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堂互动研究进展与趋势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ui4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知识图谱共现可视化的模式,通过统整类属课堂互动的1392篇有关期刊文献发现:从1996年至今的20多年内,课堂互动一直是热门主题;通过优量期刊和个人、优创机构以及类属核心关键词形成的聚类得出,前沿研讨优量及高被引量文献的研讨核心点主要集中在课堂互动、课堂教学、英语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策略;根据数据可视化的进展与趋势,从优创经验转化、有效课堂互动、多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课堂信息化走向的必然性四个方面浅析了课堂互动研究。
  【关键词】课堂互动 进展 趋势
  课堂互动一直作为研究者探析课堂研究的必经之路。随着课堂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化,基于学习者本位的教学观,促成了学习共同体的纵深发展。同时,教育理念也在发生重大的变革,以赫尔巴特为轴心的教师课堂中心论和凯洛夫式的研究结构在向以杜威为轴心的学生自主中心论的进程中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以“课堂互动”为关键词检索了1996~2018年共1392篇期刊文献,基于知识图谱共现可视化的模式,通过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辨析类属领域进展与趋势,提取核心学术影响力载体,挖掘潜在关系脉络,以期为相关教育研究与革新提供些许启示。
  一、类属优量期刊纵向学术影响力分析
  通过分析梳理1996年以来所属课堂互动研究的期刊文献,对类属优量期刊发文量及关系脉络进行系统分析,可初步从宏观角度掌握课堂互动的进展趋势。课堂互动从属研究起步显于1996年,除1998年无列入发文量外,纵向来看,发文量明显处于线性递增趋势。1996年开始到2002年,发文量处于平缓递增期;从2003年度开始至2010年,是课堂互动研究的指数递增期,发文量以二十进制的级别量递增;自2011年度至今,量级一直维持在百篇以上。可见,2003年以来类属课堂互动的主题一直处于研究活跃优创期。
  下表列举了优量期刊以及其被引用次数(Total Citation Score,即TCS)前10位。具体来看,居于发文量前三位的中国校外教育(37篇)被引用量为70730频次、科技信息(29篇)被引用量为234603频次、教育教学论坛(26篇)被引用量为73499频次,由此对我们管窥课堂互动的发展趋势与脉络走向提供了些许启示:可以看出课堂互动正在呈现脱离传统的物理第一课堂的束缚的趋势,努力开辟多种课堂互动教学实践场,并且受到了国外教育理念和信息化教育思潮的合法边缘性介入,[1]逐步渗透进入传统教育界线内。
  二、类属优量个人及优创研究机构学术影响聚类分析
  通过统整辨析1996年至今关于课堂互动类属优量个人及优创研究机构学术影响聚类脉络,我们发现,在优量个人维度,西北工业大学的王健(聚焦STEP、学习策略、言语行为课堂互动等方面的研究)出产量为8篇,占比为258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研究所的亢晓梅(主要致力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和比较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和山东工商学院的史李梅(主要致力于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出产量均为4篇,剩余周军平、任云霞等5人的出产量均为3篇,其5人均主要致力于课堂语料、思维模式、MOOC、教学效果、混合学习等相似性领域的研究。在优创研究机构维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占比2105%)发表数量13篇,位居首位,其次是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占比1316%)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占比1316%)发表数量均为5篇,另外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占比1053%)、山东工商学院中加学园(占比1053%)、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占比1053%)等另外5所学校的发表数量均为4篇。可以初步看出,教育类纯师范院校只有个别院校较关注课堂互动,侧面反映出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育模式还是占据绝大部分的院校,而对于课堂互动关注度和研究广度影响力较大的层次广泛分布于基于工程技术、艺术设计、言语交互等相关领域的院校,从而反映了课堂互动对于教育的渗透适切性存在介入方式的缺陷,课堂互动只存在于同客体进行对话的操作实践过程,而基于反思的自我对话实践和基于建构的社会关系实践这两个领域缺失,[2]从而导致了1+1的效应明显小于集体效应,最终呈现出课堂控制论的形式,依然执行着技术兴趣“目标—传授—评价”的模式,[3]使课堂仅仅停留在静止物理工具层面。
