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使作文走向深刻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chP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在的作文题大多怎样命题
  目前,各级各类测试,学生作文偏题现象严重,这与学生对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缺乏了解有关。我们先看一道作文题,看它是怎样命题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审题,首先要弄清材料的核心内涵。这则材料的核心是什么?通俗一点讲:写什么?有人说谈生命,有人说谈想象。到底谈什么?“这种想象”是什么?——生命的想象。因此,核心是谈想象對生命的意义,想象在生命中的作用。通俗说,就是生命的姿态。我以为,这是一个必须准备的话题。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生命。国家的根本使命,就是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特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学生天天努力为的是什么?提升生命的质量。
  材料中的关键词有三个:生命,想象,阻隔。因此,核心立意:生命与阻隔,生命与想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际就是生命的想象。八大山人有《乾坤一草亭图》,元代画家吴镇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也是对生命的想象,“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
  这个题目能不能创新立意?如果把题目改一下: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请你比较,有什么区别?少了“富有诗意的”几个字。增加了题目的开放度,生命可以突破任何阻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不过是“富有诗意的”哲学家的愿景而已。诗意地栖居当然好,但现实是有多少人真正实现了呢?因此说,生命难以突破阻隔。从这一观点来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贴合学生的切身体会,可以联系自我,谈深谈透。
  如果单纯谈生命、想象、阻隔,都视为不切题。
  如何提升文章的深度与高度?须进一步辨析三个关键词的内涵。生命:生命包含三重意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里显然重点要谈的是人的精神生命;阻隔:两地之间不能相通或不易来往,山川阻隔,这里是束缚、限制、障碍的意思,又可分为外在的、内在的、时间的、空间的等;生命就是想象,这里的想象可以理解为自由、热烈、奔放、想人非非,任意描绘,绚丽、五彩,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诗与远方、美好、灿烂等。生命、想象、阻隔,到底具体是什么意思,根据什么确定?文章内容的选择,内容不同,立意不同。
  纵观近年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导向积极:
  1.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贴近青年自身,贴近社会热点,强调生活体验,注重道德引领,具有积极的价值导向
  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高考作文,对现实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试题导向积极,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多材料都是从报纸、电视中获取的新闻材料,因此使考生减少了试题内容的距离感和疏远感,他们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理解材料,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可以立论作答。优秀的作文材料,暗合社会热点,虽看似与时事无关,却有现实的针对性,不会直击社会热点,但会间接影射现实生活。材料切合主流价值,材料看似没有直接宣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其蕴含的哲理却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仅要考查写作能力,也要考查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对成长的感悟和对哲理的思辨。引领青年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青年成长,关注时代精神(时代精神蕴含在社会生活的人物、事件之中)。
  2.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向理性靠拢,逐渐从抒情性的命题向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转化
  应该说写作检测思辨性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大方向。对于初中生,可能抒情叙事更重要,而对于高中生,理性的立论和严密的分析、阐释和论证则更重要。
  高考作文走向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强制的主题性命题走向非主题性命题。如“拒绝平庸”,主题是命题者规定的,考生不能违背。材料作文,不规定主题,要你在材料和问题面前拿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体现主体性、创造性,实际也是竞争力。二是逐渐从抒情性的命题向议论性,也就是理论性的命题转化。这符合世界各国高考命题的共同取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作文命题都是理论性的,法国是哲学性的,新加坡规定只能写议论文,都把检测理性思维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美国近来提出的“4C教育”——交流、合作、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突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3.开放度大,指令性强
  高考作文,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度大,不设置审题障碍;多向思维,全面立意。衡量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标准就是思维可以是多元的,但题意必须是明确的;命题的材料可以是浅显的,但思想内涵必须是丰富的。好的命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激活考生智慧的“潜在量”,这种潜在的智慧,在一般情况下沉睡着,只有在命题的规定和想象自由的双重冲击下,才能激发出灵气的火花来。高考要防止押题、防止套作,又必须有一定的限制。
  这些都要求我们:学会写思辨性的文章。
  二、思辨,使立意走向深刻
  何谓“思辨性”?“思辨”一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②思考辨析。
  “思辨性”,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对一些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思考、辩证分析。“思辨”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思考辨析,看问题不人云亦云,不囿于成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思辨能力从其本质上看,其实表征着人的理论素养,凸显的是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思辨,是议论文的生命,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
  思辨如何体现?
