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需强化读者意识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0085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写作角度看,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写作回归交际的本质。
  这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考生要明白自已扮演什么角色,决定该发表什么样的看法;要揣摩面对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人,决定该如何去表达。这样,就有利于形成“读者效应”,进而可以提高写作者的写作兴趣,增强写作者的创作动力。
  一、作文命题已确定读者
  高考作文命题,有时已经设定了特定的读者。2017年全国卷Ⅰ,“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中国”“帮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群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地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如高考优秀作文《写给外国青年的一封信》片段:
  球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伟大的对手通过相互学习使自己更伟大,也使对手更伟大。”
  我想,中国这样一条腾飞的东方巨龙,在充实自己不断更高、更快、更强之余,也密切地关注着每一位朋友的进步和发展。
  当今世界的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闭门造车并不能赢得成功。相反,成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打开紧密封锁的心门,需要每一个民族诚心诚意地合作交流。
  这是属于“共享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在这共享的时代序章里,你我可为同伴,可为竞争对手,但我们都明白,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我携手共赴美好前程。
  这是贴上“共享”烙印的中国,友善而慷慨的东方龙正盘旋在世界的每一处,尽最大的能量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在时代的推进中,与各个民族相互扶持,砥砺前进。
  [点评]本文作者根据要求选择与外国青年进行对话,传递出希望世界各国“诚心诚意地合作交流”的理念,切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体现了考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2015年全国卷Ⅰ,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就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读者意识”,也就是要注意写作的立场和口吻,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表达的融入感。①给老陈写信。开车接打电话,是众多开车族共有的缺点,并常常导致事故发生,而老陈在高速上接电话则更是危险异常。给老陈写信,对老陈开车接电话的行为予以规劝、批评,同时还要涉及對于小陈行为的认可、支持,但这一部分需要用语委婉得体。②给小陈写信。可以对小陈举报自己父亲做法的认可和肯定,也可以对此种做法的不同意见及商榷。保证父亲安全,保证自己安全,尤其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请求警察帮助,理所当然。而对于小陈做法是否会伤害父亲则可以上升到更高的情感与法理的层面。③给其他相关方写信。阐述自己对老陈开车打电话行为以及小陈举报自己父亲做法的看法及理由,倡导正能量,倡导遵规守纪,倡导依法治国。
  如高考优秀作文《老陈,请听我说》片段:
  曾经,我处于和您女儿一样的境地。父亲因为工作之事忙于应酬,因为工作的压力,他养成了吸烟喝酒的坏习惯。烟酒一天天侵蚀着他虚弱的身体,我尝试过多种办法,也劝告过他多次,然而烟酒的吸引力远远超过我的关爱。当我看到他低头沉思,手中握着燃烧的香烟时,我的内心一阵阵疼痛;当我看到他在酒场中难受地勉强挤出笑脸时,我的眼泪会情不自禁地滑过脸颊。那是一辈子辛辛苦苦为家而奋斗的父亲,我不想让他的健康受损,我不想让他的生命被那些“恶魔”吞噬,因为我深爱我的父亲。
  老陈,相信您的女儿必定同我所想的一样,是您给予她生命,是您将她抚养成人,是您让她拥有幸福的人生。而她面对渐渐苍老的您,心中唯一的念想便是给予您同样多的幸福,让您的生命不受外界的威胁。
  [点评]本文作者根据要求选择与老陈进行对话,以关爱父亲之情人笔,设身处地从小陈、老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劝导,并结合自己父亲抽烟应酬之事来类比,拳拳孝心,满满爱意,催人泪下。
  二、作文命题未确定读者
