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以中国电子音乐学会的名义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表明学会关注的不只是积极推动电子音乐的创作。因为,决定中国未来电一音乐创作前景的必然是当下是否有成熟的学科建设。此一点,与会各方没有任何 异议。
  众所周知,中国电子音乐的教学和创作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电子音乐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地球村”时代奋起直追,用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和勤奋弥补那段缺席的历史,为中国的电子音乐事业创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这其中,电子音乐的学科建设无疑在此前行的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是中国电子音乐事业健康发展重中之重的关键环节。
  中国专业层面的电子音乐事业已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十几年来,中国的电子音乐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国各地音乐艺术院校的电子音乐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中专院校呈现出这个年轻学科英姿勃发的生命力。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为例,从1997年招收“电子音乐作曲”和“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研究”双专业硕士研究生起,2001年招收第一届“电子音乐作曲”本科生,2003年招收“音乐录音”专业,2004年又,增设“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在硬件设施上建设了五个电子音乐工作室和两个录音工作室(录音棚),2005年增设博士点,并于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电子音乐作曲”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也将于,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电子音乐专业学生。短短的几年共培养电子音乐专业学生近百名,发展势头令人兴奋。
  
  4.“Mix”——电子音乐的概念
  音乐节开幕式中,美国作曲家尤里·施皮采恩的《Welcome to the machine》将一大堆传感器置于笔记本计算机的表层。当演奏者运行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时,具有电子磁力功能的传感器就接收到了不同的信号,并通过扩声设备传送至音乐会现场的音箱中。就声音而言,这个作品的确无法为人们带来多少令人陶醉的美感,甚至它那一大串噪音或多或少地刺伤了那些已经习惯了优雅与古典的耳朵。但是,当演出这个节目时,偌大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没有一点点骚动与不安,大家安静地看着台上的艺术家极富前卫和探索精神的试验,它的听觉与视觉都让大家充满了期待。事实上,这个作品的音乐与图像同它带给我们的音乐概念上的震动相比,已经没有太多争论的必要了。这个充斥着实验精神的电子音乐作品颠覆了惯常现代音乐的构思、创作和演出模式,它以一种看似贫乏干涩的声音和一种“小儿科”式的即兴演出方式将电子音乐的概念推向了一个更新的“无名高地”。或许,传统的审美观念同这样的音乐已经没有什么契合点,它无法解释声音与图像是如何被一个小小的传感器连通在了一起,继而用别人难以理解的逻辑方式展开音乐。当然,这种概念性的电子音乐不一定是当代电子音乐创作的主流,它在以自身的惟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标示出其合法性的同时,也正式宣告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归属恰在于此。
  
  5.关于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思考:
  从去年开始,2004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作为一个国际电子音乐节的新秀就在国际电子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当“老死不相往来”的法国电子音乐派和美国电子音乐派同聚北京时,世界开始惊呼,有人要抢先一步,开启电子音乐创作与交流的一个新时代了。法国电子音乐界四大机构的脚步声还未曾远去,居于美国一线电子音乐创作阵营的朋友们以及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远方来客就在2005年金秋时节来到中国北京。记得在音乐节开幕前,台湾的一位曾先生曾打电话给我,谈起“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虽然刚刚起步,但是音乐节组委会请到的都是最棒的电子音乐作曲家,这些“大腕儿”在国外也不太容易见到……听后备受鼓舞,这才意识到我们自己的音乐节品牌已经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当音乐节已经成为电子音乐无可争议的“盛宴”时,国内的参与和响应却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积极。参会代表的数量和中国庞大的电子音乐教育者群体相比,并不成正比。诚然,造成大家不能前来参会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有一点不能忽视,也是笔者认为造成目前音乐节“墙内开花墙外香”最主要的原因:专业层面的现代电子音乐创作观念还未能被太多人接受和认识,很多人在与现代电子音乐经过短时间的接触后,自身的电子音乐创作不能与国外的电子音乐潮流产生共鸣,甚至在很多方面还非常抵触,寻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因此也就无法认识到这个通往国际电子音乐世界的“窗口”之意义,无法融入这场轰轰烈烈的潮流。
  中国的现代电子音乐创作起步不过十余年,除仅有的个别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电子音乐创作和计算机技术理论课以外,覆盖中国电子音乐大地的还是以MIDI技术语言为主的电子音乐。换言之,现在谈引领中国电子音乐创作与国际接轨尚可,谈引领中国电子音乐创作潮流还为时尚早。因为,大家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国际电子音乐同行走过的成功之路,还需要有相当的毅力去拨开西方电子音乐概念的外衣,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2002年,全国九大音乐学院和数十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系)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EMAC),张小夫教授当选为学会会长,这个组织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意味着中国电子音乐教学领域“一盘散沙”的局面宣告结束,中国电子音乐界携手共进共图大业的历史契机真切地来到了每一个中国电子音乐教育者的身边。2004年,中国电子音乐学会成为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CIME)的正式成员国,张小夫教授成为会员国——中方的主席。同年10月,2004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在北京胜利闭幕,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2005年,中国电子音乐学会成为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CMA)的团体会员。它们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的创作、科研、演出、教学和组织国际性电子音乐节等诸多方面朝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迈进,世界关注东方——中国电子音乐崛起的时刻即将来临了。于祥国 中央音乐学院200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植入研究性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阅读文献和实验设计的能力,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研究性实验;肉桂酸;微波合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272-
手机文化包括手机短信、彩信、文学、视频、电台、广告、手机报等多种形式。作为媒介文化及通讯平台,迎合了大学生心理需求,但是弊端也日益凸显。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  此次调查对象是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的2014、2015两个年级,随机选择,共5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自行设计的《手机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的调查问卷表为调查工具。设计27个封闭式问题,包括21个单项选择题、5个多项选
摘要:贷款违约风险是影响助学贷款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而高校在贷款违约风险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校在宣传、教育、机制三个方面的违约风险控制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贷款违约;风险控制;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273-02  助学贷款是我国资助体系的一部分,自实施以来
摘要: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三个方面论述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认识,期望对理工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跨学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48-02  现代科技的发展历史表明,大多数科技创新的成果都不是也不能
摘要:六步学习法,是德国职业院校和企业培训中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德国职业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的推广,六步学习法在高职课堂中得到广泛使用。本文就六步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作出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六步法;高职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30-02  完整的行动模式——六步法,常被称为六
摘要:本文以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探析“3 2分段式”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重要类型存在的必要性,并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探讨“3 2”办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实践经验总结。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 2分段式”;联合办学;人才培养;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81-03  五年制“3 2分
摘要:女生节横幅标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并由学生精心创作,是当代大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的典型案例。笔者在充分收集湖南省某高校近两年女生节标语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当代大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现状,并结合高校教育现状及社会语言环境进一步分析其产生原因、思考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女生节;标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
摘要:手机已作为生活必需品全面进入大学生生活,而手机上网也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谈话等方式分析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手机上网的基本现状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行为特征,并总结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  关键词:手机上网;思想行为特征;教育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
摘要: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楚雄师范学院搭建了六个实践平台,即实验教学“8 2”模式平台、设计性实验平台、开放实验室平台、学科竞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平台、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及参与学生教师科研项目平台。平台建设以来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实验》、《物理通报》、《实验科学与技术》、《光散射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9篇,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在“全国大学生大学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的“一锤定音”式考核模式的弊端,在探索基于SPOC平台的“3 1 3”考核模式基本内含的基础上,阐述了《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3 1 3”考核改革的基本做法和成效,供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参考。  关键词:SPOC平台;道路勘测设计;3 1 3考核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5-0125-02  课程考核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