  1.从立论方面看
  运用辩证思维,提升立论的高度。观点思想有震撼力,见解独到,卓尔不群。
  例: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这个题目写什么?是快好,还是慢好。多数同学反对快,主张回到慢。难道要回到过去吗?难道要历史倒退吗?不能简单地说“快好”“慢好”,这涉及你对“快、慢”的个性化的理解、独到的体验与感悟:什么叫快?什么叫慢?慢与快是什么关系?有考生说得很好:
  “快”有利也有弊,在我们的生活中,该快则快,但该慢时一定要慢。心理学家告诫我们:请把追求的脚步放慢一些,请把对利益的索取放缓一些,去掉三分急切,留住三分輕闲,过随遇而安的生活,就能开心许多。我强调慢的智慧,不是要否定“快”,“慢”是相对“快”而言,并非拖拉、散漫、懒惰。“慢”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随意、细致而浪漫的生活方式。这种“慢”并非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
  “慢”确实是一种智慧,但不能因此否定“快”的价值。只有在不该快的时候和不该快的地方,“慢”才能体现出价值。“快”是外部世界节奏加快竞争增强的要求,但也是急功近利的体现。我们要批评的是“一味求快”,因为它是对自然规律的漠视。快是追求效益,快能先拔头筹;慢可明察秋毫,慢能统筹全局。快让我们不拖沓偷懒,不虚度年华;慢让我们不焦躁盲从,不急功近利。我们不只追求速度,更要追求质量;有意义的慢,也不是缓步前进,而是为快储备动力。“快中有慢”和“慢中有快”也是一种智慧。
  什么是作文?人们说,作文是生命的对话,作文是生活的火花,作文是阅读的宠儿,作文是情感的波浪,作文是语言的奇葩……都对,但太多难以把握,简单到用两个字概括,我以为就是:思想。
  作文写作过程,从审题开始,到成篇,就是思维运行的过程。“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文心雕龙·神思》)意思是文章的内容由作者的思想支配,语言的表达由文章的内容决定。这里涉及作文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思想,一是语言,核心是思想。作文,说到底是思想、见识的高下。作文不是做数学题,证明题目正确与否;作文不是围绕话题东拉西扯,拼盘杂烩,不是凑足800字完事交上去任人宰割。写作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是思维的外化,作文水平归根到底是思想水平的反映。作文须写出你对命题个性化的、独到的体验与感悟,写“我”眼里独有的世界,“我”心中的独特感受,并以此来展现“我”的认识,“我”的精神,让人读后受到启迪,得到熏陶,获得美感。
  文章的思路、立意、结构、语言,都与思维有关。有同学作文迟迟下不了手,或是几句一写就“断气”,与打不开思路、不善想象联想不无关系。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有高下之别,关键是你要能讲出个什么道道来,高考作文发展分第一是“深刻”,从这个角度说,记叙文和议论文,哪个难写?我以为是议论文,为什么?议论文要在文中明确呈现你的观点,而且观点要见解独到,卓尔不群。记叙文讲述一个故事,道理蕴含在故事之中,至于故事讲的某个道理,读者以为至为深刻,也许作者自己可能都没想到。
  深刻是思辨结出来的硕果。作文幼稚化的根本原因是脱离时代,思想缺失。文章最忌随人后,文章最忌百家衣。好文章当高瞻远瞩、洞幽发微,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于平凡处见高尚,于细微处见精神。看得深,看得透,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很多学生最大的缺点就是思考浅尝辄止,不愿深入细致地分析;或者讲大道理,泛泛而谈,不愿从小的角度切入;或者罗列材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详略。因此学生作文,要“三思”(思想、思维、思路)而后行。
  思辨应该是思想性和辩证性的统一。要求考生有思想、会思考,能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看待所有问题,独立发表个性化见解,提炼的观点有思想的深度,同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片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避免绝对;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分析、深入剖析问题,理性、客观、公平、辩证地评价、思考社会人生方方面面的现象、问题。
  哲学基本原理包括:①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②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③几个范畴: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局部与整体,外因与内因,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片面与全面,形式与内容,现实与可能……
  这篇满分作文,满分的理由是什么?
