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材料作文指导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_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抑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仔细审读材料,“漂泊”是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随波浮动或停泊”,对应的是浮萍在水中的状态,而与此构成对比关系的鱼儿的水中状态便难以用“漂泊”来确定,因此在两者的比较中,追寻深思两者水中不同状态的原因,便容易得出此则材料的立意。
  浮萍,在水中是随波逐流,是被动应对,它不能自我主宰,不能自我选择,不能随心所欲,它的状态取决于外在的力量,比如风,比如浪,比如水中其他的东西。而鱼儿,在水中能自我掌控,能翻腾跳跃,能沉潜翔底,能逆流而上,也能顺流而下,它有思想有目标,有方向有追求,有实力有能力,是主动应对,它的状态取决于自身的力量,比如思想、意志、灵魂、能力等。如此,材料的立意可以有:我的命运我做主、有独立的思考、有高远的理想抱负、男儿当自强,等等。
  注意:无论什么样的立意都必须与“主动性”“思想性”等挂钩,必须是从鱼儿与浮萍的对比状态中引出,有同学立意为“要扎下生活的根”,似乎有道理,但这是单纯从浮萍的角度出发,而脱离了鱼儿的状态。试想,浮萍随波逐流是因为没有根,是不是意味着鱼儿自在自由就是因为有根?显然这是荒诞的,何况,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浮萍种类繁多,有些浮萍竟然也有根。这就告诉我们,准确立意的确定应该着眼全体,应该统领材料,如果仅仅从只言片语出发,很有可能与命题者的用意背道而驰。
  优秀的文字从来是有思辨色彩,能思人之所未思,不仅切入时代的脉搏,而且能为时代开出药方的。此文对“漂泊”的理解自然可以是现实意义上的漂泊,比如描述与思考城市打工者的生存状态,但也完全可以形而上,上升至对精神层面的剖析,这样我们发现身体的漂泊是看得见的现实,心灵的漂泊则是看不见的精神,比如切入某些思想家的灵魂世界,当然如果勾连这两者,并且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分析,进行深入挖掘,估计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思考。
  范文例析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陈洁
  我身似浮萍,漂泊无所依;我心若游鱼,悠游无所系。
  廉价的合租房,蜗居的生活,四五个小时的漫漫上班路……这只是北漂一族日常辛酸的九牛一毛。你看见了池塘中的水纹,对有梦想敢拼搏的北漂一族来说,那可不是浮萍在哭泣,而是鱼儿苦中作乐吐着自得其乐的泡泡。他们明白,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把眼泪咽进肚子里化作动力,漂泊便不再是漂泊,而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漂流生活,是今后激流勇进的可能。
  浮萍随波逐流,无所依靠,因为它们的身子是轻的心是空的,对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权,或自觉地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正是梁鸿所说的那些走出梁庄漂在北京的人“脸上即带着一种被命运认定的属性”,他们将自己包围在有形或无形的高墙中,自己把自己定义为漂泊的浮萍。
  他们在漂泊不是因为他们的流动性,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有一种显见的匮乏,这一匮乏是属于个体生命的内向而又舒展开的东西,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悠闲、丰富”。这种选择自己生活的强烈意愿是一条鱼所拥有的,这就是一条鱼是游动不是漂泊的最大原因。鱼游向东,不是被水流推动迫不得已,而是自己想“戏于莲叶东”,有了这种主动应对生活的认识,才不会成为梁鸿所说“脸上即贴有农民工标签”的北漂一族。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北漂一族也没有必要溺死在自己的眼泪里。
  即便不得不选择“身似浮萍”的生活,至少北漂们可以选择”.。若游鱼”的态度。那些走出梁庄的北漂者们最大的问题是他们都不断重复“自己只想赚一笔钱回去,农民工永远不可能扎根在北京”,自己对自己扎根的可能完全否定了,怎么可能不感到身似浮萍无所依靠无所指望呢?