  高考作文命题大部分并未设置特定的读者。面对这样的作文题,你在心中也应该有一个读者,是个假想的读者,你心中所有的话都是对这一个假想的读者说的,你作文的内容才会丰富而充实;不然,你心中没有一个假想的读者,不知道话该对谁说,而是毫无边际地乱说一通,仿佛吃语,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在说些什么。这样的文章当然不会是好文章,想在高考中拿个好分数是不可能的。
  其实,写作实际上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只不过读者不在现场。那么,读者在哪里呢?可能在隔壁,在远方,在未来,在脑海,在心中,他无处不在,但就是不在现场,而你却要假设他就在现场。
  1.这个“读者”有时是不确定的对象
  如果作文命题没有设定写作对象,作者必须设定特定的读者,使自已拥有了期盼的倾诉对象。这个真实或假想的读者就是写作者最可信任的朋友,抑或是写作者最可憎恶的敌人。写作者可以毫不设防地倾诉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淋漓尽致地揭批对方的罪恶,抒写自己的憎恨。诚如是,写作才能真正成为作者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和方式;才会对自己严格要求。
  设定特定的读者,使自己所表达的意思更便于理解。写作时,作者心中有了真实或假想的读者,自然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包括对思想的整理,情感的梳理和表达方式的选择等,都要充分考虑读者的习惯接受方式和水平。比如:①我们写文章为什么要有中心句?中心句是为了让读者尽快抓住作者要说的中心。②为什么要用比喻?比喻是为了生动,为了吸引读者,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③为什么要举例?举例是怕读者不相信,向读者证明可信度和丰富性的内容。④为什么要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⑤为什么要对比?对比是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⑥为什么要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要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高考优秀作文《与车共舞》片段:
  当我们身陷阻塞的车流中时,不必再暗自愤恨地咒骂,打开窗,可以看见同样归家的飞鸟写给天空的散文诗,可以看见树叶与晚风最后一次尽情的舞蹈,可以瞥见另一扇车窗后焦急归家的同路人。一切并没有那么着急。不仅如此,车辆并不仅仅将我们载往压抑逼仄的办公室,路途的另一端拥有更多的可能与期待,是郊区枫林的漫山红遍,是异国风情的乐曲舞蹈,是远方姑娘的纯净的笑容……
  木心先生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的车马都快了起来,风驰电掣,而日色依旧缓慢,一生依然可以只爱一个人。
  与车共舞,一样有璀璨人生。
  [点评]本文作者实际上在与这个时代许多人进行对话,文章并没有偏执于或颂扬田园的“慢生活”,或批判快节奏的“车生活”,而是理性冷峻地认识到快的是生活的节奏,是车的速度,而人心却不能浮躁,心慢下来,内心澄澈了,生活也就有了别样的韵味,“与车共舞,一样有璀璨人生”。
  2.这个“读者”有时是写作者自己
  有时候,这个真实或假想的读者或许就是写作者自己,这时自我的对话就转化为内心的潜流和思想的激烈争斗,更需要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反思,情感在自我解剖中丰富而细腻,思想在反思中深刻而厚重。
  如高考优秀作文《重读父母这部书》片段:
  相比于妈妈,爸爸对我来说是一个模糊的形象。我们之间的距离很远,远到用一年相见两次来丈量。爸爸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在外谋求一家人的生计。从我出生起,便是这样。看到别的孩子躺在爸爸的怀里撒娇、伏在爸爸背上睡觉的画面,我只有黯然伤感,羡慕嫉妒恨。是的,我恨爸爸给我的爱太少,连电话那头的问候都不煽情。一家人的生活费是天大的事,我被挤到一个小小的角落里,顾影自怜。这几年,爸爸截止发显得苍老了,生活的苦楚被刻进了他的皱纹里、白发中,留给我们的是他离去时的沉默不语和漸渐衰颓的背影。父爱无言,父爱如山。他用勇气、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只是我,现在才懂。
  西塞罗说:“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参考。”
  [点评]本文作者显然在与自已进行对话,十几年的人生之路让他重新读懂了父亲的勇气和担当。立意深刻,不单纯写父亲的事迹,还强调“只是我,现在才懂”,表现了“重读”的意义。
  3.这个“读者”有时是阅卷老师
  考场写作的过程,是考生在特定场合向未定读者的一次书面表达,而阅卷过程则是用特定方式与特定读者的一次网上见面与沟通。因此,作为考生的“我”不是自我的倾诉,而是向他人表情达意。这个“他人”是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掌握着高考题中最大分值的命运。
  如高考优秀作文《自媒体时代的发声》片段:
  自媒体又不仅仅意味着在传统媒体无话可说处说话,它在说有思想的话。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很简单,但是自媒体人,没有选择这份简单,他们选择了一种情绪鲜明、有血有肉的表述方式。
