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原则、两种意识、三大方法和若干注意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enhua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考常考题型,相比其他文言文题型,它考查的知识面最为全面,是一个需要调动所有文言知识储备的综合题型。一般2-3小题,分值大都在10分左右,但考生一般只能得到5~6分,还有很大潜力有待挖掘。
  讲到文言文翻译,就不能不讲清末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忠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信息;“达”指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文通字顺,不能把句子翻译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所谓“雅”,就是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追求生动、优美,再现原文的风格、神韵,这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对高中生而言,文言翻译能做到“信”和“达”即可。例如:
  翻译: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2016年北京卷第12题)
  其中,“释”解释为“放下”,“耕农”解释为“耕种农业”,“畋”解释为“打猎”,对于字词的解释可以说达到了“信”的层次,我们连缀起来看,“楚地的百姓放下了耕作和农业却去打猎鹿”。这个句子令人读来颇为拗口,主要表现为“放下了耕作和农业”和“打猎鹿”这样搭配不够通顺,我们对“农”和“畋”的翻译稍作润色,整句翻译为“楚地的百姓放下耕作务农,转而去捕猎鹿”就非常通顺自然了。从细化的操作层面上来说,“信”和“达”的水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下面围绕文言文翻译“一个原则”“两种意识”“三大方法”“若干注意”作详细的解读。
  一个原则和两种意识
  高考文言文翻译只要文句通顺,不讲究修饰,也是为了防止考生随意发挥,脱离文本,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也就是逐词翻译,做到译文和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原句中有实在含义的字词都必须落实到位,翻译时按照原来的语序,把文言文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只有在直译实在表达不出原文意思的时候,才考虑使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明确、完善。
  对于文言文翻译,在“技”的层面之上,还应该有“道”的理解。这个“道”,就是要求考生在答题时,时刻怀有两种意识:
  (一)迁移意识。教材是和文言文阅读联系最为密切的文本,很多文言文选段中的字词句与我们教材中文言文是一致的,高考文言文的答案都直接或间接出自教材中,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高考文言文很大程度是在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我们不仅要对教材中每一篇文言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含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全面掌握、整理、归类,更要在考场上保持迁移意识,把遇到的词语代人课本的语境中去,看其是否能够成立。例如:
  翻译: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2015年天津卷第13题)
  这个句子中含有两个重点词语,对于使用人教版的同学来说应该不是很陌生。一个是“机关”,《张衡传》写地动仪“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个“关”是指“枢纽”,“机”是指“机件”,跟上句“木鸢”的语境非常相似,应该一样翻译。最后一个“集”字,初中课文《岳阳楼记》中有“沙鸥翔集”之句,译为“下落”,整个句子翻译就没有障碍了: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飛翔不会落下来。
  (二)踩点意识。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阅卷原则是按点赋分,因此必须具备踩点意识,找准文言文翻译试题中的几个关键得分点。一般4分的译句,至少要踩5处点。这叫“全面撒网”,才会“一网打尽”,宁多踩勿少踩。考生牢固树立这样的踩点意识,解题时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例如:
  翻译:其于知友故旧A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2017年江苏卷第8题)
  这个翻译赋值4分,但是采分点尽量超过4点,“殁”(死、去世)、“存问”(慰问)、“笃厚”(忠厚)三个实词非常重要,“于生前”包含介词结构后置,虚词“盖”(是因为)也非常特殊,另外“相”偏指一方,不用翻译,但是翻译成“互相”可能会被倒扣分,也要引起注意。把这6个点多加斟酌,落实到位,那么得分率将会大大提高。原句完整翻译为: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三大方法和若干注意
  不同语言之间在词语和语法上往往有对应关系,因此,文言文翻译也有章法可循。
  {一)组词替换法。文言文词汇中,单音节词占了绝大多数,一个字就表示一个词,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居多,而且很多词是由文言词增加一个字得来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组词法来翻译文言文。比如:
  翻译: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2017年全国卷Ⅰ第13题)
  上句中很多词,如“严正”“礼度”“恭谨”等,都可以通过拆分组词,变成“严肃正直”“礼法制度”“恭敬谨慎”,实现翻译的要求。“性”“循”“事”“常”等单个字词更是如此操作。整句翻译为: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法制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这个句子中,组词替换法使用率超过了90%,对于一般的句子来说,组词替换法基本上能达到50%的使用率,因为这是文言翻译的第一大法。
  (二)留删调补法。文言文中存在很多专有名词,专有名词具有特定的历史属性,它们是一些在现代社会已经消失的概念,像朝代、年号、人名、民族、地名、官职、溢号、度量衡、专业术语等特定称谓。这些称谓直接保留,不用翻译,事实上你也找不到对应的翻译。例如:
  翻译: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滴元祐诸巨,奏发司马光墓。(2017年全国卷Ⅲ第13题)