  梁鸿给她的书取名《出梁庄记》,就是想到了《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去寻找那个流>.着奶和蜜的幸福之地,为那些北漂农民工的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至少,一盆花一幅画,都可以看作内心的某种光亮,绝不能自我剥夺除挣钱之外人应拥有的一切,让自己过上封闭、枯燥、无聊的生活。
  我身似浮萍,漂泊无所依,但我心若游鱼,悠游无所系,因为我知道,北上广不会相信我的眼泪,同时,我是一条鱼,我不流眼泪。
  [点评]
  文章切入了时代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我们的执政者都难以回答,也一时半会找不到有效的药方,小作者也不可能有能力代替当局作出解答,但是以“漂泊”视角切入,以怎样主宰自己的人生命运角度探讨,时时追问打工者自身的作为与选择,思考中始终不忘勾连浮萍与北漂,于是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自己只想赚一笔钱回去,农民工永远不可能扎根在北京”,正是这样的人生追求,才导致了相当一批北漂一族倾不尽的辛酸泪。当然,这样的药方在这个时代还是较为脆弱微弱的,解决漂泊问题的最关键因素还是执政者的作为。
  “画楼”里的漂泊者
  林星好
  从前,大男人都爱写点闺怨诗,为什么女子不写?因为她们的生命理想都不在自己手里,闺阁画楼琐窗朱户就是她们生命的全部——她们就像水中漂泊无依的浮萍。
  如今,男人们不写闺怨诗了,“命运”与“理想”之类的字眼又回到了我们自己手里。但是在肉眼可见的身邊,年轻一代中,又多了不少以享乐为终生追求,以“撸猫”为人生理想的人。看吧,这生活多像闺阁画楼。
  没有追求的生活,不过是一场没有目的的漂泊。
  浮萍没有根,只能随波逐流,在春天里绿了,秋天里就枯了。一切都只能循着生存的本能,我把这定义为“漂泊”。而鱼儿不一样,一尾鱼儿虽说不能一静一动尽在掌握,但其中也不乏逆着瀑布而上的佼佼者。它们离不开水,但不随着水,就像每个人都离不开生存的需求和纷繁的社会,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随波逐流。命运在每个人自己手里,不论脚步走向何方,是被迫还是自己的选择,只要心里还有想追逐的东西,哪怕追不到,也比那些把心锁在画楼里的人好太多太多了。那么是什么锁住了我们?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愿去打开那把锁?每个人都的确会有想放弃追求的时刻,那么为什么又有人终其一生都不愿漂泊——哪怕脚步已在天涯,而且无法回头?   林贤治给萧红的定位是“漂泊者”,但我以为这种突破命运束缚的精神与古代一些有追求的女子是一脉相承的,就像李清照把闺怨的笔杆拿回到自己手里——这本身已不再是漂泊,不是浮萍,不是深锁的画楼里无从自怜自伤的小女子了。这种追求是在命运压迫下的抗争。
  那么对于如今的我们,没有“生活压迫”的我们,催生追逐理想的动力又是什么呢?要实现自我价值,对有些人来说并不那么重要。前几日为了一个申请,我苦思了三日所谓“人生理想”与“人生追求”的意义。现在我想,我们是否应该回头看看历史,想想画楼里的女子和如今的我们——那种没有数学题和考试的生活的意义又何在?两相对照,也许能对漂泊者们有些帮助。
  我们缺的不是自由,是逆流而上的勇气。
  别把追求上了锁,否则不过是一场不知终点在何方的漂泊。
  [点评]
  标题相反相成,矛盾卻统一,此题的拟定,让人眼前一亮,显然小作者思考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并非物理意义上的“漂泊”,而有了超越物质层面的思考。文章从传统闺怨诗里的主人公因外力因素而成为“身世浮沉雨打萍”的状态说起,进而论述今天失去追求的无所事事的“撸猫”类群体,由古及今,由例及理,颇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告诫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个群体“我们缺的不是自由,是逆流而上的勇气”,颇有发人警醒的意味,相信也会人以思索与启迪。
  找到你的住所
  周颢瑜
  说起漂泊,人们总能想到居无定所的流浪者,褴楼的衣衫,残破的包裹。没有遮风避雨的住所和嘘寒问暖的亲人,似乎是名副其实的漂泊者。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流浪是身体的状态,但漂泊却属于心灵的范畴。
  正如毕飞宇所说的那样,尽管都身处水中,浮萍和鱼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相较于能够自主控制游洄的鱼,只能借助:水流的浮萍才是真正的漂泊者,它们无法挣脱环境的束缚,似乎只有一味地抛弃自我,顺从环境,才能安身立命。
  如此,心怀梦想的流浪者也可以成为心灵的知足者,而那些锦衣玉食的人却有可能是真正的漂泊者。
  而尽管如此,漂泊者还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乐于漂泊的,一类是挣扎未果的。
  萧红恐怕是挣扎未果派的典型代表,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女性自身的独立,却仍然敌不过“男权至上”的环境。尽管内心挣扎,但她依旧还是依靠着男人生活。就像她自己所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在大环境的逼迫下,面对朋友的质疑,家人的辱骂,她终是把自己的思想深埋在心里,顺从着生活,像提线木偶般在战火中漂泊着。
  而相较于萧红的无奈,在当今社会风气下的人们却更多乐于顺从生活,他们从小就被灌输“跟着人群做总没错”的思想,就像《美丽新世界》中的“催眠广播”一般,使他们完全丧失了斟酌对错的能力。他们要做的,只是面对着汹涌而来的社会浪潮,顺从地浮起身子,享受着浪潮漂泊的惬意。毕竟,如此省力又休闲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的确,借力前进的漂泊很让人心动,但这样的我们又和机器人有什么分别呢?