  三、核心关键词聚类共现分析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聚类共现软件对1996~2018年1392篇CNKI的课堂互动研究类属文献进行核心关键词聚类共现分析,频次为50以上的研讨核心点主要集中在课堂互动(频次为648)、课堂教学(频次为75)、英语教学(频次为66)、互动(频次为62)、大学英语(频次为57)、师生互动(频次为54)共6个方面。可以看出以课堂互动为轴心而衍生出来的时代主题不断增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基于交际、言语互动等动态教学范畴内,传统技术理性式课堂表现不突出,加剧了所谓新旧教学论的过渡界限分化,不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1996年课堂互动的从属研究诞生以来,基于其主题而衍生出的类属研究整体呈现正强化发散状态。大致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96~2002年度,1996年恰逢国家教委印发《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关注“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也逐步受到重视,[4]至此,类属研究主题如雨后春笋不断萌发而逐步进入繁荣期,这一时期与《规划》形成了响应;第二个时期,2002~2010年度,此时也是恰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发布,《教育规划纲要》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并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人才培育模式和培养质量得到空前的关照,同时与第一个时期相呼应,类属主题研究进入爆发期;第三个时期,2010年至今,此时期由于政策的红利效应,无论在类属研究主题还是研究深度上都呈现成熟平稳趋势,经过爆发和繁荣期的筛选,以儿童本位和反思性实践为研讨核心关键词集中共现——建构主义、教学改革、师生互动、课堂观察等双向互動研究引领课堂互动平稳发展,特别是以英语为代表的二语习得类言语互动课程的类属研究最为繁密。   四、统整结论与趋势启示
  我国类属课堂互动主题的研究,至今已进入成熟平稳管道发展区间内运行,优量个人和优创共同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聚类,但通过数据量可视化手段发现,在现今的平稳期管道发展区间内,[5]也出现了瓶颈境况,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拓展开发优创教育经验的理论转化途径。优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是纯粹的实践经验却导致无形中遵循了盲目的“技术性实践”,[6]反而起到了负向作用。具体到教育领域来看,理论的适切性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而理论的不足也最终会造成教育实践效果的偏差。[7]当前,教学实践层面对教学理论的需求非常急切,洛克曾表述过,教育上的失误,犹如配错药方,无法弥补,因为那根深蒂固的污点已通向人生的各个道口。[8]因此,如何提炼优创经验背后的精髓理论是课堂互动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克服学习领域的异化现象,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互动往往被简单理解成为课堂提问,进而出现了由一种“技术性实践”演变成为另外一种“技术性实践”,其本质毫无变化,只不过在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课堂互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反思和解放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是由静到动、由单一到多面、由主体到共同体的过程。教师主体的作用在于激励,[9]其出发点与本质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手段大体一致,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是课堂互动的必要前提,双主体的有效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的知识内化与认知建构,其反馈信息也有效促进了教师主体在元课堂的安排过程与设计思路。
  第三,研究由单一主体视域到多元化视域的必要性。课堂互动的属性往往容易和课堂教学的原始属性混淆,认为课堂只是一个静止的物理实践场,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空间载体,这其实仅仅是社会视域下的人际互动的展现。而在心理学视域下,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和意志的交错和效应过程发生,[10]是双主体的认知和个性特点的相互作用。在人类学的视域下,这又是单一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碰撞,也是开放与包容、合作与竞争的完整表达。
  第四,总体来看,信息技术、互动多媒体、有效交互等类属核心关键词聚类于时间维度的前端领域。现如今的课堂早已不仅仅停留在班级授课的功能范畴内,互动要素也不仅限于教师、学生和教材,随着信息交互系统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简单朴素的人际互动逐步转变为实时反馈的人机互动,即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同高互通性的信息化交互系统的互动。信息技术使课堂空间、时间、层次得以延伸,也为人类的非线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工具基础。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参考文献:
  [1]雒亮,祝智庭. 开源硬件:撬动创客教育实践的杠[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2]佐藤学.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9-40.