  祭艺术
  艺术已死。
  蒸汽机车的轰鸣声开启了通向现代的大门,三百年来工商业的急速发展使得一种叫作人类的动物彻底改变了容貌。人类社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着,商品的充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商人的眼中,没有什么不能用来交换金钱。于是可怜的艺术便被打倒,成为牟利的工具。
  世间已没有文学——有的只是武侠、言情、玄幻和偶像。
  世间已没有美术——有的只是海报、招聘、动漫和涂鸦。
  世间已没有音乐——有的只是节奏、金属、说唱和煽情。
  没有新艺术,即使有,也在大众的眼光之外。
  人类五千年来绵延相传的对艺术的创造与热爱,却在人类社会最进步的阶段断绝了子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艺术本是艺术家从自己身上刻下而欲与他人分享的一部分灵魂,但他已找不到哪怕听他说句话的人了。
  蒙克在《呐喊》中所表达的对后现代的恐惧,现在已经是事实了……
  我悲哀着,想从这悲哀中找到艺术失落的原因,但人群却把我推到一边,他们在快餐式的生活中娱乐着,娱乐着,一直娱乐到死。
  我独自上路,驾着由书籍制作的孤舟,与咆哮的物质欲望之海搏斗,期望能找到那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圣堂。最终,我来到了一座小岛。
  说是小岛,其实只是一块礁石,石顶有一座破败的修道院。我轻轻推开修道院的门,里面没有修士,却有坟墓——神的坟墓。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尼采说:“上帝死了。”当人们自以为足够强大时,便抛弃了信仰,沉醉于物质享受之中。没有了精神的人,又怎么会关心并热爱艺术?我觉悟了,我将过去的艺术保存起来。当人们重新找回“心”的时候,或许就会有用……
  我不能舞A,但《春之祭》在我的眼中。
  我不能演奏,但《朱庇牧》在我的耳中。
  我不能写作,但((洛丽塔》无法从我脑中被夺走。
  还有许多……
  我自艺术的失落中看到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衰败,五千年输给了三百年。哲人被敬而远之,富翁则成了被追捧的对象。我坚信,对物质的信仰必不持久,这必将得到改变,精神上成熟的人类才能主宰宇宙,我愿意为它牺牲一切……
  [点评]
  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作者感叹艺术的不再,祭奠艺术已死,批评艺术异化的不良现象,使人读后难以释怀,留下深深的思索。小作者思想深刻,认识独到。如:“艺术本是艺术家从自已身上剜下而欲与他人分享的一部分灵魂,但他已找不到哪怕听他说句话的人了。”“我自艺术的失落中看到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衰败,五千年输给了三百年。哲人被敬而远之,富翁则成了被追捧的对象。”②观点鲜明。③行文从容而大气。文章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俯仰古今,感叹艺术的不再,追寻艺术远去的踪迹。作者也不是一味悲观,而是表达了对艺术的捍卫之情和坚定的信心。④凤头,猪肚,豹尾。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四个字独立成段,开门见山;出语不凡,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接下来列举艺术己死的種种表现,寻找、分析艺术死亡的原因,指出艺术死亡的实质,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层次分明。⑤知识面宽,旁征博引,令人佩服。⑥语言简洁、老道,功力厚实。
  2.从论证方面看
  (1)巧用辩证思维,深化拓展论证的层次
  论点是靠论证“辩”出来“逼”出来的;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议论的层次性……论证是一环扣一环的工作。第一论点为第二论点服务,以此类推。论证就是主动寻求漏洞与不足,利用漏洞或不足为弹跳点,跃人下一个层次。
  层次,既有大层次,又有小层次和段内层次。大层次,是站在全文的高度划出来的;小层次是大层次分解出来的,可能等于段,也可能大于段;段内层次则指句群和句子。
  所谓展开议论,就是在提出一个中心论点之后,学会发现间题,学会对已经明确的观点层层深入地探讨,学会有话分开说、慢慢说,要善于分解,针对论点的属性,作出相应的思维运行,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中心论点找几个理由,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二到三个分论点、二到三个方面、二到三个角度来加以证明,搭建起议论文的论证框架。这样才能说清说透,写出层次。
  (2)善用辩证思维,使分析说理雄辩有力
  由于写作过程中被反对方的缺席,所以写作者有义务提出假设,充当帮助对方进行辩护和自我质疑批判的角色。所以写作议论文要树立反方意识,甚至预设反方的立场。简单来讲就是,既要回应反对自己的人,同时也要进行自我质疑。不仅寻找对方的荒谬和不足,同时也寻找自己立论的不足。通过寻找到不足来完善自己的观点,比较周密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即使结论确立了,还要考虑结论的适用性,是否适合每个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否则,这个结论依然有漏洞。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发问,发现矛盾,把握概念。
其他文献