  不得不谈到知乎,可以说,那是一个在别人不知如何动笔的冷角落,铺开一张大纸,递给每个人一支笔,鼓励个人发声和发出不同的声音的自媒体平台。里面的问题很多,尤其很“怪”,但是那些成段成段的回答,全由用户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不讲什么鸡汤似的安慰,也不玄乎玄乎地塞些理论,只是他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样想了,跟别人说的话不同,于是他们说出来,以一个贴近你但又不同于你的身份,发出一种声音。这其后,没有什么是回报给他们的或者说是可盈利的,只是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思考,希望能够传递一些新的但是很正能量的东西。
  这就是自媒体的发声,不仅仅是不同,更是有思考和独立,执着地要求发声。
  [点评]本文作者也是在与阅卷老师进行对话,针对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是否就是“正确的声音”,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媒体“在说有思想的话”,自媒体人“选择了一种情绪鲜明、有血有肉的表述方式”。观念切合实际,有自己深入的思考。
  三、考场作文对读者应持的态度
  考场作文应当要有“读者意识”,要多为阅卷者想一想。阅卷老师这位隐含“读者”并非是面目可憎的无情判官,其实他很愿意也能够充当我们可爱又客观公正的“读者”。考场作文有其功利性,抛开作文本身所显而易见的“读者”,现实的隐含作文之外的“读者”——阅卷老师,也当引起重视。
  一是尊重读者。将高中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一面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枯燥的阅卷环境中,被你所展示的真善美所打动;让阅卷者视阅卷的过程成为享受的过程。
  二是体凉读者。网上阅卷已经是常规的动作。网上阅卷带来诸多便利,但是,毋庸讳言,亦有诸多不足,如阅卷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产生烦躁之情,这需要阅卷者有足够的敬业精神;阅卷过程的互动与交流不足,需要依仗阅卷者的独立判断力;试卷扫描后,字体容易走形;整体感欠佳而细节得以放大,需要阅卷者有专业素养。我们在寄希望于阅卷者借得一双慧眼时,也要学会适应网上阅卷的大趋势,通过得体的表达,让阅卷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是研究读者。评分标准是阅卷老师的评分依据,但是在实际评分过程中,阅卷老师的自由裁量权是比较大的。打分的过程,不是一一对照标准,逐条落实,而是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过程,因此有必要研究阅卷老师打分的分析与判断的心理过程。
  如高考优秀作文《陌上花开,缓缓而来——我的高考》片段:
  这一路上,我已栽下繁花朵朵,亦已守望了千万个日夜。尼采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岁月,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狄德罗亦在《哲学思想录》中写道:“只有热情,只有巨大的热情,才能使精神升华。”我仍记得,栽花的路程上,我闯过如何刺痛的荆棘,历过如何凛列的寒冬与灼眼的夏日。多少个夜里,在焦虑中翻来覆去,暗自抹泪;多少次考后,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悔恨不已;多少次挫折,磨损了希望,将我推入深渊……而我也记得,一夜过去,早晨的钟声响起,我依旧为新的一天而微笑;悔恨过后,是更有经验,更具信心地继续前行;潜渊之后,拥有的是蛟龙纳珠,凤鸣高岗的气魄……纪伯伦说:“我们走了很长的路,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可我一直记得,此行的目的,便是踏花而来。
  [点评]本文作者以自己开阔的视野、良好的文字功底、深厚的文学底蕴征服读者与阅卷老师,把对高考的所思所想恰当地表达出来,饱含着作者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其他文献
古代官员被派往遥远偏僻之地做官,纵然会吟赏当地的美景,但字里行间总有漂泊的孤寂。如今人们远赴异国他乡,却称之为旅行游玩,心情始终是快乐明朗的。  同样是离家远行,为何人们的心境会有如此巨大的不同?道理其实很简单,区分标准只有一个:你的命运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  古代官员大多向往京城国都,被派往偏远之地,多半是因为惹急了皇帝而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调动。正因为他们是被迫来此,才会看什么都带着一点漂泊的辛酸
期刊