  其中“章惇”“蔡卞”“司马光”为人名,“相”为官职,“元祐”是年号,都可以不译。整句翻译为: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故事、一个世界,文言中蕴含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就可能闹出笑话来。《项羽本纪》中有“屠城父”之句,很多同学不知道“城父”是北方边境的一所著名城池,硬生生把它翻译成“杀掉了城里的一个老头”,贻笑大方。   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以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这里不再细说。
  古代汉语中还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常见的省略为省主语和省介词“于”,难度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经常在后面的句子中偷换主语,如果翻译的时候不把这个偷换的主语补充出来,就成了现代汉语的常见病句类型。例如:
  翻译: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2016年江苏卷第8题)
  第二个分句中,“人耳”缺省主语,按照语法规则应该共用第一分句的主语,但从内容上推断,主语不应该是“友人”,而是“题目”,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补充出来,否则就错失了这个采分点。整句翻译为: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还要学会把古代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置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该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比如:
  ①则子孙不能我救也。(2015年湖南卷第9题)
  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2016年上海卷第19题)
  侣察往省之,问以后事。(2017年山东卷第13题)
  由此可见,四大倒装句式出现的概率很高。①是宾语前置,翻译为“不怪罪他”,②是定语后置句,翻译为“有个想要献诡诈计谋的将帅”,③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为“拿身后事情询问他”。倒装句都有标志性字眼进行提示,考生要牢记以下句型:“何以、何如、何为、安在、奚以”“否定词+代词”“唯……是”肯定宾语前置;“名词+之+者”“名词+有+者”肯定定语后置。
  (三)语境推测法。在翻译某些文言语句时,组词替换和留删调补都不能完成,就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它包括句外环境,也包括句内环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包括内容因素,也包括结构因素。从内容因素来说,记叙性文章,需要关注人物的身份、性格,人际关系,以及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说理性文章,则需要关注文段中的逻辑推理。从结构因素来說,要关注句子内部的构造,词语的搭配,乃至词性或活用的情况。尽管文言文词语基本都是多义词,但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和功能是单一确定的。比如:
  翻译: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2015年四川卷第10题)
  这道题目前后多处出现了对偶句式,“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不难理解,主要是“亦骥之乘”这个“乘”字有很大难度。我们且关注内部语境之结构上的因素,“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翻译成“希望成为颜回那类人的人,会成为颜回那样的人”,“徒”与“伦”都翻译成“那类人”,仿照这种理解,“乘”基本和“马”同义,整句翻译为“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
  我们掌握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解题的大方向就找对了,就可以应对文言翻译的基本题型,但是,以下几个细微的得分点也要引起大家注意:
  (一)注意通假:通假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和本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在进行翻译时,如果按照字面一般意思没法解释,但是换成另外一个同音字代入,语义却很通顺连贯,就要大胆考虑通假现象。例如:
  翻译: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2016年全国卷Ⅱ第13题)
  饥荒中,老百姓怎么会吃射中大雁的箭呢?“矢”解读为“屎”要通顺得多。因此,前半句应该翻译为: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通假字的辨识难度不是很大,往往音同或形近;另外,常见的通假字也就百来个,考生自己也可以整理背诵。
  (二)注意固定结构: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固定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例如:
  翻译: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2016年湖北卷第12题)
  里面一个是固定词组“然则”,一个是疑问句式“乌得……乎”,后者比较生僻,但是考生知道“乌”在疑问句中相当于“何”就容易翻译了: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三)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借代不便直泽,否则意义会走样,这就必须借助意译,把它的含义揭示出来。比如:
  翻译: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2015年湖北卷第12题)
  比喻的真正内涵是揭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通之处,也就是所要强调的本体特征。这里“锥刀”是借喻,本体都没有出现,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既要写出本体,又要揭示特征,还要保留喻体,我们不妨这样翻译: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细微的利益也必定有所算计。借代手法缺失本体,翻译的时候也要补充完整本体。
  (四)注意婉词表达:古人说话写文章时,对于某些或不愿,或不便,或不忍直接说出来的话,常用婉言表达。例如:
  翻译: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2017年山东卷第13题)