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已经有权威文章将《考试大纲》里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具体表述为“实用类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将“从不同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师生都在亦步亦趋
期刊
高考类题研究,从微观上来说,是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是从认知的维度审视高考语文考点下的类题命制的研究(包括命制与评价依据、研究路径与策略、试卷稳定与创新等)。高考语文类题研究是考题、考点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本文仅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  
期刊
语段作用题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常考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命题者或者直接设问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写某些内容的用意,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文字这样写的好处。解答这类题型通常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人手,但很多考生不得其法,答题时要么遗漏要点,要么胡乱套用,得分不高。究竟如何作答语段作用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细读、深读文本,理解语段写了什么,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在
期刊
成语故事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笔者就数字成语中包含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简要的梳理归纳以期对复习备考的同学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1.三灾八难:佛教以水灾、火灾、风灾为三大灾,刀兵、饥馑、疫病为三小灾,“八难”指影响修道成佛的各种障碍如罪恶多端、安逸享受等。“三灾八难”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与灾难。  2.三纲五常:封建
期刊
文章应该浑然天成。至于这“天成”是真的一气呵成还是“后天”的苦心经营并不重要,只要符合雅正品格普遍而和谐的辩证结构要求,就会是漂亮的作品。文章整体要如那大观园,时而曲径通幽,时而豁然开朗,其中必有小桥流水的穿引、玲珑山石的遮蔽、垂檐绕柱的漫成、萦纤复道的延展,真正的洋洋“大观”。而学生作文的现实情况往往是开篇闷声钝响,段落间藕断丝也断,段落内生拉硬扯,全文前后断筋断骨。文章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都在
期刊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缘分天定。很多的偶然,每次的巧合,不经意的邂逅,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记住:缘分是一种自然,不是刻意。  緣分来去匆匆,你感到它来时,那是一阵惊喜;如果它走时你才感到,那是一种惆怅和悲伤。有些逝去了便不会再来,你只能遗憾一辈子。  【审题立意】  1.材料的理解  第一句话强调“缘分”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抑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仔细审读材料,“漂泊”是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随波浮动或停泊”,对应的是浮萍在水中的状态,而与此构成对比关系的鱼儿的水
期刊
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写作回归交际的本质。  这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考生
期刊
文本阅读题包括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五部分,反映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对这五个板块阅读文本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有效提升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等阅读文本的“关键能力”,确保高考取得好成绩。  一、运用几条文本阅读原则  1.勾段划层,理清思路(寻找答题范围)  原则:以线索划段,以情节划层;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段层语意。  (1
期刊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考常考题型,相比其他文言文题型,它考查的知识面最为全面,是一个需要调动所有文言知识储备的综合题型。一般2-3小题,分值大都在10分左右,但考生一般只能得到5~6分,还有很大潜力有待挖掘。  讲到文言文翻译,就不能不讲清末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忠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信息;“达”指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