  [3]钟启泉. “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 教育研究,2010(10).
  [4]张宇,张林,王晶莹. 国内学习环境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SSCI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教育参考,2015(6).
  [5]《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S]. 国家教委,1996(4).
  [6]Matthew A Cannady, Eric Greenwald, Kim- berly N Harris. Problematizing the STEM Pipeline Metaphor:Is the STEM Pipeline Metaphor Serving. Our Students and the STEM Work force?[J]. Science Education, 2014, 98(3):443-460.
  [7]吴永军,吴康宁,程晓樵,刘云杉. 我国小学课堂交往时间构成的社会学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1995(5).
  [8]洛克. 教育漫话[M]. 人民教育出版社,1693.203-205.
  [9]梁健敏. Flanders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分析系统的测评与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4(9).
  [10]左璜,黄甫全. 课堂互动研究的主題、方法与趋势 [J]. 外国教育研究,2011(5).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各大综艺诗词节目的热播,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这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要,学习诗歌必须从小培养。统编版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古诗词篇目的大幅度增加,古诗词教学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传承经典文化的重担。统编版教材所选的古诗词,用寥寥数十字,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理,启蒙学生的诗意,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一、有效教学,追寻诗意课堂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如何在学生
期刊
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而教材的编排是将知识点分散在一个个章节,这易造成教师局限于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来备课,容易忽视知识发展的逻辑性与数学思想的渗透。笔者认为教师要整体把握数学教材,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  一、梳理有序——在思维迷茫处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是一个逐步螺旋上升的形态,同一领域的知识在不同年级教材中的教学目标、知识结构都
期刊
鲁洁教授曾说过,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教学生活化意识不强。  自课程开设以来,本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乘法算式中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并感知不同估算方法的结果与准确结果之间的关系。  2.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体会并读懂多种算法,发现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能用竖式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 在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分析推理能
期刊
2019年10月26日下午,来自浙江省嘉兴市的朱德江老师,在第七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中,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一课,围绕着“图形的旋转”要学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本质特征;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设计恰当的问题或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学”真实发生;如何让学生在表达与思辨中,激发深度思维,形成“深究型对话”等内容进行教学。本文从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激发学
期刊
【编者按】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所创造出来的概念、原理、方法,来理解、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进而培养模型思想提升数学素养,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只重结论与应用,忽视学生在模型建构中的真实体验,弱化模型思想的培养等问题时有发生。本期话题围绕“重视模型建构过程,强化模型思想培养”展开。  何为“数学模型”?目前尚无公认的定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对广大教师提出做一个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教师的要求;他也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有一些教师存在方法固化、情感淡化、知识退化等问题,难以吸引学生,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引路人。  在新时代,教师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也承担了更加重大的责任。新时代教师想要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就必须重塑自我,用自身行动与人格魅力来
期刊
摘要: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的方法,对国内1848篇关于小学科学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从1981年到2017年间,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文量较少且稳定,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6年之后,发文量的增长速度迅速提升,主要聚焦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科学探究活动等主题。除此之外,课堂教学、学生科学素质、实验教师、科学素养以及小学科学课程等关键词也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小学科学;研究进展;
期刊
【摘 要】家校群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为教育而生的特定群组,其设想愿景是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线上的有效交流,实现家校携手共同育人。但家校群却在教育功利化和家校双方应付心理的双重影响下,逐渐异化为家校之间的无效沟通和隔阂加剧。  【关键词】家校群〓功利化〓应付心理〓异化  中国青年报《谁的学校,谁的孩子》一文的开篇提到:“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家长对教育这么关注。”[1]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在家校群里得到了充分的
期刊
【编者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使得语文要素成为一个高频词,格外受到关注。语文要素随见于单元导读、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等处,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恰当选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要素,成为教好统编版教材的关键。本专辑的两篇文章从学理分析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可供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相当大程度上是一种范本教学,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