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课前研究的沃土?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olno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帮助学生更有准备地学、让学生在深层互动中学、让学生在“研究性练习”中学,本文对《天鹅的故事》这篇文章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初春,寒潮降临。贝加尔湖湖面冰封,天鹅们没有东西吃了。一只老天鹅带着一群天鹅破冰寻找食物的故事。
  这篇课文是我参加“江苏省第十五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镇江市级选拔赛的参赛课。几次试教以后,我都是失败而告终。课后我进行了如下的反思与追问:一是学生在学习中一定是零起点进入课堂的吗?如果不是,我们应如何检测学情,怎样教才是基于学生学习经验的教学?二是传统的教学是就课文学语文,学生所得仅囿于教材。如何拓宽阅读视野,以一篇课文带动一组文章的阅读?三是传统的读写结合仅限于读写迁移,写作技法一点一点讲,一点一点渗透,但是学生表达时能恰当运用的却很少。因为这样的技法指导犹如屠龙之技,学生难以用也没有兴趣用。那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
  基于以上的追问,我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尝试:让学生更有准备地学、让学生在深层互动中学、让学生在“研究性练习”中学。具体的做法是:先学后教、因学定教。在此思考的基础上我们精心设计了课前研究,如下:
  《天鹅的故事》课前研究
  (会自学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开动你的大脑,阅读《天鹅的故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课前小研究吧。愿大家都是最优秀的孩子!)
  反复读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紧扣文本,结合课文中具体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思考和研究:
  阅读描写老天鹅的词句,想一想,文中哪些画面或情景使你深受感动、深受震撼?先圈画出关键的词句,再结合具体的词句,写一写你的感受。
  阅读描写一群天鹅破冰的词句时,哪些场景或画面深深打动了你?使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电影电视里的哪些类似的场景?或者让你想到了哪些名言佳句呢?请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写写你的感受。
  语文拓展阅读
  用心阅读《生命礼赞》中的《牛的眼泪》《枪口下的金丝猴》《人狼情》,劝说猎人或者写写你的体会。
  课前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同时方便教师了解学情,分析学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第二次备课。
  课上,我们先安排小组交流,让每个孩子在小组学习中共享智慧,分享收获,真正地成长起来。接着我们进行班级交流,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适当点拨、提升,改变传统课堂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传统模式,真正发挥孩子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一次次的试教和思考中,我们发现,对于这篇课文,学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孩子的想法,甚至我在备课的时候,都没有预设到。我们的孩子和文中的天鹅一样是有着灵性的,教师千万不可束缚孩子的想法。我们的教学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师在课堂上说该说的话,顺应学情,因学定教,根据教师指导,提升学情。
  通过课前研究,我们在真实的交往情境中,确立学生的角色,以及他们写话内容的读者,明确“写”的目的,不把学生当作写作技法的接受容器。为此我设置了一个情境表达,以“劝说猎人”为话题,将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课外阅读融合在一起,将读与说、说与写有机地整合,努力达成“情境整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激发他们表达和创作的欲望。
  变革教学和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少讲,“简简单单教语文”,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但“简单”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也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狠抓海量课外阅读的落实上,体现在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点拨上。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学生的读书热度,是学生的自主阅读不被老师的“好心”和“认真”异化为“被”阅读;着力点则在让三维目标在课堂阅读中自自然然地实现。
  一节课结束后,我们又着力于“课前研究”的研究过程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课前研究”和预习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实践时,应根据学生、教师和班级实际,灵活操作,随心所欲但不逾矩。矩之根本就是目的。抓住的根本,其他都可以变通。课前研究的内容宜简不宜繁。研究内容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品味和质疑,可以是写作方法的体会和分析;可以是单一的基础学习内容,也可以是综合的实践性内容;可以是欣赏性的研究,也可以是批判式的研究……同时课前研究更要讲方法,不同内容,不同方面在研究时要灵活,切忌生搬硬套,墨守成规。只要是以生为本,学生喜欢,学生方便,能提高学科素养的方法都是好的。根植课前研究的沃土,最终才能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苏州特色文化和艺术设计类《大学语文》教学为例,从苏州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传递了苏州的文化精神以期塑造学生的人生和专业态度两方面论述了地方特色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苏州特色文化;教学;艺术设计;内容;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是坐落于古城苏州的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师。苏州的地方特色文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既是母语教育,又是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既要注重面向学生全体,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就要以典雅的东方文化的魅力和张力濡染孩子们一生的性情。注重个性,就是要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让有文学天宠的孩子能在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打造文言文高效课堂,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 “诵读”教学,不仅学生爱学乐学,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少教多学”的思想自古就有,《论语》中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论述,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曾提出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之重要性越来越受重视。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自能”——培养学生的老师不讲,书能自读;老师不改,作文能写。“自能”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唱好三部曲——自我质疑,自主探究,自我检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我质疑;自主探究;自我检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的“自能”指的是在老
【摘要】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应始终贯彻于小学语文教师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在传统阅读模式中,学生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极低。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摘要】阅读是帮助孩子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世界、训练思维、获得美的体验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阅读课外书的现实情况,根据最新语文大纲的要求,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选择性地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书,并通过运动丰富多样指导方法,引导学生们好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想让学生变
【摘要】不少初中学生在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时会出现答非所问、答不准、答不全的现象,这都源于没有进行准确细致的审题。在审题时,如果能做到“审准题型”“审准限制词”“审准问题个数”这“三审”的话,那么答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审题;审准题型 ;审准限制词;审准问题个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为人处世,我们经常需
【摘要】教学的简约,就是要设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以自然朴实的教学来追求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实用,就在于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丰厚的词语积累、娴熟的语言运用和缜密的阅读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和精神生命的成长。本文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相关内容的分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实用简约;《最后的常春藤叶》  【中图分类号】G632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综合能力,为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理念。语言来源于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依托生活中的语文元素,在日常生活中追寻语言的奥秘。因此,本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案例来探究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明的源泉,其中的道德体系和人文底蕴是民族的瑰宝。对于回归本体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继承、发扬和传播民族文化责无旁贷。因此,一定要在小学时期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有效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