记叙文,顾名思义,是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表达方式就不可以用于记叙文中,比如议论,也可以成为记叙文有机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过,从作文教学实践来看,同学们在记叙文里展开议论时容易出现四大间题。现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要求。  一、议论要简明扼要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记叙文中的议论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三言两语,简明扼要,言不在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青蛙在井底看外面的世界,井口限制了它的视野。人的视野,也常受到“井口”的限制。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审准题是写好文的第一步,考生须有一双火眼透视出材料的内涵,“井口”便是这则材料的核心概念。青蛙坐井观天中的“井口”乃
期刊
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已经有权威文章将《考试大纲》里的“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具体表述为“实用类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诸如书信、通知、消息等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章”“分析性写作题:要求考生撰写满足学习与研究所需要的辨析论证的分析性文章”。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张开先生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将“从不同角度拓展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绝大多数师生都在亦步亦趋
期刊
高考类题研究,从微观上来说,是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是从认知的维度审视高考语文考点下的类题命制的研究(包括命制与评价依据、研究路径与策略、试卷稳定与创新等)。高考语文类题研究是考题、考点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本文仅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  
期刊
语段作用题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常考的题型,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命题者或者直接设问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写某些内容的用意,或者让考生分析某段文字这样写的好处。解答这类题型通常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人手,但很多考生不得其法,答题时要么遗漏要点,要么胡乱套用,得分不高。究竟如何作答语段作用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细读、深读文本,理解语段写了什么,有怎样的层次,表达上有无特点。在
期刊
成语故事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笔者就数字成语中包含的古代文化知识进行简要的梳理归纳以期对复习备考的同学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作用。  1.三灾八难:佛教以水灾、火灾、风灾为三大灾,刀兵、饥馑、疫病为三小灾,“八难”指影响修道成佛的各种障碍如罪恶多端、安逸享受等。“三灾八难”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与灾难。  2.三纲五常:封建
期刊
文章应该浑然天成。至于这“天成”是真的一气呵成还是“后天”的苦心经营并不重要,只要符合雅正品格普遍而和谐的辩证结构要求,就会是漂亮的作品。文章整体要如那大观园,时而曲径通幽,时而豁然开朗,其中必有小桥流水的穿引、玲珑山石的遮蔽、垂檐绕柱的漫成、萦纤复道的延展,真正的洋洋“大观”。而学生作文的现实情况往往是开篇闷声钝响,段落间藕断丝也断,段落内生拉硬扯,全文前后断筋断骨。文章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都在
期刊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缘分天定。很多的偶然,每次的巧合,不经意的邂逅,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记住:缘分是一种自然,不是刻意。  緣分来去匆匆,你感到它来时,那是一阵惊喜;如果它走时你才感到,那是一种惆怅和悲伤。有些逝去了便不会再来,你只能遗憾一辈子。  【审题立意】  1.材料的理解  第一句话强调“缘分”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近期的《朗读者》中,接受董抑的采访,当他们谈到“漂泊”时,毕飞宇说,我们能说水中的浮萍是漂泊的,但我们不能说水中的鱼是漂泊的。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仔细审读材料,“漂泊”是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随波浮动或停泊”,对应的是浮萍在水中的状态,而与此构成对比关系的鱼儿的水
期刊