  当谈到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类时,郝景芳坚定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那是因为她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有机器所不具备的意识和思想。而当顺着环境漂泊成为一种时尚时,人们正是在否定个人的意识和思想的价值。他们就如同机器人一般,只要接受环境编写的程序,就可以获得满足,快乐和充实。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又非常可笑吗?
  所以,停下你漂泊的步伐,让你的内心深扎地下,周身狂风巨浪又何妨。
  你终是能找到自己灵魂的住所。
  [点评]
  什么是漂泊?小作者不囿成见,以比较创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流浪是身体的状态,但漂泊却属于心灵的范畴”,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富有思辨性,由此引出“心怀梦想的流浪者也可以成为心灵的安足者,而那些尽管锦衣玉食的人却有可能是真正的漂泊者”,文章便在这样不断的对比中展开论述。本文还有一个特色是以分类法阐述,作者把漂泊分为两类“一类是乐于漂泊的,一类是挣扎未果的”,分别以当今风气下乐于顺从生活的人们和大环境逼迫下挣扎不己的萧红为例,条分缕析间让人深长思之。
其他文献
[技法指导]  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我们在作文时必须写出事件的波澜来。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要写出事物的波澜,一是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二是善于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本文旨在以升格作文为例介绍几种使叙事曲折的技巧。常见的技巧有:  1.悬念法,就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2.
期刊
古代官员被派往遥远偏僻之地做官,纵然会吟赏当地的美景,但字里行间总有漂泊的孤寂。如今人们远赴异国他乡,却称之为旅行游玩,心情始终是快乐明朗的。  同样是离家远行,为何人们的心境会有如此巨大的不同?道理其实很简单,区分标准只有一个:你的命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官员大多向往京城国都,被派往偏远之地,多半是因为惹急了皇帝而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调动。正因为他们是被迫来此,才会看什么都带着一点漂泊的辛酸
期刊
记叙文,顾名思义,是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表达方式就不可以用于记叙文中,比如议论,也可以成为记叙文有机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过,从作文教学实践来看,同学们在记叙文里展开议论时容易出现四大间题。现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要求。  一、议论要简明扼要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记叙文中的议论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三言两语,简明扼要,言不在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蛙在井底看外面的世界,井口限制了它的视野。人的视野,也常受到“井口”的限制。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审准题是写好文的第一步,考生须有一双火眼透视出材料的内涵,“井口”便是这则材料的核心概念。青蛙坐井观天中的“井口”乃
期刊
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已经有权威文章将《考试大纲》里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具体表述为“实用类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将“从不同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师生都在亦步亦趋
期刊
高考类题研究,从微观上来说,是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是从认知的维度审视高考语文考点下的类题命制的研究(包括命制与评价依据、研究路径与策略、试卷稳定与创新等)。高考语文类题研究是考题、考点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本文仅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  
期刊
语段作用题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常考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命题者或者直接设问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写某些内容的用意,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文字这样写的好处。解答这类题型通常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人手,但很多考生不得其法,答题时要么遗漏要点,要么胡乱套用,得分不高。究竟如何作答语段作用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细读、深读文本,理解语段写了什么,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在
期刊
成语故事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笔者就数字成语中包含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简要的梳理归纳以期对复习备考的同学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1.三灾八难:佛教以水灾、火灾、风灾为三大灾,刀兵、饥馑、疫病为三小灾,“八难”指影响修道成佛的各种障碍如罪恶多端、安逸享受等。“三灾八难”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与灾难。  2.三纲五常:封建
期刊
文章应该浑然天成。至于这“天成”是真的一气呵成还是“后天”的苦心经营并不重要,只要符合雅正品格普遍而和谐的辩证结构要求,就会是漂亮的作品。文章整体要如那大观园,时而曲径通幽,时而豁然开朗,其中必有小桥流水的穿引、玲珑山石的遮蔽、垂檐绕柱的漫成、萦纤复道的延展,真正的洋洋“大观”。而学生作文的现实情况往往是开篇闷声钝响,段落间藕断丝也断,段落内生拉硬扯,全文前后断筋断骨。文章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都在
期刊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缘分天定。很多的偶然,每次的巧合,不经意的邂逅,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记住:缘分是一种自然,不是刻意。  緣分来去匆匆,你感到它来时,那是一阵惊喜;如果它走时你才感到,那是一种惆怅和悲伤。有些逝去了便不会再来,你只能遗憾一辈子。  【审题立意】  1.材料的理解  第一句话强调“缘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