  “异志”这里用了“婉曲”手法,不能翻译成“与众不同的志向”,而是“叛离之心”。文言文的“婉曲”手法常表现在外交辞令中,比如蔺相如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颈血溅大王”应意译为“和你同归于尽”;“婉曲”手法还经常表示“死”的讳称,比如触龙对赵太后说:“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填沟壑”实际上指死亡。
  (五)注意对话语境:要求翻译的语句是人物对白,但是题目中已经脱去了引号,考生不去关注原文就会造成人称错位,例如:
  翻译: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015年全国卷Ⅱ第17题)
  这句话翻译的时候最好强化“我”和“您”的对话语境:陛下您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除了上面几点外,我们还应注意典故、偏义复词、互文句式的翻译,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文言文翻译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方法,还要有一颗细密的心,不放过一个得分点,不错过每一个注意点,才能真正提高有效得分。
其他文献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蛙在井底看外面的世界,井口限制了它的视野。人的视野,也常受到“井口”的限制。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审准题是写好文的第一步,考生须有一双火眼透视出材料的内涵,“井口”便是这则材料的核心概念。青蛙坐井观天中的“井口”乃
期刊
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已经有权威文章将《考试大纲》里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具体表述为“实用类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将“从不同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师生都在亦步亦趋
期刊
高考类题研究,从微观上来说,是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是从认知的维度审视高考语文考点下的类题命制的研究(包括命制与评价依据、研究路径与策略、试卷稳定与创新等)。高考语文类题研究是考题、考点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本文仅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  
期刊
语段作用题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常考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命题者或者直接设问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写某些内容的用意,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文字这样写的好处。解答这类题型通常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人手,但很多考生不得其法,答题时要么遗漏要点,要么胡乱套用,得分不高。究竟如何作答语段作用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细读、深读文本,理解语段写了什么,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在
期刊
成语故事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笔者就数字成语中包含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简要的梳理归纳以期对复习备考的同学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1.三灾八难:佛教以水灾、火灾、风灾为三大灾,刀兵、饥馑、疫病为三小灾,“八难”指影响修道成佛的各种障碍如罪恶多端、安逸享受等。“三灾八难”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与灾难。  2.三纲五常:封建
期刊
文章应该浑然天成。至于这“天成”是真的一气呵成还是“后天”的苦心经营并不重要,只要符合雅正品格普遍而和谐的辩证结构要求,就会是漂亮的作品。文章整体要如那大观园,时而曲径通幽,时而豁然开朗,其中必有小桥流水的穿引、玲珑山石的遮蔽、垂檐绕柱的漫成、萦纤复道的延展,真正的洋洋“大观”。而学生作文的现实情况往往是开篇闷声钝响,段落间藕断丝也断,段落内生拉硬扯,全文前后断筋断骨。文章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都在
期刊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缘分天定。很多的偶然,每次的巧合,不经意的邂逅,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记住:缘分是一种自然,不是刻意。  緣分来去匆匆,你感到它来时,那是一阵惊喜;如果它走时你才感到,那是一种惆怅和悲伤。有些逝去了便不会再来,你只能遗憾一辈子。  【审题立意】  1.材料的理解  第一句话强调“缘分”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抑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仔细审读材料,“漂泊”是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随波浮动或停泊”,对应的是浮萍在水中的状态,而与此构成对比关系的鱼儿的水
期刊
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写作回归交际的本质。  这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考生
期刊
文本阅读题包括文化常识、古代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五部分,反映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对这五个板块阅读文本的共同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有效提升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等阅读文本的“关键能力”,确保高考取得好成绩。  一、运用几条文本阅读原则  1.勾段划层,理清思路(寻找答题范围)  原则:以线索划段,以情节划层;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段层语意。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